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The Plant!廢工廠種出永續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是一間食品加工廠的老闆,當你的工廠因各式原因最終宣告倒閉,你會如何處置這家即將廢棄的工廠?讓它變作一隅廢墟?拆掉它蓋新的建築?改建它另作利用?這些都是常見的選擇。然而,你有想過把廢棄工廠變成具備永續發展理念的農場嗎?看似天馬行空,實則出乎意料的可行!The Plant,一家位於美國芝加哥的都市農場,就有這麼巧妙的際遇!
The Plant是一座四層樓的室內立體農場,「魚菜共生」和「沼氣發電」是農場運作的核心。The Plant的魚池和蔬菜耕植設施與規模9000加侖的水循環系統相連,魚池內的水富含氮營養鹽,流入水耕設施作為灌溉與肥料來源,經植物根部過濾、吸收養份後,再將水回流入魚池。此外,The Plant擁有多座厭氧消化槽,可將植物殘餘及魚類排泄物轉化為肥料和沼氣,利用沼氣發電供應溫控與電子設施。
另外,還有14間烘焙坊、啤酒釀酒廠、製茶工坊等食品業者進駐廠房,他們也是整個農場資源循環體系的一部份。The Plant內部釀酒廠產生的酒糟,可作為養殖吳郭魚的飼料,吳郭魚的排泄物,則可成為蔬菜生長所需的肥料,而蔬菜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又可與製茶發酵程序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循環。The Plant將產出的蔬菜、香菇、吳郭魚銷售至當地的農夫市集,化身都市垂直農場,努力打造自給自足的生產體系,具體實踐「以有餘補不足」、「零廢棄」的理念,讓循環經濟「在地化」。
The Plant 一隅 圖片來源
  然而,看似天衣無縫、生生不息的能源循環,其實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魚菜共生系統的水質只適合養殖吳郭魚、鯉魚、鯽魚等雜食性且適應力強的魚類,耕作方面,雖然幾乎所有的蔬果皆可種植,但作為糧食作物的小麥、稻米、玉米等,需要消耗比果菜類多數倍的能量才能種植成功,若要藉由「魚菜共生」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食物短缺,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至於沼氣發電,雖能化腐朽為神奇,把動物的排泄物轉換成沼氣,卻也蘊含了諸多限制,像是沼氣產量會隨著原料品質、數量而不固定,沼氣發電的相關設備造價高昂等等,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即使如此,筆者認為將廢棄廠房改建成垂直農場,推廣魚菜共生、沼氣發電勢在必行。台灣有太多廢棄工廠因無妥善規畫而變成廢墟,也有太多場館隨展覽時間過去而變成蚊子館 如果能將它們改建成垂直農場,不僅能產出蔬果成為周邊居民的食物來源,若能克服障礙,產出糧食作物和供應穩定的沼氣,更能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態體系,還可藉此拓展觀光,翻轉新樣貌。垂直農場目前有其運作的限制,但在這個生存環境不斷改變的時代裡,它將是一股新興的潮流。現在台灣的垂直農場發展才剛起步,農場的增建需要大眾的了解與支持,再加上政府的協助,大家同心協力,一起因應時代與環境的變遷
責任編輯:沈安婕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2010年,蘇格蘭政府就提出了「零廢棄計畫」,更以此為中心成功的發展都市經濟。政府、企業、市民的共同努力,成就了這個沃斯經濟論壇的「循環經濟政府、城市和地區」。
 現今,我們不再是一味的像抽血般將資源從大地下汲取出來,更不是不顧一切的像工業革命時代拼命生產,反倒開始注重了生活品質,生產效率還有我們的行為對未來世代的影響加上技術的進步,循環城市這個想法誕生了...
去年暑假期間,筆者到德國參訪時,拜訪了奧格斯堡當地的二手商店Vinty’s。經過交流之後,才察覺到這不僅僅是透過捐贈與買賣的二手商店,而是一場具備系統性的希望行動...
自動回收機減少消費者跟回收再造的距離,而今天的主角—— 杯特Better ——則是以平台的創設來減少消費者的需求,以減廢來達成污染減量的目標。在星期日的早晨,因為忘了提醒使用內用杯,而帶著一次性的塑膠杯上樓與杯特座談,彷彿就是問題產生原因的最佳典範。
在某種程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互相呼應不可分割的,沒有誰比較重要,因為只要有一邊進步了,它就會帶動另一邊前進,而如果過度重視其中一邊,則在發展到一個階段後,會漸漸遇到瓶頸。因此,當我們想要社會有所改變時,或許應該同時考慮這兩個面向。
現今全球許多國家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再加上氣候變遷越演越烈,這些地方都面臨著極為嚴重的水患,像是去年,日本因破紀錄暴雨,發生的嚴重水災,造成了近兩百人身亡。台灣一直以來也飽受水患所苦,即便隨著政府及人們越加的重視,這樣的現況卻似乎沒有好轉...
在2010年,蘇格蘭政府就提出了「零廢棄計畫」,更以此為中心成功的發展都市經濟。政府、企業、市民的共同努力,成就了這個沃斯經濟論壇的「循環經濟政府、城市和地區」。
 現今,我們不再是一味的像抽血般將資源從大地下汲取出來,更不是不顧一切的像工業革命時代拼命生產,反倒開始注重了生活品質,生產效率還有我們的行為對未來世代的影響加上技術的進步,循環城市這個想法誕生了...
去年暑假期間,筆者到德國參訪時,拜訪了奧格斯堡當地的二手商店Vinty’s。經過交流之後,才察覺到這不僅僅是透過捐贈與買賣的二手商店,而是一場具備系統性的希望行動...
自動回收機減少消費者跟回收再造的距離,而今天的主角—— 杯特Better ——則是以平台的創設來減少消費者的需求,以減廢來達成污染減量的目標。在星期日的早晨,因為忘了提醒使用內用杯,而帶著一次性的塑膠杯上樓與杯特座談,彷彿就是問題產生原因的最佳典範。
在某種程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互相呼應不可分割的,沒有誰比較重要,因為只要有一邊進步了,它就會帶動另一邊前進,而如果過度重視其中一邊,則在發展到一個階段後,會漸漸遇到瓶頸。因此,當我們想要社會有所改變時,或許應該同時考慮這兩個面向。
現今全球許多國家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再加上氣候變遷越演越烈,這些地方都面臨著極為嚴重的水患,像是去年,日本因破紀錄暴雨,發生的嚴重水災,造成了近兩百人身亡。台灣一直以來也飽受水患所苦,即便隨著政府及人們越加的重視,這樣的現況卻似乎沒有好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科普文章探討了在未來可能面臨的農業資源匱乏情境下,於海底進行植物種植的科學創意。文章分析了相關實驗的設計,包括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並強調了利用先進技術在海洋中生產淡水以促進植物生長的潛能。透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希望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來解決全球糧食供應的挑戰。
Thumbnail
全球多個國家都致力於2050年實現碳零排放,養豬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如果想要實現農業永續經營,從生產過程中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是最重要的一步。 豬場在飼養過程中所產生的糞水,經過沼氣廠處理的沼液沼渣能回歸農田,不僅為農作物提供成本低廉且優質的肥料,更能減少碳排放,近年來也已經被更多農民接受。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在食品服務業中,環保議題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隨著人們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加,很多企業開始尋找更環保的解決方案,以減少對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可堆肥吸管和餐具成為了吸引人們目光的綠色選項。
Thumbnail
過程體驗到的點點滴滴,#享受小小的地球花園給予我的豐盛,不只是在自耕自食的食物,還有豐富的心靈感受及喜悅喔~💖🥰✨️✨️
Thumbnail
位在靜岡的三島市佐野市民農園已有12年的歷史,由注重健康城市概念的市長推動,持續多年。 在可眺望富士山山景的坡地上,有 八十幾個小型園圃可供個人耕作,用有機方式栽種自己喜歡的蔬菜、花卉、作物,還有團體園圃,供團體使用,再加上體驗農園,供夏秋時馬鈴薯、落花生採收讓市民參與大型活動。
Thumbnail
台大農業試驗場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佔地約31公頃,是台北市區內難得的大型綠地。農場內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水稻、蔬菜、果樹、花卉、森林等,是都市人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農場內的景色四季分明,各有特色。春季,農場內的花卉盛開,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夏季,農場內的樹木茂盛,綠蔭遮天,是避暑的好地方。秋季,農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使用課桌、棧板、廣告帆布、寶特瓶轉廢製作的省水菜箱,不僅僅是一個關於都市廢棄物如何轉變成為省水種植箱的應用,更希望藉由共工共學的過程中以眾人之手改變環境,創造自耕自食及都市中生物的綠洲,並以此喚醒更多的意識覺醒,加入一起讓環境更美好的行動,找回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生活能力~這是我最希望的事!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科普文章探討了在未來可能面臨的農業資源匱乏情境下,於海底進行植物種植的科學創意。文章分析了相關實驗的設計,包括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並強調了利用先進技術在海洋中生產淡水以促進植物生長的潛能。透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希望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來解決全球糧食供應的挑戰。
Thumbnail
全球多個國家都致力於2050年實現碳零排放,養豬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如果想要實現農業永續經營,從生產過程中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是最重要的一步。 豬場在飼養過程中所產生的糞水,經過沼氣廠處理的沼液沼渣能回歸農田,不僅為農作物提供成本低廉且優質的肥料,更能減少碳排放,近年來也已經被更多農民接受。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在食品服務業中,環保議題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隨著人們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加,很多企業開始尋找更環保的解決方案,以減少對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可堆肥吸管和餐具成為了吸引人們目光的綠色選項。
Thumbnail
過程體驗到的點點滴滴,#享受小小的地球花園給予我的豐盛,不只是在自耕自食的食物,還有豐富的心靈感受及喜悅喔~💖🥰✨️✨️
Thumbnail
位在靜岡的三島市佐野市民農園已有12年的歷史,由注重健康城市概念的市長推動,持續多年。 在可眺望富士山山景的坡地上,有 八十幾個小型園圃可供個人耕作,用有機方式栽種自己喜歡的蔬菜、花卉、作物,還有團體園圃,供團體使用,再加上體驗農園,供夏秋時馬鈴薯、落花生採收讓市民參與大型活動。
Thumbnail
台大農業試驗場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佔地約31公頃,是台北市區內難得的大型綠地。農場內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水稻、蔬菜、果樹、花卉、森林等,是都市人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農場內的景色四季分明,各有特色。春季,農場內的花卉盛開,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夏季,農場內的樹木茂盛,綠蔭遮天,是避暑的好地方。秋季,農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使用課桌、棧板、廣告帆布、寶特瓶轉廢製作的省水菜箱,不僅僅是一個關於都市廢棄物如何轉變成為省水種植箱的應用,更希望藉由共工共學的過程中以眾人之手改變環境,創造自耕自食及都市中生物的綠洲,並以此喚醒更多的意識覺醒,加入一起讓環境更美好的行動,找回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生活能力~這是我最希望的事!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