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我看《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專案管理大師教你用可實踐的流程打造人》:踏上產品經理之路

我看《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專案管理大師教你用可實踐的流程打造人》:踏上產品經理之路
我看《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專案管理大師教你用可實踐的流程打造人》:踏上產品經理之路
認識我或是曾經聽過我授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曾在媒體做過記者、主編等工作,而現在則以企業顧問、專欄作家或職業講師等多元身分行走江湖。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最早是產品經理出身——是的,就是和馬化騰、周鴻禕等對岸知名的創業家一樣,都曾經是在第一線負責產品開發與營運的專業人士。
即使過了這麼多年,我仍時常回想起我在網擎蕃薯藤等網路公司擔任產品經理的往事。能夠和一群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們共事,攜手打造出能夠給千萬人帶來生活福祉的產品,那真的是再興奮不過的事情了!
做產品真是哭夭難! - Marty Cagan 演講 70 分鐘中文逐字翻譯(附贈 YouTube 錄影)
當我認識一個產品團隊的時候,我會觀察 3 件事,來判斷他們做產品的能力有多深。 第一件事,就是他們是否在進入交付階段前,就著手處理讓產品失敗的 4 大風險,這時候通常不需要寫任何一行程式碼。 第二件事,就是他們實際上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我期待他們結合了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讓彼此交互切磋,然後產生一個最好的方法。他們是用共同協作的模式來解決問題,還是用依序接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過去瀑布式 (Waterfall) 的模式下,產品經理會定義產品需求規格,然後丟給設計師來負責把畫面弄好看,然後再把一整包爛攤子丟給工程師。若是在衝刺規劃會議 (Sprint Planning) 上才第一次跟大家說「開始打造這一切」,雖然有 Scrum 裡面的衝刺規劃會議,且這些人說他們很敏捷 (agile),但這根本不是敏捷,這只是瀑布式,因為人們就是在彼此接手各種工作而已。 第三件事,就是他們被賦予的目標。如果他們被賦予的是發佈功能,那只是個「產出」 (output)。如果他們被賦予的是解決問題,那正是個「成果」 (outcome)。我期待看到的是專注在成果 (outcome),並以成果來衡量自己的團隊。 如果有發生這三件事,其他的議題也就不太重要,為此我就能判斷這是一個良好的團隊。 很多公司,也可說是大多數我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公司,大體上都知道做產品的基本知識。他們知道不只需要工程師,還需要產品經理、設計師,大多數都建立了跨專業跨領域的團隊。有些公司稱這樣的編制為「產品團隊」,這也是我常用的稱呼,而有些則喜歡用 Spotify 的方式稱呼為 Squad。這些都很好,但問題是要建立這樣的團隊編制並不難,困難的是要能在前面那 3 件事上面,落實的夠徹底、夠深遠。很多公司仍然只是制定產品路線圖,賦予給團隊的任務不是探索與交付,只是設計與開發。 有些公司甚至還聲稱有「探索階段」,但實質上我知道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因為我會用這個問題來探測:「你們在探索階段會測試多少原型?你們在交付階段又會打造多少?」如果他們說:「喔,上個月我們在探索階段測試了 10 個項目,然後這個月我們打造了 10 個項目。」這樣我就知道這不是探索,這只是設計,也許附帶一點點易用性測試,並不是真的在測試點子。如果他們很認真實施探索階段,很認真的測試 4 大風險,他們必然要拋棄非常多當初的點子,至少要拋棄一半。附帶一提,真正優良的產品公司甚至會拋棄 80% 到 90% 的原始點子。微軟最近在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上公開地說,他們大概只有 10% 的點子真的可行。 如果他們沒有真正落實探索階段,儘管這些公司稱呼團隊為「產品團隊」 (Product Team) 或 Squad,他們實際上仍然只是個「功能團隊」 (Feature Team),而且世界上大多數的公司都是這個樣子。他們有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有設計師和工程師,但他們的產品經理實際上只是個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這真的很常見。 我們回顧一下打造產品的 4 大風險: 價值 (Value)、易用性 (Usability) 、實行性 (Feasibility)、商業可行性 (Viability)。你可能知道設計師要負責易用性,當然他們大可以貢獻更多。你也知道工程師要負責實行性,當然他們也是大可以貢獻更多。 如果你只是一個被交付「路線圖」 (Roadmap) 的功能團隊 (Feature Team),實際上有一個不那麼明顯的狀況正在發生: 若某個公司內的高管 (executives) 或利益相關人 (stakeholders),只要他們要求把某個項目加到產品路線圖中,這個人其實就負責了該項目的價值風險 (value risk)。舉例來說,如果某個人說「我們必須加上 PayPal 這個支付方式」,不管是誰說的,這個人肯定是相信這件事有價值,他才這麼說,否則他就不會這樣說。同時間,這人其實也負責了這個項目的「商業可行性」 (business viability)。這時候,產品經理實際上要負責的是專案管理。 如果這是一個被授權的產品團隊 (Empowered Product Team),他們被交付的是問題與目標,而不是產品路線圖。在真正的產品團隊中,產品經理則要負責的是這個解法能夠 (為用戶) ...
產品經理的任務相當重大,除了需要有豐富的學養,也得有絕佳的溝通能力。不過,產品經理的養成曠日費時,很難單靠大學教育;所以,如果想成為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或相關的專業人士,我們需要多看書、進修並充實知識,然後透過大量練習與實作來促進自我成長。
如果您也嚮往產品經理的工作,或者對於如何從零到一把產品打造出來深感興趣的話,我很樂意推薦由馬蒂.凱根(Marty Cagan)所撰寫的《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專案管理大師教你用可實踐的流程打造人》(Inspired)這本書。
ProductTank Taipei #19 - Product Is Hard - Marty Cagan(聽者筆記二)
在打造產品的時候,通常我們就只會在意如何打造與交付,也就是 Delivery;包含用什麼樣的技術、規格有哪些、多少人花多少時間等等。但是,我們有真正去思考過,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嗎? 所以,在開始動工之前,應該要先去思考想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也就是 Discovery。例如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我有一小時可以拯救世界,那我會先花 55 分鐘去定義問題」。 如果沒有先確認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那可能就會做出一個沒有人買的產品、或者就只是做出一個跟大家一樣的產品,像是經典的「更快的馬與汽車」的案例。 而且,直接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還可以讓你去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法。例如想要更快地到達目的地,可能需要的不是更快的馬、也不是汽車,因為背後要解決的問題是想要更快速吃到好吃的東西,那也許外送服務會是更適合的做法。 講者在這邊提到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 其實指的是幾天、甚至幾小時就可以打造出來進行測試的 Prototype,而不是一個需要花幾個月打造的 Product。 例如下圖,要更快到達目的地有各種解法,當然滿足需求的程度也不同。而滿足使用者的程度、要花費的成本等等也都是需要在 Discovery 階段透過 Prototype 與各種驗證方式去評估的。最後決定方案後,才是進入 Delivery 階段,去把產品打造出來。 講者後來在 Q&A 時也有再帶到這段,所謂驗證不同的 Prototype,是去進行各種不同解法的驗證 (例如下圖的腳踏車、機車、汽車),而不是同一個解法去做 Iterate、去疊加各種優化上去 (例如腳踏車、和競速用的流線型腳踏車)。 所謂 Feature Team 指的就是接到指令說要做什麼產品,然後就把它打造出來的團隊。講者也有提到其實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使用這種團隊,單純為了做出那個產品而做;所以團隊裡面的 PM 其實是 Project Manager,想辦法讓產品準時交付。 而 Product Team 拿到的則是要解決的問題 (例如上面提到的更快到達目的地),然後再去思考、評估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就是加入了 Discovery 的部分,這種團隊中的 PM 才能夠稱為 Product Manager,這也才是 PM 應該要做的工作內容。 當然,團隊如何組成、以及團隊拿到的是功能需求、還是待解決的問題,其實也和公司的組織架構與管理階層有很大關係。講者也提供了三個判斷自己的團隊是否為 Product Team 的指標,如下,還特別提到如果無法回答或不太確定,那通常也是 Feature Team...
本書作者是來自美國矽谷的創業家,他在科技產品管理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產品專案管理》匯聚了他多年的工作經驗,是一本值得產品經理與專業人士放在案頭的好書。隨時翻閱本書,相信會給您帶來很多的啟發。讓我們一起踏上產品經理之路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每天看到一堆轉貼的文章,老是無法抓到重點,更不知道如何應用和變現?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擾,那麼「Vista付費電子報」就是為您量身定制的知識饗宴。每天花不到一瓶綠茶的錢,就可得到Vista整理、過濾的豐富資訊,真的物超所值!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