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 v.s.教育部,禁用行不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陣子在網路上,吵的沸沸揚揚的,莫非就是視訊開會軟體zoom的資安問題了吧!為了保持社交距離,許多課程採用遠距離上課後,所有老師們間談論的議題莫非直接從「怎樣讓學生乖巧聽話」變成了「zoomzoomzoom......」了。
對於許多老師而言他們從開學至今,花了一個月的鑽研,即使不想成為「網紅」還是得磨槍上陣,站在教育第一線的他們,令人尊敬。然而數日前教育部直接頒布規定,直接要求好不容易有些上手的老師們禁止使用這個軟體。轟–—地,所有老師們又全慌了陣。
葉丙成教授更直呼:「我心疼的是過程當中,這麼多認真的老師們為了學生,而這麼認真的學習、這麼努力的準備。一切的努力,就這樣一紙公文,一切成空。」(取自臉書 )
近乎一片倒的批判,是否政府決策的過激烈了呢?究竟今天老師們又應該怎麼辦呢?Verna今天想和大家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 為甚麼資安問題要要求大家禁用,瑕疵又在哪裡?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在我們開始使用zoom不久後才發現,創辦人袁征是道道地地的中國山東人,即使人已經移民美國,用戶的個人資料也都被證實確實被傳送到中國。
你不怕嗎?
台灣政治地位一直都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在國際上受盡中共打壓、總是處在被統一與否的恐懼中。這時候,我們還要輕易地洩漏個資嗎?有許多老師說「我們上課沒有甚麼怕外洩的問題」,所以我們就要放任言論被中共政府掌握嗎?網紅波特王發出了直接喊蔡英文女士「總統」的影片後,微博帳號被盜,密碼受到竄改。社群媒體更經常被翻牆過來的中國網民喊「我要來殺死你,等著吧!」的威脅。
教育部風風火火的直接發布禁止,固然令人一時間難以適應及無所適從,但或許政策是出於善意,只是他對於自己所管轄的單位沒有全盤掌握。

2. 教育部哪裡疏忽了?

教育部一向容易按照理想中的生活範本,推出許多不符合實際第一線老師適合的措施,直接下令禁止,他沒有考慮到的是:
線上教學不是老師會用就好,老師還有義務教會所有的學生使用。但台灣的孩子數位能力落差很大,特別是城鄉之間、貧富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在這個情況下,數位能力原本就沒有很好的老師,還要教會全班每一個學生學會熟練使用這些軟體,更是非常艱困的挑戰。——葉丙成(取自臉書)
更幹的是,許多用心準備的老師,現在還要繼續被不想做的老師嘲諷:「好險!還好我沒去弄什麼視訊教學的準備,還好沒有白費工!」——葉丙成(取自臉書)

3. 為甚麼要那麼快下決定?那我到底該不該學其他的?

若不在我們及時發現資安問題的同時懸崖勒馬,時間越拖越長,當我們更習慣zoom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他的不可取代性提升後,轉換軟體的困難度必定大幅增加。在這時候趕快喊停,造成的傷害是不是比較小呢?
在這個資訊逐漸普及的社會,在較為偏鄉的地區即使沒有任何一點資訊能力依舊可以存活,但偏安不學、不做、不會的城鎮,只會面臨青年回流意願更降低的問題,若老師們願意從您們開始,下及孩童、上及家長,奠定的未來才可能更富庶安穩。當孩子離開城鎮時,他們可以知道「感謝老師,我們並不比別人差。」
師職為啟蒙、為帶領,葉丙成教授所提到的,所謂「冷眼旁觀」的老師,肯定也不只佔極少數。但真的還要繼續當旁觀者,嘲諷身旁為了教育、而孜孜矻矻的同儕嗎?
資訊為時代潮流,願我們大家站在時代變革之際, 成為推動世界的洪流。
嗨我是Verna,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分享、點讚,也可以關注我喔!期許我們一起用溫暖的眼睛,來點亮世界。
avatar-img
5會員
10內容數
收錄了平常的所思所想、接案心得、辦各種活動的心法。 - 慢慢蛻變、慢慢長大的我們。 都是因為生命讓我們經歷、讓我們體驗。 每一次的日常、或是有感而發, 都值得紀錄、風乾、收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課堂失控的影片在網路瘋傳,如果你也點開了,就不要再傳了,因為名字很清楚地被說出來,這樣很傷所有人的隱私。 就像志恆心理師前輩說的,如果我們需要的是輔導特殊需求的孩子,那那我們可以來想想,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
近來,許多文章談論余光中,舖天蓋地幾乎讓人窒息,有點無趣。難怪民國初年某文學雜誌創刊時,標榜他們不刊登「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文章。中文的網路空間,似乎連光纖都浸潤了余光中的氣息,我忽然想起中學某國文老師。 老師向全班同學告別並致歉,表示這是他最後一堂國文課。他因故必須中途離職,無法教完整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課堂失控的影片在網路瘋傳,如果你也點開了,就不要再傳了,因為名字很清楚地被說出來,這樣很傷所有人的隱私。 就像志恆心理師前輩說的,如果我們需要的是輔導特殊需求的孩子,那那我們可以來想想,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
近來,許多文章談論余光中,舖天蓋地幾乎讓人窒息,有點無趣。難怪民國初年某文學雜誌創刊時,標榜他們不刊登「我的朋友胡適之」之類的文章。中文的網路空間,似乎連光纖都浸潤了余光中的氣息,我忽然想起中學某國文老師。 老師向全班同學告別並致歉,表示這是他最後一堂國文課。他因故必須中途離職,無法教完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