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支持孩子的「玩心」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共鳴讀書筆記 / from Jinna Sun
【共鳴讀書 no.85】~支持孩子的「玩心」
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打造X人才,培養創意思考者的4P新教育》(親子天下,2018.4月,原書2017)

參加2018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創會,主辦方超級nice地送給每位與會者這本書。而2018「教育創新100」的募集,正是以MIT Media Lab教授、「兒童程式之父」Scratch開發者—— Mitchel Resnick的「4P指導原則」為評審重點:
Project:專案導向的學習任務設計
Passion:看重學習者興趣與熱情
Peer:建構學習社群,創造同儕合作互助的機會
Play:誘發玩心,啟動內在動機的設計
現場,親子天下放了 Prof. Mitchel Resnick 介紹本書的短片,超級吸引我,趁著連假,幾乎完全浸潤於書中所述說的那個美好的學習境界,共鳴標籤一路看一路貼,每一個翻頁每一個轉角,那個「啊哈!」感處處迸放著。
貼滿共鳴標籤的書
原書名:
Lifelong Kindergarten: Cultivating Creativity through Projects, Passion, Peers, and Play
終身幼兒園是個比喻,作者提到學習要像幼兒園,孩子親手做,投身去探索與玩樂,呈現的是熱愛學習的樣貌。
但是譯名作為「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似乎力道就弱掉不少,在尚未拿到這本書之前,光從書名其實並不足以吸引我去翻閱。
本書所呈現的力度, 展現在以下數點:
一、「創意學習螺旋」(Creative Learning Spiral ):
想像 →創造 →玩樂 →分享 →思考 →想像 創意 玩樂 分享 思考……
教學者所要促進的就是這樣吸引學生不斷進入的學習歷程。(p.36)
二、4P
「以熱情為基礎發展專案,秉持玩樂精神,跟同儕一起合作完成」(p.43)
三、全書以不同的孩子運用Scratch程式設計語言及線上社群,發展專案形成社群、樂在學習甚至改變人生的故事,非常有魅力地說明Scratch程式和他們所建立的課後學習中心Computer Clubhouse,如何用4P來培養創意思考者,其間無比動人。

作者用creative thinking(創意思考) 來取代creativity(創意),就是因為大家對於創意的定義有所迷思與誤解:(p.45–50)
1.創意與藝術表達有關
這是我身為視覺藝術老師,所感受到學生和整體社會最大的誤解,把「藝術」和「美術」混為一談。
傳統我們的「美術課」的確是訓練「美的技術」的一門課,但是既然早在九年一貫課綱已把「美術」改為「視覺藝術」,對於創意這件事便不一定與媒材表現技法有正相關,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如何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2.只有少數人有創意
只有藝術家、設計師、發明家、諾貝爾奬得主,才是有創意的,彷彿創意是天份,而生活上點子只是應用而不是創意?
書中提到研究人員的創意的確屬於Big-C Creativity(大C創意),但是日常生活中的Little-c Creativity( 小c創意),卻是教育人員更需要重視的部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充分發揮生活中的創意潛能。
3.創意常常是靈光一閃
牛頓被蘋果砸掉「啊哈!」的靈光一閃,不過是創意過程的一小部分。
「啊哈!」的創意其實出自某類型的無比努力,經過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與實驗,以及系統性的研究。重複了很多很多輪的創意學習螺旋:
想像 創意 玩樂 分享 思考 想像 創意 玩樂 分享 思考 想像 創意 玩樂 分享 思考……
4.創意無法教
如果「教」是指傳授一套清楚的指令與規範,創意的確不能教,但是創意是可以「培養」的,孩童天生有創意能力,但創意不一定可以自行發展,而是必須鼓勵與支持孩子發展創意。
以上論點支持著我對於「視覺藝術課堂」價值之所在,當我們不在把美術媒材與技法之操作與精熟,當作藝術課堂的目標時,如何運用「視覺藝術素材」與「藝術表現方法」,支持與幫助孩子發展創意思考,便是視覺藝術課堂創新教學所必須思索及投入的部分。
(我想「音樂素材」之於感受,「表藝形式」之於表達,應該也如是)

4P中的“Project”是來自真實情境的專案,當孩子為真實世界建構事物時,創意學習將最有效率。
Passion”中提到“hard fun”(硬興趣),挑戰的興奮感與內在動機,幫助孩子進入「心流」(flow),沈浸其中完全入迷。
Peers”同儕導向學習把「獨立思考」轉變為「一起製造」,因為分享獲得回應重新思考。同時營造開放而尊重的環境,重視「改編」的能力與發展「關心」的文化,社群成員彼此支援與互動是Scratch得以擴散的重要關鍵。
教學者在Peers運作下必須從舞台退下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催化劑、顧問、連結者和合作者。
最後是“Play”,Prof. Mitchel Resnick 所提到的「玩心」真是太重要了!創意來自「玩心」,這個玩,不只是玩樂而已,更是不斷地實驗、冒險及測試界線。具有冒險犯難精神不斷修修補補正是常態。
「如果每件事都計畫好,你的幸運就派不上用場。」(!!!!)
對號入座的自省,我個人做事方式就是書上所提到的「修補匠」風格,好難預先做縝密的計畫,總是邊想邊做邊修邊改,對此之前頗為難堪,有教授認證之下,可以好好享受常常出現的那種不確定的刺激感了。

書上最後提到義大利的「瑞吉歐」教學法(Reggio approach)。
這裏幫大家維基一下:
瑞吉歐方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是一種教育理念,專注於和。瑞吉歐方法為後的,洛里斯·馬拉戈茲和周圍村莊的家長開始使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從戰爭的破壞中,當地家長們認識到,需要一種新的,快速的方法來教導子女。他們認為,正是在發展的最初幾年,兒童構建他們的個體。於是創建了一套以尊重,責任和社會性的原則為基礎,通過在有支持和豐富的環境中探索和發現,以兒童的興趣為基礎,通過自我指導的來實施的方案。
(肯羅賓森《讓天賦自由》也提到了瑞吉歐學校)
天下雜誌1999年的一篇關於瑞吉歐教學法的報導:(推!!)
瑞吉歐創辦人 馬拉古齊(Loris Malaguzzi)〈一百種語言〉
孩童有
一百種語言
一百隻手
一百種想法
一百種思考方式、玩樂方式、說話方式
孩童有
一百種語言(另外還有幾百、幾千、幾萬種)
但他們偷走了九十九種
學校和文化
把頭和身體分開
他們告訴孩童
不要用手思考
不要用頭做事
只聽、不說
光理解、不必雀躍
要愛和驚奇
只能在復活節和萬聖節
看到這裡,幾乎哭泣~
我們是否可以支持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
我得說,在現有的學校體制真的好難,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
不過不要忘了我們還有4P,支持著彼此,邊玩邊走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