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6/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抽屜裡坐一下

好幾年前,參加過一個繪本作家的座談會,談及不同的出版社對待「創作」和「創作者」的差異。其中一位畫家分享他的經驗,他認為多數的出版社往往考量時間成本多一點,就在他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時,有了一個全新的合作機會:當時,出版社聯繫他,先提及有一篇故事請他看一下,資料很快來了,畫家也提出很多想法,但對方回應:「不急,再等等。」
又過了些日子,在畫家以為案子不了了之的時候,出版社來了消息請他開始作畫,畫家慢慢地完成,陸續交過幾篇稿子,期間還因為私事暫停了工作,這一停就是兩年過去,畫家說:「這段期間,我沒有接到過催促的電話,這些稿子就這樣一直躺在我的抽屜裡。」
在場的出版社代表回應,對他們而言,「創作者需要時間」是完全可以理解並且配合的,「我們知道那會誕生我們要的作品。」他對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好的作品值得等待。」他對他看重的創作者也很有信心。
「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作品,需要在抽屜裡坐一下。」他說,自信的語氣裡有溫柔和充滿欣賞的眼光落在畫家身上。
「在抽屜裡坐一下」,我覺得這個說法真是好。

總是沉默的小孩
想起閱讀課上有個小男孩,整個學期都沉默。
即使其他的孩子們討論熱烈,他也只是聽、只是笑,問他:「你有想說些什麼嗎?」他搖搖頭。雖然不發言,他的表情倒是吸引我,有時皺眉、有時嘟嘴、有時眼珠子咕嚕咕嚕轉、有時閉上眼好像睡著了……,不管表情怎麼樣,我知道他在聽;聽故事,也聽別人討論,他是想表達什麼的,因為他寫(畫)筆記本的手沒閒著。
他的座位在講桌的正對面,每當我說故事時,即使我們常常眼對眼,他就是不說話。
就這樣,整個學期過去。
曾經,每當孩子們討論的精采,他聽得專注,我幾乎是想盡各種方法邀請(引導?還是「引誘」?)他說話,但我沒有成功過。
那一天,我讀了《芭芭雅嘎奶奶》,故事情節層層堆疊,引起了多數孩子對芭芭雅嘎奶奶的同理(情)心,大家的心情沉浸在故事情境裡,為了芭芭雅嘎可以成為真正的奶奶而高興。
「我覺得村民很壞!芭芭雅嘎奶奶救了小孩,她是好人。」
「芭芭雅嘎已經變好了!她沒有要吃人。」
「吃人的是別的芭芭雅嘎,是以前,現在已經沒有了。」
「村民討厭她,她很寂寞,她會想念孫子。」
「村人不能討厭芭芭雅嘎!」
「對!」幾乎全班的孩子都同意,「村民應該要接受芭芭雅嘎奶奶才對!」
這時,平時很沉默的小泓,在眾聲喧嘩中,默默的舉起手……
「小泓,你怎麼想呢?請你說說看。」我有點驚訝他的舉手。
「嗯。」小泓站起來,全班都安靜了下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做自己比較好,芭芭雅嘎可以自己去跟村民說她是善良的,她沒有吃人,就可以當真正的奶奶。」
全班都愣住了,包括我。
「什麼?」我的腦子裡轉個不停。
「我覺得,芭芭雅嘎不可以說謊。」他強調。說完,看看大家,給了一個微笑,從容地坐下。

總是沉默的小孩開口發言了
「芭芭雅嘎不可以說謊。」一字一句,清清楚楚。
「好勇敢。」這是我震驚之後的第一個冒出的念頭。
總是沉默的孩子發言了,一開口就獨排眾議,在大家一面倒的批評村民、維護芭芭雅嘎之際,他說了他想說的、跟大家都不一樣的想法。
經過一個學期的等待跟觀察,我終於等到他發言的這一刻。在這次之後,每次的討論時間,他的話多了,雖然沉默的時候更多。
我想,他就是那種在發言之前,要讓各種什麼「在抽屜裡坐一下」的孩子。

「坐一下」不只「坐一下」,還有……
不加入討論的小泓並沒有閒著,他在寫、他在畫,從他的神情看來,我知道他在想;而寫些什麼、畫些什麼?我不知道。在他沒有想要跟我分享筆記本的內容之前,我也不打算鼓勵他在大家面前分享。「需要再等一下。」看著他,我這麼思考。
但我沒有預期這樣等著等著,就是一學期。
肯定的是,在這麼長長一段安靜的過程中,他經歷了許多「想」、許多「觀察」、許多「別人的表達方式」,腦袋瓜裡一定也經過好幾番喀喀答答的運作,也許還有其他我沒有觀察到的,但我相信,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是重要的。
我這一代經歷過的教育,總希望孩子早早學會表達,鼓勵孩子說、引導孩子說更多,說得多還不夠,還要訓練孩子說更好,加入肢體語言、提醒抑揚頓挫、不能語意不清、咬字要清楚不含糊,還要學會「識時務」,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大家都在討論,你怎麼不加入?」
「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也說一點吧?」
「好吧,不說的人就用寫的交給老師。」
「先上台發表的人,加分!」
從小到大,我在課堂上聽過的這樣的「鼓勵」,太多太多。
總有不想說的孩子吧!總有需要時間的孩子吧!「可以等一下嗎?」我常常問自己。
前兩天看了朋友寫的文章,她提到面對孩子的停頓、緩慢時,被進度壓力緊追的通常是大人(孩子看起來總是不痛不癢);朋友是個好誠實的媽媽,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看見並坦承了自己的各種狀態,在氣呼呼的時候面對自己的情緒,還要想辦法讓自己冷靜,才有力量去協助孩子。
她面對這個狀況的過程,我感同身受。
在我的經驗裡,當閱讀課的孩子不參與討論時、當畫畫課的孩子成不了作品時、當一起小旅行的孩子做不了決定時……精神繃緊的人是我,把自己的擔心先端出來放的人也是我,因為身為大人的我總有更多經驗檔案,足以構成擔心的理由。
小孩總是決定了「不」之後,就「不」了。在那個當下,我焦慮、我擔憂,我想方設法,我試著鼓勵、我甚至試圖誘騙,都是「我」,我開始覺得不太公平,我有情緒,我要馬上跟孩子談一談......,真的,都是「我」。而孩子呢,依舊堅持「不」,打定主意要休息,要先「坐一下」(在任何地方)。
這不僅有要不要妥協的掙扎,還有該如何協助的責任感。然而,我更想提醒自己的,是「坐一下」也許會讓事情變得美好一點;那會是一個冷靜的機會,是一段醞釀,是一個「等待」跟「被等待」的過程。
站在「放下我」的角度想一下,孩子想「坐一下」的時候,剛好也是我可以喘口氣的時候,在「等待」跟「被等待」的位置上,大家都可以允許自己有「坐一下」的空間和時間,想想、聽聽、看看,放空跟發呆,或者,先去忙一些別的……
這樣想之後,我還滿常邀請孩子一起「坐一下」的。
當孩子說他想不出來的時候、當孩子抱怨好煩好煩要做的事情好多的時候、當孩子隨便撇兩筆就說畫完了的時候......
「沒關係,那我們先休息一下,說不定就想到了。」我說。
「那你們先去打一場籃球,說不定就有力氣工作了!」我建議。
「喔,好喔,那我們先離開這裡,等等再回來看它,也許到時候會知道它能變成什麼樣子!」我回應。
既然「坐一下」無可避免,那就讓它好好度過吧。
在任何過程裡,需要的時候,就「坐一下」吧!就算「坐一下」之後什麼改變都沒有,至少休息過了。
在任何過程裡,需要的時候,就「坐一下」吧!就算「坐一下」之後什麼改變都沒有,至少休息過了。
一個點子需要被等待、一件作品需要被等待、一段故事需要被等待,所以,我願意等待。等待的時候,冷靜會長出來、勇氣會長出來,該來的會有空間進來、該走的也會有時間離開。
孩子的長大需要等待,也需要被等待;有「在抽屜裡坐一下」的時間真的很重要。當孩子「坐一下」的時候,就是我可以好好看看他們、也看看自己的時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