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仰是證據的免疫力──《信仰不是事實:為什麼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大要 2019D1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1.1 可信卻不信

有一回,有一群生意人想調劑一下,請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科因(Jerry A. Coyne)去演講。講完,大家似乎十分滿意,有人走上來跟他握手,說:「科因博士,你講的演化論證據,非常可信──可是我仍然不相信。」科因突然醒悟,光憑證據無法說服信徒,因為信仰是證據的免疫力,再確鑿的證據都可以忽視、否定。宗教以感情的交托代替證據的需求。所以要叫人相信演化的事實,不但要有「事實」上的教育,而且要有「信仰」上的反教育。

科因的《信仰不是事實:為什麼科學與宗教不相容》(Faith vs. Fact: Why 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Incompatible(2015))正是一部反教育的傑作,有許多鞭辟入裡、一針見血的見解,值得敲鑼打鼓的推薦。

1.2 理性與迷信之爭

科學與宗教並不相容,兩者都描述現實世界:科學的工具是理性、經驗實證,是可靠的;宗教的工具是信仰、教義、啟示,是不可靠的。廣義的科學是認識宇宙萬物的惟一方法。

按:參看〈7.2 基督徒的科學情結──《信仰不是事實》讀後記2019D18〉裡的〈7.2.5 理性是惟一工具〉。

科學與宗教的衝突,只是理性與迷信大戰中的一役。所有宣稱教人真理的迷信都是偽科學,都用類似的伎倆來護偽;所以宣揚順勢療法、超感知覺的人護偽,跟神學家護教,常常用相同的伎倆。本書把反迷信的火力集中在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上,除了因為現代的衝突越發普遍、顯著,更因為迷信雖有千百種,宗教卻是傳播最廣、為害最大的一種。

科因教書教了二十幾年後,宗教的挑戰是首當其衝。他當初寫了一本科普著作:從化石、胚胎學、分子生物學、動植物的地理分布、動物身體結構和發展等等來闡明《為什麼演化論是真的》(Why Evolution is True?);滿以為「鐵證待判」,不信的人一定改觀。誰知書雖暢銷,卻動搖不了四成多支持神創論的美國人。

1.3 打稻草人?誰才是真正的信徒?

現代有所謂「新無神論」(New Atheism),代表人物很多,尤其矚目的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丹尼特(Daniel Dennett)、哈里斯(Sam Harris)、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四人。新無神論派大都是科學家,認為宗教有許多教義在性質上等同科學假設,應該用科學方法來檢驗。

按:「新無神論」起初大概是信徒用來指稱道金斯等人的,而他們也樂得接受。其實類似的運動並不始自「四人幫」。薩根(Carl Sagan, 1934-1996)如果在世,應該是新無神論派的領袖,還有庫爾茨(Paul Kurtz, 1925-2012)、史密斯(George H. Smith)也早就有重要的相關著作。而除了幾年前去世的馬丁(Michael Martin, 1932-2015)、斯滕格(Victor J. Stenger, 1935-2014),現在活躍的健將,起碼還有卡里爾(Richard Carrier)、科因、格雷林(A. C. Grayling)、平克(Steven Pinker)、謝默(Michael Shermer)等等。有些人認為新無神論的名稱不妥,不足以反映他們的主張。

檢驗的結果,一律是宗教不及格,而許多信徒、神學家卻喊冤。他們反駁說,新無神論派批評的迷信不外基要派之類說法,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基督教教義。新無神論派回避了基督教的精華,打的是「稻草人」云云。

真的嗎?誰才是真正的基督徒、穆斯林呢?首先,雖然神學家的學識遠勝平信徒,但是在信仰上,平信徒跟神學家都是人,跟神的關係是一樣的。教會才是教義的權威,可是採納少數開明神學家說法的不多。其次,民意調查顯示,平信徒所信的,不管神的形象、亞當、夏娃、天堂、地獄、地球年代、洪水方舟、神迹等等,往往就是基要派(fundamentalism)那一套。如果說不對,等於說一大半的基督徒信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

於是就有兩個奇怪的結果:首先,平信徒對科學與宗教的衝突感受最深,神學家卻以學術上的論證來說服他們沒有衝突。其次,那些反駁新無神論的人,好像在為一個假想的宗教辯護。無論如何,科因打的顯然不是稻草人。

按:那些自命「真正」基督徒的人要是不服氣,與其怪新無神論派,不如先管管自家人。「真正」問題還有耶穌版,見〈 7.1 耶穌自助餐──《信仰不是事實》讀後記 2019D17〉。

1.4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的實況

根據近幾十年的出版統計,相關書籍不但數量多了,比例上也增加了。相關的研究計劃、甚至專門研究機構越來越多。許多人(包括一些科學家)不斷宣揚,科學與宗教只是表面上矛盾,其實相容云云。種種現象,只見得「此地無銀三百兩」,越說越顯得科學與宗教並不和諧。

許多科學家、團體提出相容論,暗示「真正」的宗教與科學並不衝突。然而美國人實際信的是另一回事。2014年的蓋洛普調查,42%美國人相信年輕地球神創論(young-Earth creationism),即神約在一萬年前造人,造出來的人就跟現在差不多。依相容論科學家的想法,近半的美國人信錯了(所以才跟科學矛盾)。是這樣子嗎?

《天主教教理》說:「即使信仰是在理智之上,但在信仰與理智之間,絕不能有真正的衝突」(159)。既然不衝突,為什麼要分上下呢?其實大部分信徒心裡只有前半句話。根據2006年的調查,如果科學顯示某個宗教觀念錯誤,64%的美國人不相信科學,只有23%會考慮改變想法。根據2007年另一個調查,美國人不相信演化論的主要原因在宗教,而不在缺乏證據。另一個調查顯示,年輕人不信基督教或離開教會,信徒、教會對科學的態度是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的調查,只有5%美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到2012年就有20%,是各宗教類別中增長最快的。從這些數字的消長看來,衝突是明顯的。

此外,如果相容,為什麼不信宗教的科學家那麼多呢?不信宗教的比例,科學家比一般人高,而且成就越高的不信的越多。美國的一般民眾,信神的有83%,無神論只有4%;但是科學家裡,信神的只有33%,無神論卻有41%。換言之,科學家持無神論的比例是一般人的10倍。精英的研究大學,信神的只有23%,無神論或不可知論有62%者。至於國家科學院,信神的只有7%,其餘93%都是無神論或不可知論。

科因指出,是研究科學叫人不信,而不是不信的人做了科學家。有兩個理由:1. 科學家往往也出自宗教家庭;2. 社會整體的信教比例是隨時代遞減的,但是科學家年紀越大,不信比例卻越高。

科學與宗教的衝突,由來已久。1859年,達爾文提出演化論,給了宗教致命一擊;但是要到20世紀初期,基要派興起,宗教與演化論之爭才白熱化。近五十年來,從「科學神創論」(scientific creationism)到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 (ID)),搶攻教室,相繼失敗;神創論的威信越低,信徒的聲音卻越大。

按:演化論反映出基督教一個重要問題:科學知識與教義衝突時,信徒該怎麼辦?該抱什麼態度?參看〈7.3 基督徒該聽誰的?──《信仰不是事實》讀後記 2019D1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沒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沒有科學是瞎子。」 我身邊很多同學,總是覺得只有科學證實的東西才是真的,所以舉凡塔羅、星座、算命等等,他們一律不信。
Thumbnail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沒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沒有科學是瞎子。」 我身邊很多同學,總是覺得只有科學證實的東西才是真的,所以舉凡塔羅、星座、算命等等,他們一律不信。
Thumbnail
五、對科學的批判:從現象學與馬克思的角度 在這個以科學為基礎建立起的時代,常常有人會對於較無法以科學解釋的現象加以批判,中醫就是一個例子。中醫經常被批判並稱為一種「偽科學」,而批判的理由是:「西醫的體系完整且嚴謹,但中醫卻不是。」,若贊同這個理由,那我們就必須思考,神學也不是一種科學,但它卻統治與規
Thumbnail
五、對科學的批判:從現象學與馬克思的角度 在這個以科學為基礎建立起的時代,常常有人會對於較無法以科學解釋的現象加以批判,中醫就是一個例子。中醫經常被批判並稱為一種「偽科學」,而批判的理由是:「西醫的體系完整且嚴謹,但中醫卻不是。」,若贊同這個理由,那我們就必須思考,神學也不是一種科學,但它卻統治與規
Thumbnail
上禮拜修一門課「跨領域思維與實作」,在教完法拉第的一生,探討了他的科學、信仰跟文學相關經驗後,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我們想一想,信仰跟科學、科學與藝術孰高孰低呢?
Thumbnail
上禮拜修一門課「跨領域思維與實作」,在教完法拉第的一生,探討了他的科學、信仰跟文學相關經驗後,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我們想一想,信仰跟科學、科學與藝術孰高孰低呢?
Thumbnail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科學一向只研究自然現象,但是自然的領域卻隨科學發展而擴大。因為自然和超自然是兩個此消彼長的領域:超自然代表了人所未知的現象,等到人明白其中道理,就不再是超自然了。天象、天災,疾病等等,都是從超自然變成自然的。連道德也可以用科學來研究。總之,「我們的無知是上帝,我們的知識是科學。」
Thumbnail
科學一向只研究自然現象,但是自然的領域卻隨科學發展而擴大。因為自然和超自然是兩個此消彼長的領域:超自然代表了人所未知的現象,等到人明白其中道理,就不再是超自然了。天象、天災,疾病等等,都是從超自然變成自然的。連道德也可以用科學來研究。總之,「我們的無知是上帝,我們的知識是科學。」
Thumbnail
科學家持相容論,關鍵是研究經費,尤其坦伯頓基金會的贊助。相容論不通:一、少數科學家信神,不能證明科學與宗教相容。二、愛因斯坦式的靈性或泛神論,都不能跟宗教混為一談。科學與宗教各自求知,結果殊途殊歸。三、有人說科學、宗教目的不同,可以各安其份。實情是宗教從來不安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神創論。
Thumbnail
科學家持相容論,關鍵是研究經費,尤其坦伯頓基金會的贊助。相容論不通:一、少數科學家信神,不能證明科學與宗教相容。二、愛因斯坦式的靈性或泛神論,都不能跟宗教混為一談。科學與宗教各自求知,結果殊途殊歸。三、有人說科學、宗教目的不同,可以各安其份。實情是宗教從來不安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神創論。
Thumbnail
科學是一套工具。科學不是知識的集合,而是一套了解宇宙萬物運作的方法、程序。科學知識是暫定的,科學有可否證性、懷疑和批判精神、重複和品質控制、理論簡約、不確定性、集體性。
Thumbnail
科學是一套工具。科學不是知識的集合,而是一套了解宇宙萬物運作的方法、程序。科學知識是暫定的,科學有可否證性、懷疑和批判精神、重複和品質控制、理論簡約、不確定性、集體性。
Thumbnail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信仰是證據的免疫力,再確鑿的證據都可以忽視、否定。宗教以感情的交托代替證據的需求。要叫人相信科學,不但要有「事實」上的教育,而且要有「信仰」上的反教育。從民意調查可見,科學家、無神論者批評的是主流教義,打的不是稻草人。科學家信徒少,是研究科學叫人不信,而不是不信的人做了科學家。
Thumbnail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信仰是證據的免疫力,再確鑿的證據都可以忽視、否定。宗教以感情的交托代替證據的需求。要叫人相信科學,不但要有「事實」上的教育,而且要有「信仰」上的反教育。從民意調查可見,科學家、無神論者批評的是主流教義,打的不是稻草人。科學家信徒少,是研究科學叫人不信,而不是不信的人做了科學家。
Thumbnail
本人作為一名無神論者以及業餘宗教研究者,對宗教有自己的認識,不過這種認識在許多人看來可能比較不舒服,比如我會把一些宗教如伊斯蘭教在一些審查不是十分嚴格的平臺發佈的時候以 “邪教” 這樣的名字稱呼。如果純粹從學術角度,任何研究必然是理性的,即便是非常政治化的中國學術界,我們也應該保持一碗水端平的態度
Thumbnail
本人作為一名無神論者以及業餘宗教研究者,對宗教有自己的認識,不過這種認識在許多人看來可能比較不舒服,比如我會把一些宗教如伊斯蘭教在一些審查不是十分嚴格的平臺發佈的時候以 “邪教” 這樣的名字稱呼。如果純粹從學術角度,任何研究必然是理性的,即便是非常政治化的中國學術界,我們也應該保持一碗水端平的態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