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主動出擊、化守為攻,把「裁員」變成下一個機會/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之前的〈留下來、還是往前走?職業生涯何去何從?〉和〈為什麼企業離職率高?為什麼二代不想接班?〉兩篇文章中,我從員工的角度談了「離職」這件事情,那麼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在就業路上,或許會碰到的另外一種情況:「裁員」。

而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惠普宣佈將在2019財年結束前裁減4,500名至5,000名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10%。
1992年底,我趁著去美國矽谷惠普總部開會,順便前往在美國矽谷創業的台灣人所成立的「玉山科技協會」拜訪,並且做了一場演講,為會員們介紹中國大陸的市場情況。
在演講完之後的聚餐中,我與主辦單位閒聊,並且問了一個問題:「玉山科技協會如何招收會員?如何擴大組織?」
主辦單位的回覆,完全出我意料之外,甚至令我腦洞大開。

裁員:「立竿見影」的手段

當美國經濟不景氣、或是某些大企業財務表現不理想時,最常見的解決辦法就是「裁員」。
雖然裁員時必須付出一筆可觀的遣散費,但後續節省下來的費用卻相當可觀,足以協助企業渡過難關。
這也印證了「人是最主要的費用來源」(People is the major cost driver)的說法。在我服務過的美商公司中,在計算一個人的使用成本時,通常會以將全年薪酬乘以2.5到3倍的方式來計算。
對於短期內改善獲利,「節流」永遠比「開源」來得有效;所以無論東西方企業,都將裁員當做「方便法門」,以便快速立竿見影。
這種現象反映出了幾個事實:
  1. 組織是個有機體,稍不注意就會迅速長大,造成冗員充斥。
  2. 部門主管習慣當好人,沒有財務概念、不負財務責任,放任組織擴充。
  3. 對組織中掛管理職的經理人而言,職務權力(Job Scope)與部門人數掛勾,使得主管必須雇用更多的員工,才能夠讓身價水漲船高。
  4. 高層的策略錯誤,造成的後果由基層員工來承擔。

早期「不裁員」的惠普

1980年代我在惠普台灣工作時,也經歷過經濟不景氣的年代。當時惠普公司秉承著「不裁員」的經營原則,採取基層員工減薪5%、高層主管減薪10%的做法,來渡過財務難關。
惠普認為,經濟大環境難免起起伏伏,遇到了低谷要想辦法渡過;但是低谷之後,迎來的一定是復甦的高峰。
如果在經濟低谷的時候採取裁員的手段,那麼面對隨後而來的成長高峰,又得去引進大批的人才。在這種人員巨幅變動的時候,包括遣散費、員工士氣、招聘費用、培訓費用、生產力的損失、效率的降低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隱形成本。
更糟糕的是,當面對景氣恢復所帶來的商機時,往往因為人員和資源的不足,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進而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因此,惠普在得到員工的共識與支持之後,決定採取全員減薪、共渡難關的做法,來取代一般企業慣用的裁員措施。
可惜的是,這麼一個優良的惠普傳統,隨著公司幾次的分拆,已經不復存在了。

返校唸書、韜光養晦

每當經濟不景氣、大企業裁員時,不能公開的潛規則就是:母語不是英語的、溝通比較困難的、學歷高的、薪酬高的員工,很容易就會成為裁員對象。
早期留學美國的台灣人,大都符合這些裁員的條件,於是大批的美籍台裔就面臨了中年失業的危機。這些留學生經歷過台灣苦難成長的年代,背負全家人期望來到美國讀書、工作、定居,一般都是非常刻苦耐勞、非常節儉的過日子。
在被裁員、又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稍有積蓄的就乾脆再回學校多念個學位,再增加一點專業;MBA當然是首選之外,也有多修一些其他碩博士學位的。
學位讀得越多、學歷越高,反而容易成為被裁員的對象。
我認識一位朋友,擁有兩個博士和三個碩士學位,都是在這種「被離職」和「裁員」的情況下,有時帶職進修、有時全職唸書而完成的。
在談到他與旁人不同的學經歷時,他往往歸咎於求職不順、或是命運不好,才會經常碰到這種狀況;殊不知,當他的學位讀得越多、學歷越高的時候,反而成了經常被裁員的對象。

逼上梁山、艱苦創業

被裁員之後,如果不想再回到學校去唸書、又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呢?於是許多美籍台裔只好被迫自己創業。
由於平日有點積蓄,大部分又都是從事研發工作、有一些技術底子,所以他們在高科技領域比較容易創業。這些被「逼上梁山」的創業家,就紛紛加入了矽谷的玉山科技協會,以瞭解市場情況、拓展人脈、學習創業經驗、尋找合作夥伴和各種商機。
於是,形成了一個怪現象:經濟越不景氣時,玉山科技協會的會員數增加越快。

真的被裁了怎麼辦?

中年失業是非常悲慘的情況;尤其是過了50歲之後,要找工作十分困難。我曾經為幾位50多歲的朋友介紹工作,都以失敗收場。
在台灣經濟不景氣的今天,企業裁員時有所聞;雖說員工的命運往往不能操之在己,但是只要平日有準備,還是能夠把衝擊降到最低。

攻擊是最好的防守

當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時,與其被無預警的裁員,不如在事發前努力工作,爭取自己不被列入裁員的名單上。也就是說:
面對裁員,主動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通常裁員的優先次序排列(有可能依個別狀況而改變)如下:
  1. 派遣人員或合約人員
  2. 績效考核排名在末段
  3. 所屬部門績效不佳
  4. 職能或行政部門
  5. 中階主管
  6. 正在留職停薪或請長假的
  7. 派駐海外的
  8. 薪資高的
而擔任以下職能、或是具有這些經驗的,比較不會被列入裁員名單:
  1. 能開疆闢土、攻城掠地的人
  2. 能創新變革的人
  3. 能轉型升級的人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要和部門主管、高階主管保持良好關係;因為,名單的審核大權就在這些人手上。

未雨綢繆

除了以上的重點,就業者還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將衝擊降到最低。
  1. 瞭解產業、企業的表現:如果有機會轉換跑道,要知道哪個產業、哪幾家企業應該是首選。
  2. 爬出黑洞、安裝天線、延伸觸角:許多就業者平時埋首於工作之中,對於新的科技、趨勢、產業的變化漠不關心,總以為天下太平,裁員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然而一旦被裁員,就立刻手足無措。因此,平時就要從知識和科技的黑洞爬出來,廣建人脈、如同天線般接收新訊息、並且把觸角延伸至相關的產業鏈上下游。
  3. 透過社群建立個人品牌:在社群網路高度連結的今天,以學習、分享為目標加入社群;透過參加論壇、座談會、演講分享,除了增加能見度之外,也建立個人品牌、樹立專業形象。這些做法,都會對個人價值產生積極提升的作用。
  4. 不要拒絕獵頭公司的接觸:加入LinkedIn,結識人力資源顧問和獵頭公司,將個人學經歷資料投放在各種公開的人才資料庫裡;抱著「不成也無妨」(nothing to lose)的心態,與主動前來接觸的獵頭公司碰面、瞭解產業動態和市場行情。
  5. 斜槓化:職涯之路要越走越寬廣,不要越走越窄;要勇於接受跨領域、跨專業的挑戰與任務。每完成一樣工作,就多了一條斜槓,機會就越來越多,路就越走越寬廣。

結論

創業或就業?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個成功的人,不管選擇哪一條路,都會殊途同歸。如果選擇了就業,走專業經理人的路,就難免會碰上主動離職或被裁員的情況。
平常做好應變的準備,即使真的碰到裁員,也可以將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衝擊降到最低;甚至還可以藉機衝破逆境,使自己更加強大。
不抱怨、不氣餒,以正面的心態接受裁員的結果,或許這正是人生逆轉勝的轉折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為了財富自由,職場要主動出擊職場上選對時間發言算是件學問,若能在適當情況下懂得察言觀色後發言,有時真的有機會爭取到想要的,雖然職場上面對到的人百百種,不過我相信只要自己是認真努力工作的,不是老闆或是上司沒有看見,而是有時就只差那臨門一腳了 那一腳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常常是必須自己去踢的,踢的好,最實際的就是升遷或是薪水加新,直
avatar
Beck
2021-09-09
卡|化被動為主動,重新定義你自己你是不是也常常錯過改變的關鍵時機?你是不是每次都在事情結束後,才懊悔自己少做了什麼? 讓我告訴你,你可以很不一樣! 化被動為主動,雖然承擔較大風險,但有了掌握自己風向的自由。換一種眼光,重新看待自己,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女媧!
Thumbnail
avatar
余某
2021-08-04
當即興遇上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台灣教育氛圍並不擅於鼓勵犯錯,學生們常常擔心面子掛不住要等到「準備好了」,才願意展開行動。我也是這樣傳統學習模式長大的孩子,直到我接觸即興我有了更多的體會。"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 Never stop improving it "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
Thumbnail
avatar
Miranda 藝拍即合
2021-07-12
化被動為主動之破解靈感迷思 如何轉化思考的模式,創造更多的靈感與主動思考與被動思考的差異。
Thumbnail
avatar
羽尚愛
2020-08-12
大量的閱讀寫作卻沒進步? 記憶vs理解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大量的閱讀各種類型的文章、書籍後,為什麼在實際寫作時仍然覺得腦中一片空白,雖有了一個好的靈感,卻在下筆後遲遲無法動筆。有時候我們很難抽出時間來看大量的書籍、文字作品,我們又要如何從影片、遊戲這些快速移動的畫面中,擷取自己想要的訊息,轉化成有效又能利用的內容。
Thumbnail
avatar
羽尚愛
2019-02-14
【如何守護自己的時間–化被動為主動的電子書閱讀】很討厭等人的我,也不喜歡遲到。 主動性地化被動等待為主動閱讀, 主動守護自己的人生時間與注意力, 避免被無謂的等待給浪費。 還可以創造出
Thumbnail
avatar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06-19
網路收入介紹:化主動收入為被動收入<p>網路,不只是用來取得資訊,對於想要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行銷自己的產品、想要有除了工作、投資之外收入管道的人,都是一個可以學習、實行的方向。</p>
Thumbnail
avatar
詹鎬瑋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