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出走布魯克林》:找回自己的聲音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哈西迪猶太教?意第緒語?我本來以為這麼冷門和邊緣的題材不會讓我覺得多有趣,沒想到看完之後,我的年度愛劇又被預約了一席。
這部由真實事件啟發、共四集的Netflix迷你影集,描述19歲的Esty逃離非她所願的婚姻和從小居住的美國紐約極端正統猶太教社區,來到德國柏林展開新生活的過程。其中呈現的教派生活可能會讓你以為這是歷史劇,但這完完全全是個現代的故事。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看這部劇之前對所謂的「猶太教極端正統派」毫無涉獵的話,可以把同樣由Netflix發行的《不當自己人 / One of Us》列入待看片單,這部紀錄片所述說的人物同樣是想脫離猶太教「極端正統派(ultra-Orthodox)」的美國人。
雖然對大部分觀眾來說,這個題材可能相當陌生,但單論這部劇的話,我有信心它可以被多數人接受,即使是娛樂和消遣取向的觀眾也一樣;這是因為,這部的劇情核心其實是很通俗的,也就是追尋自我價值、找回自己的聲音。
哈西迪(Hasidism)是猶太教極端正統派的一支,也是這部劇的主要背景。他們在生活中使用意第緒語(Yiddish),本劇也是第一部以意第緒為主語言的Netflix劇。美國的哈西迪主要分布在紐約州,本劇所描述的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威廉斯堡」就是集中地之一。你能想到的禮教規範,他們大概都有,像是男女生活嚴格分離、媒妁之言的婚配習俗、夫妻禁止避孕且必須定期行房、學校只傳授猶太經典、不能閱讀未經認證的世俗報章書籍、不能看電視和用網路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哈西迪和其他極端正統派似乎反對錫安主義(即猶太復國主義),劇中有某一段對話跟這有關。
這種故事背景,沒處理好會變成是主流社會的獵奇或單向批評,但本劇在處理哈西迪的文化方面,觀點頗為平衡,這也是我覺得滿厲害的地方。對於各種禮教的批判是一定有的,但在信仰本身以及歌謠和儀式等環節,本劇呈現得非常客觀、力求還原(可以參考本劇製作特輯Making Unorthodox),甚至很有美感;再加上主角即便逃離家鄉但沒有全然拋棄信仰,都顯示出本劇並不意在貶低宗教信仰和哈西迪教派,而是透過主角的經歷,把那些好的和不好的都呈現出來,讓觀眾自己去思考。
《出走布魯克林》的故事,最終還是回歸到「個人vs集體」的拉扯。前面提到的《不當自己人》,裡面有個拉比(rabbi)說到,這個宗教不鼓勵人們思考哲學問題和質疑,比較注重行動和實踐;而從本劇所還原的正統猶太教派的制式服裝、節日活動、結婚典禮等,都可窺見一個保守的意識形態利用一致性的服裝儀容削弱個體性,並透過群眾活動強化集體意識的過程。而一個意識形態若封閉性越高、越是自外於世界甚至無視世俗法律,就越容易受到主流社會的批評和現代科技的衝擊。
Esty到了柏林之後馬上就發現,過去所學習到的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對外界的人而言不但是日常而且還做得很開心;相反的,自己因為缺乏世俗教育,得面臨沒有謀生能力的窘境。另外,她和柏林的大學生一起到湖邊遊覽時,驚訝地發現那個地方就是納粹決定「猶太人問題之最終解決方案」的萬湖會議所在地,但現在湖邊成了民眾消暑的景點。也許不是那麼明顯,但我覺得這裡透露出兩個社群對待過去傷痛的方式差異:哈西迪教派把大屠殺倖存者的創傷和仇恨,透過封閉的社群一代一代地複製下去;而德國則透過公民教育去面對問題的本質,因此不會被實體的物件所困擾。
Esty的老公Yanky,是這個故事裡的另一個可憐角色。Yanky從一心想要讓老婆懷孕而不可得、到她跑了之後追去柏林找她,種種行動都是別人(母親和教派長老)叫他這麼做,而這樣做也符合他從小所學習到的事情;但正因為都是別人叫他這樣做,在他發現老婆竟然離開、他去找她回來竟然被她拒絕,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當然我們可以很輕易說他是媽寶什麼的,但在發生這些事之前,他的世界從來就不存在其他可能性。說穿了,他也只不過是另一個思想被禁錮的靈魂而已。
看的過程中我也好奇,哈西迪都不會想要嘗試改變嗎?一點點也好。又不是說改變就一定會導致社群崩解,百分百的堅持也不一定能保證永續。不過這個問題當然不是我自己想想就有答案的。(有ptt網友提到,這跟「權力」很有關係,我覺得有道理)
好啦說了很多嚴肅的事情,但這部劇的觀影過程對多數人而言會是輕鬆的,劇中也不乏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像是Esty和Yanky各自接觸到網路科技的時候)。我覺得這部劇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可以讓你很輕鬆地看,同時又保有其中描繪的議題和情感的真實性。另外它敘事方式不無聊,一開始就直接從Esty離開講起,後面再適時穿插她過去的遭遇,而且你可以明確辨識出它切換的時候,不用擔心會被弄糊塗。
這部《出走布魯克林》,雖然外表看起來冷門、很容易被忽略,但內在絕對是一部每個人都看得懂、也很容易被打動的故事。或許它不會是你近期看劇的首選,卻也值得你把它列入待看片單。在輕鬆觀看之餘,它還能順便讓你了解一個未曾涉獵的文化,名副其實的大開眼界。必看。大推。

補充:以下是原著作者接受德國之聲的訪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劇為 Netflix「夏里特系列」的第二部,同樣改編自真實歷史、以德國柏林的夏里特醫院為場景,時間則來到1943-1945年,納粹統治下的二戰後期。劇情描述當時夏里特的醫護人員,如何在外有(動得很厲害的)國家機器、內有黨衛隊眼線的艱難情況下,奮力對抗希特勒政府的優生學政策,展現偉大的醫者仁心。
「Charité,法語的『慈善(charity)』。」本劇為 Netflix「夏里特系列」的第一部,改編自真實歷史,時空背景為 1888 年到 1890 年的德國柏林,描述當年夏里特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醫療技術方面的突破,以及他們以醫者的視角所見證的歷史變革。
本劇由 Netflix 發行,中文劇名為《全歐最酷線上藥頭》,劇情啟發自真實事件,描述一名高中少男 Moritz 被遊學歸國的女友 Lisa 甩了之後,為了挽回對方的心,便找來同樣精通科技的阿宅好友 Lenny,在網路上開店、做起販賣搖頭丸的生意。
本劇是 Netflix 發行的首部瑞典劇,改編自瑞典作家 Malin Persson Giolito 的同名小說(Quicksand 為英文版書名),劇情描述瑞典一所位於富人社區的高中發生槍擊案,一名存活的女學生 Maja 遭到警方羈押,並得知自己被控謀殺。
「若科學保證能找到真愛,你會答應嗎?」在近未來的巴黎,一對兄妹研發出一款植入物,它能蒐集你腦內生化反應的數據,再經過人工智慧加以分析,便能從社群網路中找到真正適合你的靈魂伴侶。但就在產品測試階段,竟出現許多意外插曲,改變了眾人的命運。
本劇為 Netflix「夏里特系列」的第二部,同樣改編自真實歷史、以德國柏林的夏里特醫院為場景,時間則來到1943-1945年,納粹統治下的二戰後期。劇情描述當時夏里特的醫護人員,如何在外有(動得很厲害的)國家機器、內有黨衛隊眼線的艱難情況下,奮力對抗希特勒政府的優生學政策,展現偉大的醫者仁心。
「Charité,法語的『慈善(charity)』。」本劇為 Netflix「夏里特系列」的第一部,改編自真實歷史,時空背景為 1888 年到 1890 年的德國柏林,描述當年夏里特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醫療技術方面的突破,以及他們以醫者的視角所見證的歷史變革。
本劇由 Netflix 發行,中文劇名為《全歐最酷線上藥頭》,劇情啟發自真實事件,描述一名高中少男 Moritz 被遊學歸國的女友 Lisa 甩了之後,為了挽回對方的心,便找來同樣精通科技的阿宅好友 Lenny,在網路上開店、做起販賣搖頭丸的生意。
本劇是 Netflix 發行的首部瑞典劇,改編自瑞典作家 Malin Persson Giolito 的同名小說(Quicksand 為英文版書名),劇情描述瑞典一所位於富人社區的高中發生槍擊案,一名存活的女學生 Maja 遭到警方羈押,並得知自己被控謀殺。
「若科學保證能找到真愛,你會答應嗎?」在近未來的巴黎,一對兄妹研發出一款植入物,它能蒐集你腦內生化反應的數據,再經過人工智慧加以分析,便能從社群網路中找到真正適合你的靈魂伴侶。但就在產品測試階段,竟出現許多意外插曲,改變了眾人的命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被教廷強行擄走的六歲猶太男孩艾加多,他知曉了聖經中猶太人背叛耶穌的故事,背負著這份承載了千年的原罪,他爬上十字架拔出了耶穌掌上的釘子,看著他落地後離去,男孩才從這場夢中醒來。這是《教宗家的小兒子》電影當中筆者最愛的一場戲,魔幻寫實的風格沈浸在一場難以複製的夢境,讓天真純潔的孩子看透這段宗教故事的本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介紹了舊約聖經對於猶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抽象事物的詮釋和觀點。文章中談及了舊約聖經對於統治權力和家庭價值的看法,以及猶太人經歷的國家興衰。透過深入瞭解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Thumbnail
近期以色列跟哈瑪斯、伊朗開戰,軍力問題成了國安大事,而過去一些腐朽陳舊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浮上檯面。 以色列建國以來,社會中都有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 哈雷迪教派(Haredi)。這是一個非常傳統、非常保守的極端猶太教派,他們奉行著一些以現在眼光看來很特別的生活規範
猶太教成為例外,是因為猶太人真的非常堅持自己的信仰,但他們也不會要別人信,因為猶太人自認為是選民,所以絕不改宗,逼他們改就跟你拼命,是你不會想惹的對象(倒不是不會贏,而是代價很高划不來),而且猶太人還是古代世界難得識字率很高的民族,又很會做生意,對帝國貿易大有幫助。 因此猶太人與猶太教成為一種特例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前兩篇分別談認識德國,絕不能繞過的兩條路,即德國哲學與德語。其實還有一條路是想繞過也繞不過的,就是「猶太文化」,或者說是異文化與德國文化的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在二次大戰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之前,歐洲曾是世界猶太人口最多的地區(60%),其中以波蘭為最,約300萬人。德國則從戰前(193
今年奧斯卡熱門之一《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原文片名或可理解為利害地帶,用來指稱攸關憲法或類似的基本法架構、需要規範或制約的重大課題。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長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與家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隔壁旁建立屬於他們的夢想家園。畫面聚焦於美好的田園式家庭生活,透過視覺以及聽覺的調動,使觀眾自己拼湊出「畫面之外、聲音之中」猶太人大屠殺的全貌,一次看見兩種歷史敘述以及邪惡/平庸的共在。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被教廷強行擄走的六歲猶太男孩艾加多,他知曉了聖經中猶太人背叛耶穌的故事,背負著這份承載了千年的原罪,他爬上十字架拔出了耶穌掌上的釘子,看著他落地後離去,男孩才從這場夢中醒來。這是《教宗家的小兒子》電影當中筆者最愛的一場戲,魔幻寫實的風格沈浸在一場難以複製的夢境,讓天真純潔的孩子看透這段宗教故事的本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介紹了舊約聖經對於猶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抽象事物的詮釋和觀點。文章中談及了舊約聖經對於統治權力和家庭價值的看法,以及猶太人經歷的國家興衰。透過深入瞭解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Thumbnail
近期以色列跟哈瑪斯、伊朗開戰,軍力問題成了國安大事,而過去一些腐朽陳舊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浮上檯面。 以色列建國以來,社會中都有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 哈雷迪教派(Haredi)。這是一個非常傳統、非常保守的極端猶太教派,他們奉行著一些以現在眼光看來很特別的生活規範
猶太教成為例外,是因為猶太人真的非常堅持自己的信仰,但他們也不會要別人信,因為猶太人自認為是選民,所以絕不改宗,逼他們改就跟你拼命,是你不會想惹的對象(倒不是不會贏,而是代價很高划不來),而且猶太人還是古代世界難得識字率很高的民族,又很會做生意,對帝國貿易大有幫助。 因此猶太人與猶太教成為一種特例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前兩篇分別談認識德國,絕不能繞過的兩條路,即德國哲學與德語。其實還有一條路是想繞過也繞不過的,就是「猶太文化」,或者說是異文化與德國文化的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在二次大戰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之前,歐洲曾是世界猶太人口最多的地區(60%),其中以波蘭為最,約300萬人。德國則從戰前(193
今年奧斯卡熱門之一《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原文片名或可理解為利害地帶,用來指稱攸關憲法或類似的基本法架構、需要規範或制約的重大課題。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長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與家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隔壁旁建立屬於他們的夢想家園。畫面聚焦於美好的田園式家庭生活,透過視覺以及聽覺的調動,使觀眾自己拼湊出「畫面之外、聲音之中」猶太人大屠殺的全貌,一次看見兩種歷史敘述以及邪惡/平庸的共在。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