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閱讀】《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

這本書名的副標題「通往靈魂之橋」真是下得萬分貼切,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讓兩性關係順利的教科書,而是帶領我們發覺親密關係越是充滿荊棘,反而越容易展露靈魂的本質。 如同作者說的,讓所有人際關係成為愛和自我認識的泉源,談的是愛你自己!
去年我是用耳朵聽完了整本書,最近從圖書館借來重新再用眼睛讀一遍,令我驚豔不已,覺得光是作者序已充滿智慧,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好書,身為翻譯的張德芬寫著「這是我少數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再讀它」,我也深有同感,相信未來在人生不同時期翻開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但是,即使它在十五年後有再版過,目前市面上仍然已絕版買不到了,想看的人請光顧圖書館這個寶庫。 親密關係並不侷限在所謂的伴侶間,其實跟家人、孩子、朋友、同事都可能延伸出一種親密的關係,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挖掘自己。 只不過通常伴侶是跟我們最緊密連結的一環,也是最容易挑起我們情緒的,因此也就最容易找到自己的傷處進而療癒自我。 作者序中這句話就直指核心,「一段關係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書中把親密關係分為四個階段: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 所謂月暈現象,大概就是熱戀期覺得對方連放屁聞起來都比別人香的那個階段吧! 然而,這很可能都只是我們把眾多期待投射至對方身上,幻想著就是這個人能填補你內心的空缺。(當然,許多人不會有這份察覺,誤以為就是真愛降臨)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而非表面上的愛。 孩童最主要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愛與被愛的需求,而在孩提時代我們得要依靠別人來滿足這些需求,若是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就會把需求丟進內心的儲藏室中,讓它們被餵養的越來越巨大,於是在長大之後期望找到所謂的理想情人滿足這些需求。 在小時候碰到一個擋路的大石頭,因為個子嬌小力氣也小,搬不開而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停留在原地;長大成人後面對同樣的石頭,我們仍只記得無法挪動的挫敗感,卻忘記增長的力氣早已可以移開石頭或是另找方式繞過去。 就如同孩童時代的那些需求,我們很容易自動化地依賴別人來滿足,而忘卻了早已有能力自給自足。 漸漸地關係會往幻滅的階段發展,當初伴侶吸引我們的優點全都變成看不順眼的缺點,因此就企圖用各種伎倆改造伴侶以趨近我們理想情人的標準,書中有詳細提到許多我們擅長使用的手段,個個都熟悉的令人會心一笑啊! 例如用受傷與冷漠的口氣說:「要是早點告訴我那天你要工作,我就不會因為想要陪著你而推掉朋友的聚會,不過不怪你,我知道你的工作真的很忙。」,試圖引發對方的愧疚,好讓對方不斷道歉證明他的愛。 又例如使用自古以來屢試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以獲取自己的需要。 通常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藉以麻痺內心底層的傷痛,再者是讓對方有罪惡感,就能有效控制對方的行為。 而當我們不斷試圖操控伴侶時,就通往了地獄之路。 因為期望等於憤恨的前身,期望終究會轉變成憤恨。 當我們要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心中有足夠的愛。覺得不愛被,必定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缺乏愛的信念,如此一來,不管伴侶提出多少證據來證明我們值得被愛,都是不夠的。 許多時候,當關係走到幻滅期,我們就會想要放棄,在心裡說服自己是人不對,下個會更好,殊不知再下次狀況不會改變,重複的困難仍持續存在。 直到我們願意走入內省階段,才會發現沒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人會讓我們快樂,更沒有該為我們受的傷負責,所有經歷的因和果都只存在我們心中。 伴侶狀態只是面鏡子,反映我們的內心世界。 透過內省檢視所有內在的想法和感覺,終極目標是能和自己內在事物和平相處,並用愛來面對它們。 也許你就會發現,你對待伴侶的方式,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到了啟示階段,就會發現真正的自己。 我們學會了「允許」真實的自我,也就能允許伴侶忠實的呈現自己。 當過去會造成爭執的事件同樣發生時,我們會用「你晚回家的這個行為,讓我再度體驗到小時候父親不重視我的失落,所以我瞭解到自己曾經有多生氣和難過。」取代「你沒有準時回家,讓我很生氣。」 如此一來,我們便不把情緒的責任放在對方身上,而創造空間讓彼此有機會去共享曾經的傷痛。 只要能對自己的痛苦負責,不怪罪對方,表達自己的痛,讓它浮出檯面,就可以選擇愛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意識到孩童時期內心最大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影響在何處了。 過去年代的重男輕女觀念,我可以說是深受其害啊!在我的印象裡,從小就要與弟弟競爭媽媽的愛,又或者該說曾經我以為自己是不被愛的。 在過去我受害者版本的故事中,我幫忙做家事是理所當然,弟弟做家事還有獎賞可領;我得要跟弟弟買一樣的鞋,不願意便是換來巴掌伺候,當然還有甚多族繁不及備載的事跡。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曾經去媽媽的辦公室,她的同事問了我:「你媽現在有對你比較好了沒?」我想媽媽的偏心應該是眾所皆知吧! 於是,在成長過程中我無意識地一直試圖當個乖孩子來證明自己比叛逆的弟弟值得被愛。 當得知前夫外遇那時,我不斷尋找各種證據以證明自己才是值得被愛的那個,萬分執著他對我的愛是否被分走了,如今回頭看才明白,原來那時是童年內在受傷的小孩再度浮出,以至於恐懼自己比較不被重視。 再深入看時,我察覺到那種害怕自己不受重視的恐懼,也在求學時期不斷在各種與同學的友誼中流竄,只不過當時都不曾真正面對過。 當我內在沒有為自己建立足夠的愛時,就只能藉由別人給的愛來填補空缺,也讓自己無法在各種關係中如實呈現自我。 陳述這些不是要責怪我媽,而是真實面對每一個曾經,那一切都是令我此刻願意好好愛自己的養分。 總之,強烈大推此書,只要你現在或曾經有親密關係,亦或是未來會有親密關係,都值得花時間讀一下!

  •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臉書粉專,有更多文章可以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