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想法也要有人認同;通常「推進者」具有遠大的眼光,就像Apple的創始人Steve Wozniak與Steve Jobs的組合:一位是科技狂熱愛好者,另一位則對商業機會有著非常高的敏感度。
推進、改進、貫徹
Ray Kroc參與過二次大戰,也從事過一些不同的行業,當時年屆52歲的他仍然在為生活奔波,走遍美國各地推銷奶昔攪拌機。
1954年底,Kroc因為推銷奶昔攪拌機與麥克唐納兄弟結緣,誰也沒想到,他後來竟然是成就偉大事業的「推進者」。
Kroc不平凡的經歷打動了兄弟倆,因而同意給他在全美推銷快餐經營模式的唯一特許授權,雙方合約十年;特許經營者取得總銷售額的1.9%,其中兩兄弟則佔了0.5%。
翌年,Kroc在伊利諾州開設了第一家「麥當勞」連鎖餐廳,並採用麥克唐納兄弟建議的「M字金色拱門」設計,這就是後來大家熟悉的麥當勞標誌雛形。
「推進者」抓住商機,雄心勃勃。
正當Kroc為自己拓展版圖而高興時,卻從秘書報告的公司財務數據中發現,他不但沒有賺錢、而且還負債累累,連房屋抵押貸款都已經三個月沒錢付給銀行。
就在這個時候,他遇上了「改進者」:Harry Sonneborn。這位Kroc口中的「金融奇才」,後來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第一任總裁。
擁有財務和法律知識的Sonneborn重新規劃了新的融資方案與經營方向。Kroc以前的收入,主要靠加盟費、以及營業額中極小比例的抽成;而「改進者」則加上了現代企業的重要元素,也就是今天連一般人都耳熟能詳的「金融槓桿」和「房地產投資」。
Kroc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利用融資的錢買下土地,再租給加盟商建造麥當勞餐廳。這樣一來,他運用了金融槓桿和房地產升值這兩樣商業武器,讓麥當勞成為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該公司的收入之中,有高達90%的比例來自房地產。
1960年,他正式將公司改名為「麥當勞」,並在一年後以270萬美元從麥克唐納手中買下了「麥當勞」名字的所有授權,正式以「麥當勞創始人」自居。
順帶一提,「麥克唐納」是一個常見的蘇格蘭姓氏,意思是「唐納之子」,而「唐納」的意思則是「世界統治者」。在電影中的最後一段,Kroc對麥克唐納兄弟表示,「麥當勞」最吸引他的不是他們自創的流程設計,而是這個名字本身;因為它聽起來就很親切,比叫「Kroc餐廳」更容易受顧客喜愛。
麥當勞後來升任要職的經理人,都是由基層做起;例如1956年加入時只負責燒烤的
Fred Turner,在當上營運副總裁時公司只有34名員工。他在1973年升任首席執行長,並在1977年接替Kroc擔任董事長。
此外,另一位前總裁
Ed Rensi也是從烤架廚師做起。麥當勞大量培訓自己的員工,也就是團隊中的「貫徹者」與「變通者」;他們瞭解公司的運作,而且也有相同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
Kroc從52歲重新創業,一直活躍至84歲去世。公司在他30多年的領導之下,打造了跨越年代與地域的國際團隊,為企業善用不同的角色與人才。其中成立於1961年的「麥當勞漢堡大學」,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麥當勞公司的市值超過1,300億美元,全球近有30萬員工;在過去數十多年中,品牌價值一直穩居全球前十名。
企業主管瞭解角色識別嗎?
電影《大創業家》有相當高的娛樂性,值得一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1. 創業沒有年齡的限制,2. 團隊需要不同的角色與專長。
今天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各種工具,除了傳統人才發展機制,還可以運用大數據或人工智慧,讓我們更清晰的瞭解團隊中的各種角色;但企業裡有多少領袖願意花時間去深入瞭解成員的特色?
要注意的是,「角色」與「職位」不一定是等號。明白識別出團隊中每個人的角色,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 識別和鼓勵有創意、有獨創性的思想者。
- 使他們能夠有效與他人合作,推進、完善、執行好的想法。
- 幫助成員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和技能。
- 減少團隊成員之間在工作上的衝突。
- 增強員工動力和自尊。
- 更準確地作崗位的安排。
後記
Kroc在他1977年出版的自傳中,不斷強調自己是麥當勞的創始人;但麥克唐納兄弟因為跟Kroc之間的恩怨情仇,一直不承認他是創始人之一。但這已經不重要了;至少電影原始標題用了「The Founder」(直譯即為「創始人」),就已經認定他是唯一的創始者。
在1970和80年代的香港,有不少高中生都曾在麥當勞餐廳兼職。我也不例外,大學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我在曾淺水灣店打工;下午休息時,還可以坐在陽光燦爛的沙灘上,享受一頓美味的漢堡套餐。
在印象中,店裡工作的基層員工學歷一般不會很高,但是都很敬業。在淺水灣打工的三個月,我學會了麥當勞前執行長的一句名言:
我認為,「專注的能力」是貫穿所謂成功人士的一條主線。這是可以開發的東西,而且可以自學得來。
──Fred Tu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