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弄青少年心理、網路策動集體自殺
藍鯨遊戲(Синий кит),這透過網路遊戲引發的自殺熱潮則是另一件在近年引發軒然大波、吸引輿論與專家投注心力進行防堵的重要議題。此源自於俄國的社群網路遊戲,利用洗腦及威脅青少年的方式讓參與者在50天內完成各種自殘任務,並於第五十天自殺以作為遊戲完成的證明。其內容包括:剝奪睡眠、看恐怖電影、操控參與者心理、以裸照要脅,並透過自殘尋求解脫,最後玩家因遊戲要求及極度抑鬱而走上自殺一途。面對這令人驚恐的遊戲,巴西廣告專家結合心理專家,設計出了「粉鯨遊戲」(Baleia Rosa),同樣通過50項任務達成目標,但目的在於陪伴玩家放鬆心情和找回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以對抗藍鯨的自殘任務。
藍鯨遊戲透過「線上遊戲」的吸引力、和集體行動的「歸屬感」,成功的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玩家,而受此影響後自殺的案例更接二連三的傳出。研究顯示,自殺為青少年(15-24歲)的第二大死因(WHO),一般認為其並非臨時起意的行為,而是先有脆弱的內在因素、和不良的外在因素,而形成自殺傾向,再隨著外在情境危機的增強而最終產生了自殺企圖與行為。青少年處於心智發展階段,心理上常遇到矛盾衝突的情境、容易受到外在的影響,而在自殺這個議題上產生有違理性的認知。藍鯨遊戲抓住了還在摸索自我認同階段的青少年心理,透過集體行動形塑了參與者遵照遊戲的歸屬感,並一步步透過小任務誘導他們產生越加劇烈的自傷行為,最終讓他們邁向自殺的結局。
因此,與其教條式、責罵式的跟青少年說「自殺不能解決一切」、「自殺是錯的」,我們更應該以尊重、同理的角度進行對話以達成共識。唯真誠與接納的態度、持續的關懷,才能敲開心門、陪伴迷惘的生命梳理出自己的道路。此外,提供同理、不受汙名化的協助,才能提升自殺意圖者的求助意願、讓其能夠有尊嚴的接受專業協助。同時,喚起社會對此議題的重視,才能架起更綿密的守護網,接住下墜的生命。
《結語》
自殺,在初認知此字之前就被賦予為罪惡的代名詞。我們或許自小就從社會有意無意的言論中,被教導自殺是不好的、愧對親友、懦弱的.... 各種污名化的標籤,然而卻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自殺是錯的。然而,殊不知在社會避而不談的情況下,產生了更多的誤解、壓抑、與隔閡,不僅讓需要幫助的人怯步,更往往引此造成了許多不可挽回的悲劇。透過硬邦邦的教條禁止、限制、避談或許可以束縛其信仰者,卻也杜絕了深入討論的空間、埋下了更多的隔閡;因此,唯有放下芥蒂的討論才能促成人人能夠理解的道理、讓微光照亮更多幽暗的角落。筆者希望本文能夠激盪出更多討論與對話的空間,歡迎讀者在下方的留言區交流,藉此建立對「自殺」更正確、友善的認知。
責任編輯:徐亞呈 核稿編輯:謝承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