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Jimmy將於今年五月取得南加大(USC)的電腦工程碩士學位。他的個性非常獨立而且好強,因此在最後一個學期只修了一門課,以便全心全意投入尋找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
以他的AI專業,在美國最夢幻的僱主就是「FLAG」四家企業:Facebook 、LinkedIn、Amazon、Google。這四家企業招聘軟體工程師都非常慎重,進入門檻也都非常的高。
USC雖然在美國大學排名也算前面,但是仍然稱不上是名校。雖然Jimmy專攻AI領域連大學總共6年、GPA也在A以上,但是對於進入FLAG心中仍然沒有很高的把握。
2018年10月2日學校安排了一場徵才博覽會(Career Fair),大約有100家企業參加了這個校園徵才活動。
開始行動
從2018年9月底,Jimmy開始了他找尋工作的第一步:上網參考所有的範例,寫一篇比較好的履歷表,準備投給參加徵才活動的這些企業。
由於徵才活動當天學生太多,每一個攤位都排長隊,Jimmy當天只面談了5家,投了履歷表;接下來幾天,將履歷表寄給其他幾十家來校徵才的企業,然後開始等待回覆。
是幸運也是不幸,10月收到的幾封回覆裡面,就有FLAG中的一家企業。於是11月初,沒有經驗的他,在第二輪的「線上技術面試」(Technical phone interview)就被刷掉;另外還有兩家不錯的企業面試,也是兩輪就被拒絕了。
時間進入12月後,求職毫無進展;個性好強又沒有經驗的Jimmy心中壓力奇大無比,幾乎令他崩潰。
於是他透過LinkedIn、線上社群、朋友圈、校友名冊,開始用電子郵件敲門(cold email)海投履歷給所有能找到的相關人等,但幾乎都是不認識的。他寄出的求職信,最後多達500封左右。
這種亂槍打鳥的方式居然也奏效了,他收到了近100封回信。或許被Jimmy誠懇的語言所打動,許多在目標公司上班的校友和陌生人,都答應將他的履歷表傳給人資部門參考;再加上一些有興趣的招聘人資部門主管,Jimmy陸陸續續接到了40通電話。
但是,大部分都是一通電話以後就沒有下文了。
社群的力量和作用
從11月開始,在覺得非常沮喪和挫折的同時,Jimmy開始加入網上的各種社群;一方面發掘可以聯繫的對象,一方面從別人的求職和面試經驗裡面學習。事後回想起來,這段時間是他學習最多、成長最快的時候。
在眾多社群裡面,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幾個:
- LinkedIn社群:在這裡面可以發現許多大公司的招募人員,也有許多校友、學長、或是目標公司的主管。
- Glassdoor:這是一個可以匿名發表各種訊息的就業社群,有點像台灣PTT的爆料公社;面試的經驗、吐槽、各個企業的評論,甚至於各種職位和薪資,都可以發表。
- Leetcode:各家公司面試時,出的考題和最佳的答案都在這個網站裡分享;尤其是對於軟體開發和算法的考題,幾乎一網打盡,而且隨時更新。
Jimmy還繳了50美元會費,以便快速加入中國留學生成立的網上就業論壇「一畝三分地」。這是一個中文的網上論壇,也是一個交換各個公司情報、就業信息和面試經驗的社群。
透過這些社群,不僅對於面試前的準備工作、面試時該注意的事項、一些小技巧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之外,還可以瞭解亞洲留學生(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在美國高科技與互聯網領域的就業生態。例如一些新創公司的研發技術方向、或是ICC(IT Consulting Company,資訊科技顧問公司)的生意模式等等。
Jimmy從這些社群裡,學到了很多學校學不到的技巧和知識,還知道了很多不在這些圈子裡就永遠不會明瞭的生態系統。
美國互聯網就業生態的改變
在十年前的2009年,只要會寫軟體,甚至不需要經驗,學校一畢業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工作。
但近十年來,大量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來到了美國,專攻互聯網、軟體開發、算法、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等等領域,使得就業競爭越發激烈。
尤其川普總統上任以後,緊縮了綠卡和移民的名額,導致美國留學申請的門檻更加提高了;如果沒有三兩三,就申請不到美國知名大學的留學許可。
因此,過去簡單的、走形式的面試問題和技術測試,難度就越來越高了;尤其網路和社群的普及,考過的題目立刻被分享在網上。因此,各個徵才企業就不斷的更新題庫、甚至提高難度。
所以,現在的面試題目都非常艱深、也沒有很大的實務性;別說在學校沒有教過,日後工作也不可能用到。就好像用數學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題目,來考驗數學專業的人;沒有做過這些題目、沒有刷過題的人,幾乎註定答不出來。
於是,Leetcode網站上的題目,幾乎都是要去面試的軟體工程師必「做」、必「背」的:Jimmy就幾乎做過、背過400道以上的題目。
而且這些公司的面試,都要經過四、五輪的電話面試、線上技術測試、視訊面試和測驗,最糟糕的是,時間拖得非常長,前後有長到兩、三個月的。
在這段時間之中,Jimmy也也蒐尋接觸過一些不到100人規模的新創公司。這些新創公司招聘的條件和門檻很高,通常都需要有博士學位和多年工作經驗的人;當然,提供的年薪待遇也比FLAG等級的企業還要高。
不管是什麼樣的企業,Jimmy都全力以赴,做足了準備才進入面試。隨著經驗的累積,他的面試技巧和信心不斷的提高,對他後續的求職面試也產生了重大的幫助。
來自Amazon的機會
據說Amazon在2014年的校園招聘時,與USC因為誤會而產生過不愉快的經驗,因此就不再參加USC的校園招聘活動。
由於Amazon是FLAG成員之一,也是軟體工程師就業的首選目標,因此Jimmy在去年10月也投了履歷表,但是宛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到了今年1月底,Jimmy手上還有面試機會的不到10家,FLAG等級的一家都沒有。
這時候,他在網上看到了Amazon開始進行秋季招聘(Fall Hiring)的新聞;於是ˋ他就把履歷表修改了一下,寄去給位於西雅圖的Amazon總部、以及波士頓的Amazon Robotics兩個部門。
一個星期以後的2月6日,居然分別收到了這兩個部門的email,要求Jimmy直接做限時兩小時的線上軟體測試題目。對於久經考驗的Jimmy來講,這就如同小菜一碟,很快就順利的完成了線上測試。
接下來,Amazon Robotics每隔一周就安排一次電話面試和線上測試,測試題目當然是越來越難;但是Amazon總部這邊反而就沒有消息了。
在電話面試進行了四輪之後,Amazon Robotics安排好三月中旬要進行最後一輪,也就是由人資和4位主管進行長達5小時的視訊面試。3月4日,Jimmy突然接到Amazon總部人資通知,立刻進行了半小時的電話面試。
接著在3月6日下午,再進行了長達3個小時又10分鐘的線上模擬工作(Work Simulation)測試,Jimmy也順利通過了。
於是人資安排了最後一輪視訊面試:在3月8日下午,由一位Amazon公司中屬於最高技術職級的Principal Engineer(主任工程師)主持視訊面試和線上測試。
3月11日,Jimmy接到了Amazon總部人資電話通知,他被錄用了;正式的任用通知信(Offer Letter)正在準備中,一兩天就會email寄到;3月12日,收到正式的任用信。
雖然這時候他手上已經有了一個還不錯的工作邀約,另外還有5個正在進行中的面試,但他毫不猶豫的接受了Amazon的職務、並且分別寫信辭退了正在進行中的面試。
Jimmy求職的辛苦旅程,終於結束了!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人生第一份工作要自己找,就如同母親懷胎十月自然生產的嬰兒;除了母親生產的痛楚,嬰兒自己也要經過一番努力掙扎,才能順利出生。如果是剖腹產下的嬰兒,就缺少了這種磨練。
第一份工作要自己找,就如同自然生產的嬰兒,必須經過努力掙扎才能出生。
在過去半年當中,我深深感受到Jimmy心情上的起伏變化。多少個失眠的夜晚,他透過越洋電話問我,「如果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我無言以對,只能要他繼續盡最大的努力去找工作。
二月初接到Amazon回信以後,他告訴我,如果能夠進入Amazon,要他做任何辛苦工作他都願意。而我也感覺得到,他心中的那份急迫和渴望。
在拿到Amazon的職位以後,Jimmy興奮得幾天沒有睡好;因為他靠自己幾個月來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創業二代
過去幾年,我也輔導了許多創業第二代;我始終建議他們,在回到家族企業接班之前,應該先到外面找工作,累積一些工作經驗,然後再回去接班。
創業的第一代就如同自然產的嬰兒;相對於此,創業第二代就沒有經歷過這種奮鬥掙扎的創業過程。如果在接班前,能夠擁有像Jimmy找工作的經驗,就能體會創業的艱辛,更珍惜接班的機會。
如果創業第二代在畢業以後,沒有在外面求職和工作的經歷就回來接班,就像一個剖腹產的嬰兒,沒有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掙扎的經驗。一旦在事業上遇到挫折、或是陷入逆境,難免就像被圈養馴服了的狼,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給初入職場年輕人的幾句話
我在Jimmy興奮之餘也告訴他:學校畢業後,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時,應該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在學校念書時要付學費去學習;但現在開始,是公司付錢給他去學習。
在學校時,因為他的努力學習,後來才能順利進入Amazon;如今Amazon付錢給他學習,應該要更加努力才對。
憂的是,不管他在學校唸書時成績有多好,進入Amazon之後,學校成績和學歷就歸零,再也沒有用了。
在職場上,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實務比理論更有用;踏入職場,正是他第二人生的開始。
結語
Jimmy過去半年求職的過程,是他結束求學階段「第一人生」之前,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
我作為他的父親、也是這段過程的見證者,看到了他的變化:從一個青澀的學生,轉變成一個準備踏入職場接受挑戰、開啟自己第二人生的「成年人」。
我很幸運,居然能夠在自己退休六年半後的第三人生之中,參與Jimmy這一段成長的歷程。
相較於
1976年踏入職場尋找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我的求職經歷就顯得平淡無奇。在44年的時空差異之下,Jimmy的求職經歷只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遠離高科技產業和職場,而台灣的年輕人們也未必能深入瞭解,在美國剛畢業軟體工程新鮮人求職過程中競爭的激烈程度。
透過我的紀錄與分享,希望Jimmy的故事能給我的讀者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