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講師邀約看社群信賴感|活動趨勢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剛好在一個青年品牌擔任講師的邀約人,不斷反思自己邀約講師的流程,試著找出一些規則,同時這個品牌也開放一些活動紀錄員,在徵選的過程中突然拼湊起一些自己的要點。
本篇主軸想探討我觀察到的 #社群信賴(或者可以說 #社群信任)

一、為什麼要叫社群信賴

在邀約講師過程中,都會偷偷搜尋他的個人臉書,或是找到他的 Medium、各類文章等等,通常會有個先入為主的思維,「他發文好像很多人按讚,感覺很有名!」
這個「感覺」到底是根據什麼?一開始原本以為是 #社群敏銳度,但經過幾次的經驗拼湊,了解到這個「感覺」是來自於「信賴」。
因為他被很多人信任著,所以他的任何動態都會被社群包圍。
社群有很多種定義,這裡的「社群」指的是社群媒體上的「人們」,不論是 FB、IG、Youtube,只要有很多人因為某件事而群聚,暫且先叫他們「社群」
在尋找講師很重要的過程,我會觀察他的社群信賴程度有多高,他是否被他的社群(粉絲)包圍著,無論是按讚、留言或分享;同樣邏輯,如果這位潛在講師每次發文都很少人互動,第一種可能是他原本就沒有專心在經營社群,第二種可能是他還沒被社群信賴(或認可)。
被認可的人,在社群一定也不會寂寞。

二、社群信賴的種類

接著我想往下分析在看社群信賴都會看的角度,主要都是透過 FB 觀察:

(一)參與感信賴:

第一類指的是他的臉書常常被標記在各種貼文上,不論是學習性、娛樂性、吃飯,都常看到他在社群上平凡的出現,這是無論他是否有展現出他的專業或喜好,我都會認為他的參與至少是被社群認可的(不然也不會有人揪出去對吧?)
例如:《CMX 給社群經理的社群》的大部分人

(二)專業度信賴

專業度是指他可能不像第一類有那麼多參與感,甚至也許稍微獨行俠一些,鮮少看到他跟別人聚會的動態,但每次他發的文都會受到很多人認同,留言下方刷一排同意或支持的回覆,或是被轉載分享原因都是好評,則我會歸類在「專業度」,他的知識、技能上至少被社群認可。
通常這個專業度也可以說是「知識涵養」,他的文章或是洞見讓人覺得他點出一般人沒看到的思考邏輯,或是整理出
例如:《文案的美》林育聖老師、《商業思維學院》游舒帆老師

(三)興趣面信賴

他在社群上有很明確的興趣或嗜好,可能很喜歡運動,常常會看到他跟朋友的假日休閒,或是健身。
或是擅長會分析電影(影評人)、很常寫書摘、讀書心得等,讓人想到要邀 影評人、讀書會,都會快速聯想到他。

三、社群信賴的數據

這部份還沒有科學依據XD 單純是我的單方面觀察

(一)5 % 的按讚數

根據有不同好友數的觀察,似乎好友數 5 % 的按讚數是平均值,假設好友有 1,000 人,每個「正常」的發文應該會有 50 個按讚數(上下稍有誤差),假設只有 3,000 ,應該會有 150 個按讚數才對(甚至更多),撇除分享文或迷因文等。
若每篇文都低於 50,或是有的文章只有個位數,但我就會懷疑這位是否有被社群認可。

(二)上百至千的好友數、追蹤者

假設要邀請一位講師,特別是經驗尚未較多的講師,我也會關注他的好友數(尤其有些講師開始經營個人粉專),如果粉專人數只有 100、300 以下,我就會思考在社群上的聲量及地位,是否沒有想特別經營這塊,或是真的經營不起來。
通常名師的好友數破 3,000、4,000 似乎都很合理,個人粉專至少要超過 1,000 才會是容易被受邀的對象。

▍小結
目前還是不成熟的分析,單純從過往不斷在邀約講師,會觀察的地方記錄下來,之後會再產出一些講師邀約的流程QQ
紀錄於:2020/03/13 (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演講?怎麼可能?!我耶⋯⋯」 去年底,我收到來自台中大屯扶輪青年服務社社長的訊息。 他看見了我在網路上分享的文章,覺得我的堅持精神令人佩服, 想邀請我到社團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榮幸! 不過,當我收到邀約時,第一反應是拒絕。 因為我打從心裡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教別人,也沒有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Thumbnail
本篇文章主要整理了社群行銷相關的英文詞彙,包括社交媒體平臺和互動、網紅和外展、流量和觸及、互動和互動指標、行動呼籲和用戶互動、行銷策略和指標等六個主題。文章的目的在於幫助社群新手學習這些常見的行銷詞彙,以便更好理解及精準表達。
Thumbnail
       你會重視職場上的社交關係嗎?你會在意自己的在職場的人脈嗎?我們常常聽到在社會上人脈很重要,人脈就是一種資源廣,許多事就好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無論你是哪個領域的專業人士, 這篇文章都適合你。 通過參與特定社群, 你可以獲得外部無法輕易獲得的專屬知識。 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你在專業領域中脫穎而出。 ▋方法1 - 擁抱社群的力量 當你參與特定的社群時, 像是我長期參與的Nick Milo的Linking
客戶黏著度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在商場上個人或公司是否能長久經營。
Thumbnail
如何辨別和給予認同感的情緒價值,會是社交中最重要的一項超能力。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和接受,而這種渴望往往源自於對認同感的需求,認同感是我們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的認知和感受,它影響著我們的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
Thumbnail
今天個人品牌力的講師介紹了兩個很重要的框架,一個是如何分辨適合的行銷通路,另一個則是如何找到最為重要的顧客分群。
Thumbnail
會員越多點閱率越好 為何會討論這個問題呢?是因為有人問及「你的會員越多,理論上你的點閱率越好」,但為什麼有些人感受不到這個現象呢?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探討相當簡單來說,就像方格子所言,需要經營鐵粉,創造點擊率,進而帶動採購和轉換銷售率。贊助、購買、訂閱。 忠實的鐵粉 所以這次來討論網路上的真假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演講?怎麼可能?!我耶⋯⋯」 去年底,我收到來自台中大屯扶輪青年服務社社長的訊息。 他看見了我在網路上分享的文章,覺得我的堅持精神令人佩服, 想邀請我到社團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榮幸! 不過,當我收到邀約時,第一反應是拒絕。 因為我打從心裡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教別人,也沒有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Thumbnail
本篇文章主要整理了社群行銷相關的英文詞彙,包括社交媒體平臺和互動、網紅和外展、流量和觸及、互動和互動指標、行動呼籲和用戶互動、行銷策略和指標等六個主題。文章的目的在於幫助社群新手學習這些常見的行銷詞彙,以便更好理解及精準表達。
Thumbnail
       你會重視職場上的社交關係嗎?你會在意自己的在職場的人脈嗎?我們常常聽到在社會上人脈很重要,人脈就是一種資源廣,許多事就好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無論你是哪個領域的專業人士, 這篇文章都適合你。 通過參與特定社群, 你可以獲得外部無法輕易獲得的專屬知識。 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你在專業領域中脫穎而出。 ▋方法1 - 擁抱社群的力量 當你參與特定的社群時, 像是我長期參與的Nick Milo的Linking
客戶黏著度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在商場上個人或公司是否能長久經營。
Thumbnail
如何辨別和給予認同感的情緒價值,會是社交中最重要的一項超能力。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和接受,而這種渴望往往源自於對認同感的需求,認同感是我們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的認知和感受,它影響著我們的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
Thumbnail
今天個人品牌力的講師介紹了兩個很重要的框架,一個是如何分辨適合的行銷通路,另一個則是如何找到最為重要的顧客分群。
Thumbnail
會員越多點閱率越好 為何會討論這個問題呢?是因為有人問及「你的會員越多,理論上你的點閱率越好」,但為什麼有些人感受不到這個現象呢?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探討相當簡單來說,就像方格子所言,需要經營鐵粉,創造點擊率,進而帶動採購和轉換銷售率。贊助、購買、訂閱。 忠實的鐵粉 所以這次來討論網路上的真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