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轉台運動其實很簡單,它要提醒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是「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 政治問題:資訊心戰 vs 「反統媒」的民意施壓 紅色力量願意灑多少錢打資訊心理戰,這點大家有目共睹。假新聞也好,選擇性登載議題、人物亦然,中資在台灣媒體業的強力滲透,隨著一次次立場偷渡的病毒式傳播送進普羅大眾的口、腦之中,潛移默化的操作意識形態,這早已是國安層級的問題。 然而我們同時看到國家機關在「媒體制衡」上的失能,它也不是只發生在中資媒體。當然,這一部分要歸咎於免費電視台的生態結構,使得新聞台只要向它的財源:廣告商、大財團負責,但部會、政黨明知卻放任、互踢皮球顯然也責無旁貸。這次的新聞頻道轉台運動,即是以「反統媒」為主要訴求,在引起民意對資訊心戰的警覺之餘,也(間接)製造輿論對有關部會、機關施壓。畢竟,新聞台為了財源淪為中資打手,政治人物因為選票有所動作、表態,運作邏輯都是一樣的。
經濟問題:自由市場在規範下的各自表述 同樣的道理,公共場所的電視之所以成為行動標的,也是因為群眾握有「消費」籌碼而能發揮監督之故。就環境生態而論,首要該處理的是「攤商收費鎖台」是否涉法的問題,除此之外,我認為都是「自由市場」的範疇。
但是自由還是必須建立在「不影響他人」之前提的,小吃攤當然保有開放轉台與否的決定權,但它不能干涉顧客「把這件(可能損及生意的)事寫進網評」的自由;就像人民可以建置「攤商頻道地圖」,但不代表能夠據此妄為───這是最常見的質疑,近期一些民眾不理性的舉發、謾罵,或因
意識形態而蜂擁給出負評,都引起不少店家反彈,也迫使主辦方對群眾喊話。筆者認為
這些立場表述仍屬商家的自由範圍,任何以此為由「勒索式」的惡行,都可能讓活動美意適得其反,也應該受到譴責、制裁! 但同時我要點出,
「政治立場」成為一種集體狂熱的社會氛圍,和某些媒體「失序性的神格化」有著絕對關聯。這條病態的造神軌跡,台灣社會也重演很多次了不是嗎? 如何面對運動帶來的副作用,考驗著所有行動者的智慧,但「因噎廢食」絕對不會是選項,除非你還被困在意識鬥爭與逐利心態先行的思維中。我講真的,這行動不會讓大眾賺到什麼,頂多是把現下消費者無端受中資媒體影響的傷害盡可能降低,在生態問題還需要時間解決以前。
結語:什麼是最該被守護的?
當然,某些頻道取向的人會埋怨被這個活動針對,你不要忘了,這本來就是「反統媒本位」的行動,你要的話也可以做一個「反辣台派」的小吃地圖啊,沒有人會阻止你。自由的真諦,即在於擁戴不同價值觀的人們得以和平共處,也不會互相傷害。
但萬一他們傷害的不是人,而是葬送「自由」本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