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不是孩子玻璃心,是你不放心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現代父母的教養太過偏執,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例如:騎車上學、在家煮飯等,在父母那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理能力,卻在下一代被父母當作極其危險的事情。其實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做為父母的你不放心。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Photo Crebit:https://www.everypixel.com/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Photo Crebit:https://www.everypixel.com/
親愛的強納森:
這是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和《象與騎象人》你的最新傑作,我好喜歡這次所討論的議題。我在留意你的名字前,我便被書名「玻璃心」吸引。在別人眼裡會將我歸類為「玻璃心」的社會新鮮人,我自己則以「高敏感者」自居,你說的沒錯,「標籤化」會束縛人的心智發展,以及限制潛能開發,但是某種程度賦予你保護與舒適圈。
標籤化會使你走不出自己的「舒適圈」|Photo Crebit:https://www.everypixel.com/
「除非你認定一件事悲慘,沒有一件事是悲慘的;除非你為一件是滿足,沒有任何事能帶給你幸福。」人生的定義與感受是自己所訂定的,人們常常將過錯怪罪他人,卻忘記是自己出讓權利,讓自己或對方傷害自己。你分享精神病學家亞倫‧貝克的憂鬱症「認知三角」:「我不好」、「我的世界一片淒涼」和「我的未來了無希望」,我很認同這樣的思維運作,尤其是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們,更是在這三者當中無限輪迴。
陷落在「我的未來了無希望」,只會讓你陷落更悲慘境地|Photo Crebit:https://unsplash.com/
你提到運用CBT改善人們的認知偏誤,如下:
1.情緒推理:任感覺引導你對現實的詮釋。「我覺得憂鬱,所以我才什麼是都做不好。」
2.災難化思考:把焦點放在最糟的結果,而且認為那種狀況最可能發生。
「我要是沒做好,就完蛋了!」
3.以偏概全:因單一事件而感到負面模式無所不在。「我老是遇到這種事。我大概很多事都做不成。」
4.二分思考:從全友到全無的角度看待人或事。「每個人都拒絕我。」
5.讀心術:明明沒有充分證據,卻認為自己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他一定覺得我是個很糟糕的人。」
6.標籤化:認定自己或他人具有整體性的負面特質。「我是個爛人。」
7.負面過濾思考:焦點幾乎全放在負面的事,很少注意正面的事。「看,這些人聚在一起,一定是在說我壞話。」
8.忽視正面事物:認定自己或別人的正面行為微不足道,以繼續對自己或別人持負面評價。「這些成功輕輕鬆鬆就達成,算得了甚麼?」
9.歸咎他人:一心把別人當成你的負面感受的根源,拒絕為改變自己負責。「我的問題全都是父母造成的。」
我讀完忍不住「會心一笑」,這些症狀都符合自己感到焦慮時,內心所想像的對話,瞭解這些認知偏誤後,似乎較容易破解自己紛亂的心緒呢!
我覺得你這本著作非常適合現代父母閱讀,你寫道「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正如你所言現代父母的教養太過偏執,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例如:騎車上學、在家煮飯等,在父母那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理能力,卻在下一代被父母當作極其危險的事情。
你要相信孩子會把自己照顧好,因為你已經教會他怎麼照顧自己|Photo Crebit:https://unsplash.com/
一開始我接觸學生時,也會對家長這種行為百思不得其解,在陪伴學生一段時間後,我自己也漸漸陷落這樣的思維,很擔心學生自己外出覓食,會在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該如何向家長交代,看完你的書,我對此「豁然開朗」。其實無須過度擔心,要相信孩子會把自己照顧好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