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漢娜的遺言》

2019/05/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自殺/自傷」,一個聽來好似沈重的名詞。或許正是因為它背後所背負的沈重與複雜,讓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常常對它避之唯恐不及。然而,閉口不談真的就能降低其發生的機率嗎?人們對於此議題的認識與重視程度,是否更只停留在平時常見那短短的自殺防治標語和宣導中呢?如果我們都能在憾事發生之前,勇敢真誠的多覺察、思考、認識這個議題,會不會就有可能多挽回一些寶貴的生命、至少多撫慰那些在自殺/自傷事件當中受到波及的人們呢?本文將以幾個日前引起大眾矚目的社會事件與影視內容出發,淺談影響自殺事件背後的種種因素,希望能激發讀者更深刻熱烈的討論。

不友善的環境、單向灌輸生命觀失效

在《漢娜的遺言》一劇中,漢娜突然的自殺攪動了看似平靜的校園。然而,更讓人忐忑不安的卻是她留下的一捲捲錄音帶,控訴著生活周遭那看似事前毫不知情的師長、同儕,其實都是一個個將她逼向不歸路的推手。從一卷卷的錄音帶中抽絲剝繭,可見在班上票選中被物化,在學校和社群軟體上被性騷擾,在公開場所被性侵,在家被偷拍和追蹤,朋友稱他「婊子」,學校輔導員無法挽回他,還有一整個學校的學生看著他受苦卻不動聲色,這種種的原因都促使漢娜走上了自殺一途。然而有些諷刺的是,當事後校園內開始亡羊補牢的在各處貼滿了海報宣導生命的可貴、課堂上老師也藉此機會教育一番時,卻也有一些學生認為這些道理「大家不是早就知道了嗎」、有什麼意義又能帶來什麼影響呢?
13面錄音帶,13個人,13則漢娜的遺言
圖片來源
從該劇中可看出,雖然霸凌議題常發生在你我身旁,但始終沒有受到學生們實質地重視,就如學校往往舉版各種講座、宣導反霸凌、性侵、自殺、毒品、幫派,卻幾乎沒有人願意聽,凡問卷、講座、課堂討論和輔導活動學生參與度也都極低。然而,當大家開始對制式、重複的宣導講座輕率以對時,又真的「懂」這些道理了嗎? 實為不盡然。另一方面,青少年和大部分的社會大眾往往因為不理解與擔憂而將毒品、性侵、自殺...等沈重的議題視為「禁忌話題」,導致社會和學校長期缺乏深度討論的空間。如此流於形式表象、又受到禁忌而不被談論,卻更易讓當事人因害怕被標籤化、被威脅、或招來異樣眼光而不敢求助,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漢娜遺留下的錄音帶控訴著大家如何破壞了她一絲絲的希望,迫使“自殺”成為最後唯一的選擇。漢娜過世後,同學們開始自責自己迫於同儕壓力而未能伸出援手、爸媽自責於自己未能即時警覺她的改變是受傷的跡象、師長與輔導員發現自己的關心適得其反的讓她感到不被理解......。回頭省思,其實漢娜透露了許多自殺意圖者的種種跡象:人際關係改變、感到冷漠且孤立無怨、相信一切將會永遠解脫了.....。倘若身邊一個個環節遇到的人們能夠更加謹慎細心,會不會漢娜就能有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被社會網絡接住呢?如同心理健康倡議者 Leah Harris 所言,當大家都極為重視所謂專家學者的意見時(例如:劇中亡羊補牢的舉辦心理衛生講座),卻少有人們停下來真正重視、 傾聽自殺意念者真正的心聲。然而,漢娜所期待的會不會只是一個真誠的聆聽與相信,而不是輔導員制式化的晤談、師長看似遙遠的“輔導課”小活動呢?然而,又如漢娜的同學所言,漢娜的離去並不是單一事件促成的結果、也並不一是單一個人需要負起全部的責任。許多身旁的同學們不也付出了真誠的關懷、學校輔導員不也覺察並試圖理出了脈絡、漢娜的父母不一直都愛著她嗎?面對自殺遺族的愧疚與自責,唯有社會網絡更團結的互相扶持,才能防止一個個因為自責、恐懼而最後步上漢娜後塵而更多逝去的生命。

責任編輯:徐亞呈 核稿編輯:謝承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8會員
569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