留下好記憶的大腦更新術│談觀念轉換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根據研究,人類始祖還處在原始未開化的狀態時,腦容量就已達到目前所見的大小。
也就是說在十萬年前文明還相當原始時的人腦,和現在在使用電腦的人腦,差別並不大。人腦似乎有一種區域,可儲存一生中獲得的各式訊息。還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對應方式。那人會因為習慣難以改變行為嗎?

這幾天我去拜訪一位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朋友,聊天之中談到在做弱勢就業計劃的時候,非常困難的一個地方在於:被扶助者會有一些內心的小劇場或小宇宙爆發,我們看起來覺得是個好機會(像是有一個穩定又單純的工作之類的),也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好好表現一番增加社會的肯定。與被扶助者溝通時,卻變成了他們覺得是在嘲笑他們,或是反而會回頭以言語攻擊扶助者。
她說:「我們現在可以在這裡說,別人(指被扶助者)這裡不會,那個不好,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有資本,每個人的資本不一樣,所以我們想的跟被扶助者想的會有差異。與弱勢溝通的時候要小心踩到他們的隱性地雷。我們覺得沒事的,他們會覺得有事。事實上他們是因為自己以前被霸凌、被攻擊,他們不知道有別的方式可以溝通,所以遇到事情就是以他們被對待的方式溝通。」

如果大腦只記得不好的記憶,己經成形的、被傷害的記憶,有可能轉變嗎?
人的大腦大概可分為三種區域:
第一種區域含有出生之前就已嚴格預定安排的封閉行為程式,像是低等動物的直覺反應,以及低等和高等動物均有的反射和大部分的運動模式;從嬰幼兒的行為和性情研究看來,這種固定模式可能比科學家們原先想像的多。

除了封閉程式外,人腦有某些區域與開放程式有關;這一部分的資訊不像直覺反應那樣僵化不變,但當幼小生物以所處環境含有這些訊息時,腦部特定區域便會立刻轉換以吸收這些資訊。
我們的許多認知能力,例如語言的學習或接納道德標準的能力,顯然在早期特定年齡時吸收效果最佳。而且一旦獲得之後就不會輕易遺忘或被取代。
這一類學習與動物行為學家說的「銘印」,有許多相通之處。出生不久的幼鵝,在特定的敏感期,會深深烙印下母親的形態特質,幼鵝的腦顯然早已準備好嵌入這「必須尾隨之物體」的資訊。成長中的幼兒也有類似的現象。

人腦還有一種區域,是儲存一生中獲得的各式訊息。

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盡相同,對一件事能夠理解或吸收的程度也有差異,加上以往在生活裡,環境裡被對待的經驗,印在大腦裡,形成今天的自已。
所有形成自己現在面貌的以往累積,就是你的生命資本。在決定人生前進的方向時,一直在想自己過去的受傷經驗,其實對判斷事情是沒有助益的,甚至可能失去新的機會。從過去的經驗吸取教訓並成長,找到自己的新目標並列出可行路徑, 這是比較有幫助的做法。

在《是人生枷鎖還是防護網》中,曾經提到:追求安全感讓我們害怕改變,一直注意手機的八卦消息與新聞熱點佔據,是長期的消耗自己最重要的注意力。當你為了抓緊安全感,不願再試著離開舒適圈時,你的大腦還會持續的學習嗎?
看起來穩定的假象其實時間快速更新中,一直不停的滑手機注意每天的新資訊,試圖建立起當我們同在一起的假象。當你開始享受安全感時,你也失去讓自己更好的機會;一個人癈掉的迹象之一,就是不再走出大腦的舒適圈。

我發現:
當我們無法把大腦裡的,從小到大一路的記憶,試著用學習去轉化或篩選出對自己有益的能力時,所有的挫折事件會重覆發生,因為一直用舊的方式處理,當然結果就不會有新的轉變。然後就會聽到:「我做什麼都失敗。」的負面印象出現在大腦。就像她講的:「他們不知道有別的方式,所以就用自己會的方式來回應機會。」
學習與經驗的交換,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留下好的記憶。
觀念變了,看人生的角度也會變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菁式記錄
8會員
72內容數
探索語言、AI與內在思維之間的錯位現象。以小說形式記錄一場尋找理解與表達的語場修行,結合心理學、哲學與數位工具書寫,寫給那些習慣反覆琢磨一個詞、懷疑自己話語的人。
菁式記錄的其他內容
2025/03/27
寫給在台北月台上,與京都回憶交錯的那一刻。 有時候,安靜不是來自靜止,而是來自一瞬間讓你慢下來的細節。 比如月台上的一個包巾圖案、陌生人的微笑、列車即將抵達的聲音。 早上九點, 我站在捷運月台,準備前往市中心。 前方的年輕人背著一個日式包巾, 米白色的布料
Thumbnail
2025/03/27
寫給在台北月台上,與京都回憶交錯的那一刻。 有時候,安靜不是來自靜止,而是來自一瞬間讓你慢下來的細節。 比如月台上的一個包巾圖案、陌生人的微笑、列車即將抵達的聲音。 早上九點, 我站在捷運月台,準備前往市中心。 前方的年輕人背著一個日式包巾, 米白色的布料
Thumbnail
2024/08/15
探索書寫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創造力,從自由書寫到哲學書寫,這篇文章分享多種書寫方法和技巧,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明朗,進而提升心靈的對話。作者也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克服書寫中的困難,鼓勵讀者在書寫中尋找熱情,開啟新的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8/15
探索書寫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創造力,從自由書寫到哲學書寫,這篇文章分享多種書寫方法和技巧,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明朗,進而提升心靈的對話。作者也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克服書寫中的困難,鼓勵讀者在書寫中尋找熱情,開啟新的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7/19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2024/07/19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要打破舊自我的習慣,你的思考必須凌駕你的生活環境,必須超越已經記憶在身體裡的感受,並以一個新的時間線來生活。 如果你想要改變,就必須在心裡預想一個理想化的自我,一個你可以仿效的良好模範,不同於存在於你目前所處的環境、身體和時間裡的那個「你」。 目前神經科學的理論告訴我們,腦的組成反映的是我們所知
Thumbnail
要打破舊自我的習慣,你的思考必須凌駕你的生活環境,必須超越已經記憶在身體裡的感受,並以一個新的時間線來生活。 如果你想要改變,就必須在心裡預想一個理想化的自我,一個你可以仿效的良好模範,不同於存在於你目前所處的環境、身體和時間裡的那個「你」。 目前神經科學的理論告訴我們,腦的組成反映的是我們所知
Thumbnail
最近一星期都在做咨詢,找我的人她們大多數都有差不多的問題,我指的不是性質,而是頭腦產生的恐懼,讓她們的人生很困惑,而且停滯不前。
Thumbnail
最近一星期都在做咨詢,找我的人她們大多數都有差不多的問題,我指的不是性質,而是頭腦產生的恐懼,讓她們的人生很困惑,而且停滯不前。
Thumbnail
認知覺醒!一個心智探索者引導你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周嶺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個經驗,為自己設定好的學習計劃、健身計劃是不是興致勃勃的實行了幾天以後便後繼無力,然後很多計劃最後漸漸的胎死腹中,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而時間長了便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Thumbnail
認知覺醒!一個心智探索者引導你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周嶺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個經驗,為自己設定好的學習計劃、健身計劃是不是興致勃勃的實行了幾天以後便後繼無力,然後很多計劃最後漸漸的胎死腹中,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而時間長了便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Thumbnail
標題說起來好像有點怪罪大腦,但大腦的防衛機制,很多時候就像是我們的父母親或是照顧者一樣,即使帶著愛的意圖,仍然會做出許多讓孩子難受,甚至受傷的行為,像是過度的保護與溺愛、專制、掌控等等……
Thumbnail
標題說起來好像有點怪罪大腦,但大腦的防衛機制,很多時候就像是我們的父母親或是照顧者一樣,即使帶著愛的意圖,仍然會做出許多讓孩子難受,甚至受傷的行為,像是過度的保護與溺愛、專制、掌控等等……
Thumbnail
過去發生的每一個經驗都累積成為現在的自己,而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也解釋了我們何以害怕、何以痛苦,只要理解,就能帶來寬慰與痛苦後的人生智慧。
Thumbnail
過去發生的每一個經驗都累積成為現在的自己,而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也解釋了我們何以害怕、何以痛苦,只要理解,就能帶來寬慰與痛苦後的人生智慧。
Thumbnail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人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癒童年」,可以感受到童年時候所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深刻。《你發生過什麼是》是歐普拉與培理醫生的討論集冊,透過不同人的人生故事,從培理醫生的腦科學角度來檢視,該如何透過大腦的適應性,重新找到新的適應模式。
Thumbnail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人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癒童年」,可以感受到童年時候所造成的創傷對人的影響深刻。《你發生過什麼是》是歐普拉與培理醫生的討論集冊,透過不同人的人生故事,從培理醫生的腦科學角度來檢視,該如何透過大腦的適應性,重新找到新的適應模式。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一遇到痛苦、有害的體驗就會化身魔鬼氈,而遇到舒服、有益的體驗卻像不沾鍋。這種負面偏誤的機制幫助我們祖先得以存活,但到了今天,卻只會為我們製造出許多不必要的痛苦與衝突。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一遇到痛苦、有害的體驗就會化身魔鬼氈,而遇到舒服、有益的體驗卻像不沾鍋。這種負面偏誤的機制幫助我們祖先得以存活,但到了今天,卻只會為我們製造出許多不必要的痛苦與衝突。
Thumbnail
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認知無關乎於正確與否,都只是從過去各種經驗和蒐集的資訊中累積下來對自己個人生存有益的結論。 有鑑於此,站在中立且整體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人的觀念想法是錯誤的,就只是每個人基於各自經歷而產生的不同罷了。
Thumbnail
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認知無關乎於正確與否,都只是從過去各種經驗和蒐集的資訊中累積下來對自己個人生存有益的結論。 有鑑於此,站在中立且整體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人的觀念想法是錯誤的,就只是每個人基於各自經歷而產生的不同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