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浩宏老師的職人地圖課 :領域探索工作坊「植物」

讓探索成為習慣,好奇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學習就不會失敗了
攝影/趙浩宏 (請勿擅自截取本文照片)
讓孩子熱愛學習是最重要的
讓孩子熱愛學習是最重要的
無界塾,我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學生八年一貫下的試探定向規劃以及中學生的個人化學習歷程規劃,協助學生從五年級到十二年級,都能夠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習、要怎麼學習、有方向的持續學習。而這一套系統的設計大致上結合了這幾年來的中學生輔導的社會工作經驗,以及從 2016 年開始的職人雜誌計畫所拜訪的六百位不同領域成功學習者的經驗,最後從 2017 與 2018 年的教師經驗統整而來,將探索的頻率與方式結合學校的作息以及教師人員的工作方法。而今年邁入無界塾任教第二年,雖然一次做國小到高中的差異規劃,但在和學校老師與孩子合作進入第二年以後,方法都越趨成熟,並且已經實踐過至少兩學期。
國小兩年的職人地圖課程雖然在規劃上佔用的時間並不多,卻依然對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在腳色,將重點放在試探素養培養、重拾好奇心兩大目標上,並且以三個月為一個時程進行規劃。
八年完整規劃從小五到高三,後面三年以導入教練系統為主
三個月的規劃除了學期初的單元式講座以外,每次一個大主題的「領域探索行動工作坊」會是該學期最重要的活動。小學階段的工作坊會延續三個月的主題進行設計,採用開放場域、開放流程、開放問題(3O模式)的一日工作坊來引導孩子進行單一主題的解任務活動,藉由分組遊戲幫助孩子在小組討論與分工的過程中,對於每一次的主題產生好奇,也藉此幫助孩子為往後的任務導向學習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做準備,強調漸進累積與整合式學習。
一日工作坊當天的認養活動,要求孩子要自己幫助植物抓土
全場域學習 除了職人地圖課程直接負責的上課與工作坊時間之外,在這學期我嘗試將場域學習的方法放入孩子的生活中,因為這次的主題是植物,所以在開學第一週就讓孩子一人選定一棵植物照顧,讓他們延續一整個學期的園藝任務,也在學校的走廊盡頭設計了一個龍舌蘭花園,栽種了三十種不同品種的龍舌蘭,讓孩子感受單一科屬多元品種的樂趣。
過程中有三四個小孩在整學期都十分投入植物的種植,所以在下一個學期雖然主題會換,但植物不會消失在校園中,會改以社團的方式讓孩子擔任綠手指小志工,在學校種植植物,以社團的方式學習更專業的植物知識。如果小孩有興趣持續學習,到了七年級的時候,「植物」就會在所有課程裡面開始開展,從個人專案到選修課,在無界塾目前的八年設計中,小孩的任何選擇都可以被延續,到了高中甚至可以找到更專業的個人教練,往水利、育苗、栽種、花藝、園藝、土木、水保、森林、植物學都有可能。
小孩可以無時無刻來當小園丁
橫向連結 除了職人地圖課程以外,語文科以及自然科老師在這學期也將植物置入於課程設計中,就算是沒有在課程上有橫向連結的社會科與數學科老師也有跟著小孩種植植物,讓學校在這一學期的學習氛圍更一致。
過程中自然科老師孟硯提供最多的支援,參與全程,包含植物的栽種、一開學的工作坊課程、一日探索工作坊以及學期間小孩養植物的疑難雜症以及自然科的課程設計,是無界計畫能夠延續的關鍵夥伴。
從一開學的課程就由自然科老師參與合作
領域探索工作坊 這學期的領域探索工作坊雖然主題為植物,但在工作坊上面的分組討論與分組挑戰的模式都延續了前一個學期「海洋」主題在基隆海科館的運作模式,讓孩子很快速地進入狀況,有效的進行討論與分工解任務。
這次的任務一共設計草本植物、蕨類植物、木本植物、園藝、植物的繁殖、植物藝術、尋找任務等 7 個模組共計 18 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式提問,完成任務的場域涵蓋整個台北花博園區,目的在於驗收這學期的規劃、延續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團隊合作與共學。而小孩一共分成四組,一組七個小孩,由五個老師帶隊。過程中,小孩幾乎都可以獨立完成任務,有些小孩對於植物的認識甚至遠超越一般大人,老師只需要陪在小孩的身邊協助分工和適時的提醒大家要一起行動即可。
題型設計
而當日探索工作坊的起點是殖民時期的歐洲探險家的故事,在科技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代,探險家與植物學家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方法將在全世界發現的珍奇植物帶回本國,所以開創了一個職業就是植物繪師,他們會找到有探險精神的畫家隨同旅行,很清楚地將植物所有細節畫到紙本上,然後帶回母國分享新發現並且為之命名。
當天課程的起點就先一組分配一張半開的彩圖,讓小孩進入情境
為了讓孩子必須討論與思考策略,題目設計了開啟條件,必須先完成特定任務才能啟動計分,所以就算先做了,如果開啟條件沒完成也不計分。另外也有置入「持續加分題」與「最美加分題」的兩種得分模式,持續加分題可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得分,最美加分題則必須要想辦法做到最好看。所以在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有意義的分工。
活動過程中只有兩個要求,
  1. 準時集合
  2. 集體行動
所以過程中我們利用這兩個機制讓孩子勢必得停下來,好好溝通。並且在集合時提供一組一個提示機會,可以告訴孩子答案的方向與解題的地方。
孩子的討論非常熱絡
在無界的孩子對於解任務和找答案有非常大的熱情,讓活動進行得十分順利,在任務引導的學習設定下,孩子的投入度非常高,就算調皮或是課堂中時常分神的小孩也在過程中跟上,也因為平常課程的橫向連結,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在最後的任務進行驗收。
孩子的成果與投入程度很驚人
執行的三個要件:
要件一 學校的老師與家長們都能夠正視試探與好奇心的重要,畢竟工作坊的設計與升學一點關係也沒有,也與學力能力無關,就是得花額外的時間給孩子探索。
要件二 學校老師必須彼此了解而且相互合作,在無界每個老師都是認真有熱情的好老師,才能讓職人的規劃能夠進入孩子學習的每一刻。
要件三 教學的一致性,在學校必須對於學習的定義有共識,不只是課程設計價值觀的一致性,還包含了對於特定孩子問題的方法與態度的一致性。例如對於會分心的孩子我們要怎麼做,對於偏食的孩子我們有什麼教學原則。假如有孩子愛上了植物,每天中午都希望吃飯前先幫植物澆水,可以嗎?
在無界,輔導系統、諮商系統、生涯教育系統與學科教學系統是平等而且相互合作的,原因是秉持著葉丙成創辦人的核心概念「By the student」,自然產生的結果,而這樣的概念我們希望在無界塾的教學實踐後,用成功的結果邀請更多學校與教育工作者加入我們。
下學期的主題會是「動物」,期待能找到新的動物學家,不過我要去腦死備課了.....
老師真的是一個犧牲自己(腦細胞),照亮他人的職業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職人是台灣第一個以教育媒體為主體的社會企業,致力於讓孩子們在求學的過程中探索夢想與生命的方向。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