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極權獨裁的民族記憶與民主再啟蒙──讀《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自由最終會勝利。」--已故友台法國國會議員賽沙里尼(Jean Francois Cesarini)[1]
歷史記憶是民族、族群或群體對於共同過往的一種詮釋、追思與記憶,這些團體藉此凝聚人心、緬懷過去,立足於此,不斷去省思過往、現今與未來,用以凝聚人心、鞏固群體向心力,而這套歷史記憶的詮釋隨著時代變遷,方法與立場有所轉變。但歷史卻是將各種不堪聞問且瑣碎的真相組織起來,加以還原,並公諸世人、用以攻破神話與記憶的武器。
吳乃德這本《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就是一本撰寫「臺灣民族歷史記憶」的記憶之書,也是一本摶成民族的史書。他記錄並詮釋美麗島事件及其前後這段過去,不僅指出美麗島事件作為臺灣民主化的重要性與轉捩點,也記錄下了當時的民主運動參與者、台灣人民乃至於獨裁者和反對者的精神樣貌。而藉由記憶共同的苦難過去、豐富傳統和高貴光榮之歷史,則會使這個民族累積持續形成、強化的共同社會資本、條件與希望,並使人們為此犧牲個人,為了未來而為之奮鬥。

「臺灣最好的時刻」

藉由書寫,作者將這段歷史轉化成一段具有意義、值得永續紀念與反芻的歷史記憶,沒有這些參與者們的犧牲奉獻、無私精神,振動並引起富有正義感的臺灣人民的共鳴,帶動歷史軌道的轉向,那麼即使臺灣具有政治學理論解釋的再多民主轉型背景條件,不管是經濟發展、社會變遷還是國際背景,都不會有民主化,「人的精神與理念」才是帶動臺灣民主化的最關鍵原因。
而民主運動參與者和臺灣人民展現出的高貴精神與情感,展現出了高度的同情、同理心和正義感,才使得民主運動在面對蔣經國大逮捕後,不似「自由中國事件」般被當局消滅,而是齊心協力延續和擴大民主運動,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最終促使內外交迫、無處可退的獨裁者蔣經國,為了保全自身與身後之事對民主潮流退讓,而非對其歌功頌德的學者所言,是成就了民主的轉型英雄。
這段齊心追求民主、對抗威權獨裁者暴力與恐怖統治、展現高貴情感與精神的歷史記憶,作者認為這段歷史的意義,正如同當年民主英國對抗納粹德國時,邱吉爾首相鼓舞人民時所言,千年之後英國如果還存在,英國人仍然會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時刻(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若未來臺灣民族仍存在,回憶起這段刻苦的時刻,也會認為是臺灣最好的時刻。

再起的民主啟蒙

每當臺灣人追思這段歷史記憶,將會鞏固臺灣民族的向心力,進行民主的再啟蒙。而除了理解這段歷史記憶對於民主臺灣的凝聚與重要性外,這本書也是本粉碎「華人世界反對民主、支持獨裁極權的一百種荒謬理由」、非常適合眼下閱讀的民主啟蒙讀物。
作者在〈威權帝國反擊〉一章指出,不論是御用的政治學者、社會學者,還是長期支持自由民主的自由派學者,事實上可以提出多少荒謬的謬論。從民主帶來混亂不安,所以不能推行民主的「政治衰敗論」;民主需要各種要時間成長發展的條件(但說不清楚哪些條件、多少時間)才能推行,不然只能永遠獨裁的「民主條件論」;民主不是只有政黨政治、制衡理論的西方民主(美國議員表示民主世界都可以用),而是可以選擇民族主義意淫卻空洞無物的「中國式民主」;人民沒有民主文化,所以沒有辦法也不該實行民主,直到某一天被認為有「民主政治文化」(不知道哪天也不知道是誰認定)了,才能實行民主的「政治文化論」。各種光怪陸離的「反動的修辭」,見諸過去與現在,迄今仍是反民主論者最愛用的論調。
上述我最有興趣的就是「政治文化論」。學生時代,我最常聽聞的論點就是中國「文化」的相關論述,這個說法一直具有某種程度的說服力,過往在學院裡面遇到不少師長學友,許多人都接受了這套倒果為因的保守修辭。
攝於本書頁224–225。
這套修辭強調政治制度應該根基於自身文化,並以此套文化給予支撐。不論是「舊內聖開出新外王」的新儒家,又抑或是林毓生、余英時等同時宗奉自由主義和中國文化的學者,都非常強調、甚至將「文化」作為一切的本質與基礎,認為「民主」制度必須要有文化作為支撐。這些學者認為,只有當中國文化與民主做出「有機的創造性轉化」,那麼適合中國文化的民主體制就會誕生。
但是,中國文化既然本來就沒有西方那種民主政治文化,人民也沒有民主體制的政治文化,因此追求民主自然徒勞無功,而國民黨政府會實行極權獨裁也只是為了適合人民和文化。要有民主,必須等到人民具有民主文化。所以為此負責者是創造並持續這套文化的人民,而非實行威權壓迫的獨裁者。簡言之,是生活在這套不適合民主的文化中的人民不夠格,不是獨裁者的錯。
沒有民主政治文化,就不適合有民主政治。既然中國文化沒有民主政治,那就必須等到中國文化發展出適合中國文化的民主政治文化才行,但是何時會產生?又由誰判斷已經產生且可以推行了呢?這背後不說的是,做出決斷者不是學者、人民和追求民主的人們,而是獨裁者。
但是他們都忽略或者錯認了一點,是「政治體制培育出政治文化」,而不是「政治文化培育出政治體制」。因為文化本是生活的產物,若生活中沒有實行民主,本來就不會誕生出適合民主體制的政治文化。「某一政治制度需要某種特定政治文化」實是倒果為因的保守修辭,政治制度必須先進入該文化,才有機會與該文化交媾,讓該文化變成能夠支持該體制的政治文化,人民變成支持該政治體制的人民。
臺灣民主化三十年的歷史,證明這套說法完全錯誤。正是因為推行民主政治,才使得民主政治文化開始在台灣生根、成長和茁壯,逐漸擺脫中國極權獨裁體制政治文化的影響,走出自己的道路。時至今日,公開透明、尊重專業、課責、民主、法治的臺灣模式,已經與黑箱、政治掛帥、濫權、極權且獨裁的中國模式,形成強烈的對比。
百年前即擔憂中國人及其文化不能實行民主的梁啟超。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另外,「中國文化」就是近百年來中國民族主義「民族建構」的本質化、不可撼動的國族獨佔產物。「中國人」這個近代構建出來的民族出現了,然後向過去撿拾自己所需、創造自己的祖源傳統,才有了符合這個民族的「中國文化」。也就是說,過去不屬於這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已經被中國這個「民族國家」綁架了。實際上的「中國文化」,不妨將其起點置於1895年,也就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起點。
隨著1911年「天下王朝」清帝國瓦解,中國作為一個(形式上的)「民族國家」也隨之誕生。然而,不論是1911的中華民國,還是1949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跟隨著這兩個「中國」誕生、配合近現代極權體制運作的這個「民族文化」,政治體制既非民主,文化層面自然毫無民主政治文化的容身之處。
既然中國本來就不推行民主政治,自然也無法誕生民主政治文化,那獨裁者所言「中國民情(文化)不適合民主」,不就是因為他們所作所為導致的嗎?那他們又說因為文化民情不合,所以不推行民主,不就是種循詞?然而這種荒謬的邏輯,社會人民因為生計所苦而獲無法深思,但看到那些接受高等教育、冠冕堂皇的學者,卻致力於為獨裁者擦脂抹粉、歌功頌德,著實令人感到不適。
盛產不宜推行民主謬論的知名學者金耀基,其謬論橫行於本書。圖片取自灼見名家
回顧歷史,臺灣之所以能夠民主化,自然有國內外的政經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卻是人民願意支持、追求民主而不懈的奮鬥。到了現今,則是為守護民主、對抗獨裁而不斷付出的努力。至此,台灣早已經形成不同於中國的文化與民族,那套極權獨裁的中國文化仍然由中國佔有,台灣擁有的是自由開放民主的台灣文化。
這個社會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和心力去看清楚上述的荒謬,所以在這個出現各種光怪陸離、頌揚極權國家體制的時刻,臺灣實應人手一本《臺灣最好的時刻》,這是不讓極權獨裁的毒侵略我們的內心,因為「最危險的侵略就是對內心生活的侵略,比對領土的占領和侵略無限程度的危險。」

迎向未來的榮耀

2018年,臺灣迎來外來病毒入侵、內部體質虛弱的慘烈時刻,使得仍在孕育中的臺灣民族遭逢了前所未有的流產危機。然而在內部高貴精神團結合作和外來協助之下,臺灣民族逐漸擺脫這場嚴重的疾病,更在當今全球性巨大災難肆虐下,凝聚出前所未有的完整雛形。
吳乃德這本書告訴我們,臺灣民族擁有追求民主、不畏威權恐怖統治的一段歷史傳統與記憶,這是一段豐富、光榮卻又共同受難的歷史記憶,也是凝聚臺灣人的過往,值得對此不斷追思與記憶。
我也認為本書寫下的這段歷史記憶,能夠揭露2019上半年民進黨內英德之爭中,所展現出的世代差異。謝宜安女士臉書文章曾提及,賴清德說自己大學曾聽過周清玉演講時,能夠引起上個世代的情感共鳴,這股情感共鳴正是本書「臺灣人的情感動員」一章中,美麗島事件後臺灣人共同對抗威權政府、爭取並守護民主運動的重要因素。筆者也曾經聽聞師長們提及,蔡英文在2019年以前,選舉造勢時引不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賴清德可以,這才是為何上個世代不少人們支持賴清德、要藉此守住中南部民主基業的關鍵。情感共鳴是臺灣人團結一心對抗壓迫時,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選舉要贏的關鍵,2020年蔡英文拿下817萬票,正是「亡國感」的情感因素發酵,加上蔡英文在賴清德的壓力下,終於進化,能夠與人們情感有所共鳴的結果。
而在武漢肺炎橫行世界、極權的中華帝國操縱國際組織、欺凌且欲吞併臺灣的當下,則使我們在面對病毒與強權壓迫之際,使我們更團結、共同奮鬥,創造我們共同生活的意志,不斷向世人展現臺灣民族的存在,並告訴國際社會,民主臺灣和極權中國在面臨人類共同苦難的時刻,民主政體和臺灣民族比極權獨裁的中國更加優越,更能對全球這個共同體做出貢獻。
本書最後指出:「對過去奉獻的記憶,和面對未來挑戰的意志,『是成為民族的必要條件』」,作者並問道「臺灣民族有未來嗎?」
臺灣人平常看似社會分裂,但在面對外來的、人為或自然的災厄,多數都是團結一心,不管是物資、人力還是情感的動員都是全力支持,代表我們這個共同體富有同情心和行動力,只要像現在這樣配上一個為民付出、有能力與專業的政府,社會力與政治力能夠結合,我們的實力就會像現在這樣完整地呈現出來,證明我們比起眼中的先進國家都更傑出,展現未來的希望,強化了民族自信心。
儘管仍然有內賊和可能反撲的危險,但現在仍是民主臺灣團結一心、國際開始轉向支持臺灣的時代。只要未來面對控制國際組織、製造殺人病毒、打壓和滲透我們無所不用其極的極權帝國,臺灣仍然堅守住防疫戰線、專業、自由、民主、法治與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那麼未來臺灣民族若仍存在,回頭看自2018年底起這段艱苦時刻,或許也可以把這段時間視為臺灣最好的時刻。而我想,我們也可以回應吳乃德先生:「是的,臺灣民族有未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5會員
59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黎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鈞座之病,則在自私。在大陸則只顧個人之政權,在臺灣則於苟安之後,又只圖傳權於子,愛權勝於愛國,愛子勝於愛民。因此遂走上一人控黨,一黨控政,以政治部控制軍隊,以特務控制人民之重大途徑」---吳國楨 蔣家在台灣創造了警察國家、世襲王朝,吳國楨因此反彈並離開台灣,沒想到隨後的事件,引發了巨大的波瀾...
中國往往宣稱臺灣為其一省,因此在國際上對於臺灣充滿打壓,從強力買下邦交國、阻擋進入國際組織,乃至於海外各式細微的打壓和宣傳,往往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然而,這些事背後的關鍵,實是臺灣/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問題」,亦有論者指出此一「國家」有「國父」存在,本文將討論上述議題,並指出民主國家公民應有的看法。
本文藉由介紹林孝庭《意外的國度》和陳翠蓮《重構二二八》,分析戰後世界與東亞秩序變動、二二八事件到「中華民國臺灣化」與「臺灣中華民國化」的歷史根源及其演變,並試圖從歷史、當今的國內外現實當中,思考臺灣未來的方向。
一部美國中餐文化史,其實就是華人及其移民文化如何跨越種族歧視的高牆,逐漸融入美國的歷史。華裔美國人和旅美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地位或許會因為政治因素而搖擺,但他們所帶來的文化,在這一百多年間滲透並改變了美國。這本《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描繪這樣的一個過程
東亞史、全球史是當今台灣與世界流行的史學潮流之一,隨著台灣轉換看待世界與歷史的視野,東亞史的讀物變得急迫,台灣出版社引入了一系列書籍,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有許多的優點,也有許多缺點,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書寫方式,本文將剖析此書寫方式並指出缺陷,避免臺灣讀者閱讀時,不慎落入中國民族主義的思維。
現今的德國卻成為世界經濟與區域強權,在文化、政治、經濟、人權等諸多面向上,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人們趨之若鶩的學習對象。然而,回想自己以前聽聞的德國,卻只想到他們輝煌卻滄桑、陰暗且血腥的歷史。德國究竟是如何轉變至此,成為具有過往不同的吸引力的新星?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本書提供了一個方向與答案。
「鈞座之病,則在自私。在大陸則只顧個人之政權,在臺灣則於苟安之後,又只圖傳權於子,愛權勝於愛國,愛子勝於愛民。因此遂走上一人控黨,一黨控政,以政治部控制軍隊,以特務控制人民之重大途徑」---吳國楨 蔣家在台灣創造了警察國家、世襲王朝,吳國楨因此反彈並離開台灣,沒想到隨後的事件,引發了巨大的波瀾...
中國往往宣稱臺灣為其一省,因此在國際上對於臺灣充滿打壓,從強力買下邦交國、阻擋進入國際組織,乃至於海外各式細微的打壓和宣傳,往往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然而,這些事背後的關鍵,實是臺灣/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問題」,亦有論者指出此一「國家」有「國父」存在,本文將討論上述議題,並指出民主國家公民應有的看法。
本文藉由介紹林孝庭《意外的國度》和陳翠蓮《重構二二八》,分析戰後世界與東亞秩序變動、二二八事件到「中華民國臺灣化」與「臺灣中華民國化」的歷史根源及其演變,並試圖從歷史、當今的國內外現實當中,思考臺灣未來的方向。
一部美國中餐文化史,其實就是華人及其移民文化如何跨越種族歧視的高牆,逐漸融入美國的歷史。華裔美國人和旅美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地位或許會因為政治因素而搖擺,但他們所帶來的文化,在這一百多年間滲透並改變了美國。這本《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描繪這樣的一個過程
東亞史、全球史是當今台灣與世界流行的史學潮流之一,隨著台灣轉換看待世界與歷史的視野,東亞史的讀物變得急迫,台灣出版社引入了一系列書籍,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有許多的優點,也有許多缺點,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書寫方式,本文將剖析此書寫方式並指出缺陷,避免臺灣讀者閱讀時,不慎落入中國民族主義的思維。
現今的德國卻成為世界經濟與區域強權,在文化、政治、經濟、人權等諸多面向上,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人們趨之若鶩的學習對象。然而,回想自己以前聽聞的德國,卻只想到他們輝煌卻滄桑、陰暗且血腥的歷史。德國究竟是如何轉變至此,成為具有過往不同的吸引力的新星?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本書提供了一個方向與答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本研究比較韓國與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歷程,從人民對威權政府的抗議、政府的鎮壓過程,以及轉型正義的興起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韓國透過制定特別法對加害者進行清算,以懲治與補償的方式實踐轉型正義;而臺灣則採取賠償被害者而不追究加害者的方式。兩國須思量如何實踐轉型正義,並減緩過程中所帶來的傷害。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臺灣的選舉結束了。本屆選舉的最大亮點,是「民主」終於沒有「死亡」了,足見臺灣民眾及政治人物的民主素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選民選擇投票對象的方式,以及三組候選人的政治規劃,依然令人感到憂慮。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本研究比較韓國與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歷程,從人民對威權政府的抗議、政府的鎮壓過程,以及轉型正義的興起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韓國透過制定特別法對加害者進行清算,以懲治與補償的方式實踐轉型正義;而臺灣則採取賠償被害者而不追究加害者的方式。兩國須思量如何實踐轉型正義,並減緩過程中所帶來的傷害。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臺灣的選舉結束了。本屆選舉的最大亮點,是「民主」終於沒有「死亡」了,足見臺灣民眾及政治人物的民主素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選民選擇投票對象的方式,以及三組候選人的政治規劃,依然令人感到憂慮。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