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2022/09/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蠻喜歡胡展誥心理師的文字風格,溫暖而體貼,同時能幫助我們有更多的反思與覺察。
最近他也很推廣正念,當下的覺察。
現代人腳步太匆忙,資訊量太多,如果能夠有機會停下來,跟自己相處。
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跟收穫。
「我們教養孩子常處在「打地鼠」的模式,問題來一個打一個,卻不知道這樣只能見招拆招實在很心累。」---《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胡展誥/遠流出版社/2021/10/27出版
一個人需要的是完整,不是完美。
要先能接納自己和孩子的缺點,才能真正接納自己與孩子。
首先,第一個問題。邀請你停下來感受一下,你的名字是從哪裡來的呢?誰取的?這名字的期待與祝福是什麼?
當你思考的當下,就是在跟自己做連結。感受名字當下的感受、情緒、觀點與渴望。因為我們在聽懂孩子之前,要能先聽懂自己。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你能感受自己的情緒嗎?生氣的時候,知道自己在生氣嗎?
很多人常常很大聲的跟人說話,你跟他說:「你不要這麼生氣。」他的回應是:「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而已。」真的只是大聲而已嗎?還是語氣中帶著憤怒而不自知呢?
孩子也是,有些孩子生氣地亂丟東西,很有可能是,一他無法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情緒狀態:二他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情緒。這就是我們說的情緒障礙。
當我們對自己跟孩子的行為模式,有更多的覺察或觀察,就能有更多的發現與不同的應對。
與孩子溝通相處,關鍵的不是方法,而是要跳出框架。
與孩子溝通相處,關鍵的不是方法,而是要跳出框架。
我們在框架裡,那是我們的舒適圈,可以覺得安心、熟悉;然而就會有許多應該/必須/絕對
比如說:你認為,孩子回家應該先寫完功課。把他該做的事情先做完,這讓父母感到安心。這就是框架。然而這個應該可以有點彈性嗎?可以有多點空間嗎?
再舉幾個例子:身為家裡的一家之主,你應該..........。身為一個母親,你應該.............。
這個應該就是把標籤貼在自己與他人身上。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那麼該怎麼鬆動這些標籤呢?
首先,試著客觀看待事物,不主觀評價。
比如孩子拿別人的東西,當我們要把他貼上錯誤行為的標籤,主觀覺得他是偷竊時,先想一想:
#當孩子一直重複我們覺得是錯的行為的時候,他能獲得甚麼好處?不然他為什麼要一直這麼做呢?
#這孩子想被理解的可能是什麼呢?
#我們認為的「好」,跟孩子認為的是一樣的嗎?
#我們跟孩子的目標是一致的嗎?
當我們能覺察框架、標籤跟評價的影響,就能學習貼近彼此的感受與需求。
胡展誥心理師說:「先從改變觀點與視角開始,你也可以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透過與孩子有效的對話,成為一個身心安定的大人。」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