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從這 3 個步驟開始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你要先知道『自己』是什麼,才能夠『做自己』。」-鍾明軒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與你都渴望能「做自己」,然而,在做自己之前,你了解「自己」的模樣是什麼嗎?當遇到這個問題,很常有兩種答案: 一種是「我不知道」。 一種是「我當然知道啊!」,但如果細問下去,他可能會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因為,「自己」是個很龐大、複雜的概念,同時,也是人們都渴望了解,卻又不敢輕易碰觸的東西。 然而,當我們無法回答「自己是誰」,又要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更要如何「做自己」呢? 所以,首要之務一定是先了解「自己」的模樣,而這需要透過「刻意探索自我」來達成。
為什麼要「刻意」?「順其自然」不行嗎?
我認為不行。 因為我們身處的環境充滿著各種聲音,這些聲音可能來自於社會告訴你「年薪百萬才叫成功」、來自於老師告訴你「認真讀書、考第一名才是有用的人」,或是來自於朋友告訴你「就是要跑活動才合群」。 當我們放任自己順其自然,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的個人價值將全都由「社會期待」來定義。 這並非完全不好,社會期待或許可以讓你有一個努力的目標,但後遺症是,當你達到社會給予你的目標後,你可能會感到空虛、不快樂,而且不知道自己接下來可以做什麼。
而透過「刻意」探索,才能暫時不去理會外在世界給你的期待,並真正感受、認識自己的模樣,因而為自己做的每一步感到滿足。 這時你可能會想問,「我知道要主動探索自己,但,我可以從哪一步開始?」 這裡我整理了 3 個「認識自己」的步驟,如果你還沒有方向,就從這 3 點開始吧。

第一步、主動嘗試

第一步,主動嘗試新的事情。 嘿,我知道這句話你聽到爛了,但請先別急著關掉文章(我正在看著你^^) 不知道你和我是不是有一樣的感覺 — —
「主動嘗試?不是廢話嗎?」
對,是廢話,我們都知道這是廢話。 我們都知道主動嘗試才能探索自己,但我們往往又「害怕踏出第一步」,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我們害怕什麼?應該說,你,害怕什麼?
我先說說我的害怕吧,當我害怕踏出第一步,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害怕,如果連我少數喜歡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不顯得我更爛嗎?那我還不如維持現狀,保持著『我就爛』的模樣,就不用去面對另一種未知的傷害了」。 那種感覺就像學生不讀書就上場考試,出考場時再告訴自己「反正我本來就沒讀書」。 如果你的害怕和我的很類似,又或者有其他害怕的原因,那都沒關係。我想跟你說的是,「這樣的害怕、恐懼很常見,你、我、身旁擦身而過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念頭」。
然而,真正有關係的是,面對害怕,你做了些什麼? 首先,我想請你先接納自己的害怕、恐懼,因為那是一種線索,有時候我們越害怕的事情,也是我們最內心深處的渴望。 而接納自己的害怕之後,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請你接著下去看第二、三步

第二步、安排獨處

請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光。 現代人生活忙碌,每天生活充斥著工作、聚會、追劇與遊戲。熱愛充實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塞滿。 曾經的我也如此,我喜歡把平日跟假日的行程都塞滿,讀書、跑活動、打工、聚餐樣樣都來,只為了讓自己感覺到在很認真地生活。 然而,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一年,我發現,我沒有變得比較快樂,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意的事情是什麼。這時我才意識到,忙碌的生活讓我忘記好好和自己聊聊天。
「當我連給『自己的時間』都沒有,要怎麼好好的認識自己呢?」
所以從今天起,幫自己安排一個只有自己的時光,這個時光,沒有別人、沒有工作、沒有劇、沒有遊戲、沒有手機,只有你自己。 可以是一個人走在街上的時候、一個人做家事的時候,或是獨自在浴室洗澡的時候(這應該兩個人以上的機率不高吧:)),透過獨處的時光好好和自己聊聊天,整理一整天的思緒,思考自己在意的事情,想想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天給自己幾十分鐘的時間,長期下來,你一定會越來越認識自己。
圖片|來源

第三步、問問自己

第三個步驟,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步,叫做「反思」,白話一點就是「問自己問題」。 為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當你有獨處的時間,也主動嘗試了新的事情,但卻缺少了「反思的過程」,仍然無法認識最深處的自己!(比如獨處的時光拿來想明天要買哪一家的奶茶OwO!?) 就像如果你有時間剝洋蔥、也願意主動去剝洋蔥,但你卻「沒開始」剝一層層的洋蔥皮(也就是「反思」),仍然無法看到核心啊!(這個譬喻給過嗎哈哈哈?) 而如果你害怕踏出第一步,那你更要好好來問自己問題了。
那,要從哪些問題出發呢?
如果你很少問自己問題,那我推薦你可以先掌握幾個原則-「感受、渴望、為什麼」

感受:我有哪些情緒?我的感覺是什麼?
從「感受」出發是最容易著手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我們一天的喜怒哀樂很鮮明,要辨認很容易,但我們常常不把情緒當一回事,長期下來導致情緒一直累積、始終沒有排解。 從今天開始,認真感受什麼時候的你是快樂的?生氣的?厭煩的?寧靜的?滿足的?忘我的?
「做這件事情,我的感覺是什麼?」 「我感到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渴望: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和「你『以為』你想要的是什麼」可大不同了。 我們有時候會以為某事情就是我要的(你的答案,可能大多是社會給你的期許)。 但那不等於我們真正渴望的。為了釐清你想要什麼,可以問問自己:
「我感到害怕,是因為我在意哪些事?」 「我仍想踏出第一步,是因為我在意哪些事?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排開社會期待,我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真的是我想要做的事嗎?」
這裡我想澄清,並非答案是社會期許(比如賺大錢、功成名就)就不好。 如果你最終得出來的答案,一樣是社會給你的期許,那恭喜你!只要這是你「真正」想要的,那都是最好的答案。
圖片|來源

為什麼:原因是什麼?合理嗎?別人說的就是正確的嗎?
這是我最愛問自己的字。因為對我來說,當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我要做某件事,我何以心甘情願地做那件事呢? 還記得你小時候會去思考「人到底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嗎? 長大後你可能漸漸不再問為什麼,因為身旁的人總叫你「不要問,做就對了」。 但當你嘗試不問為什麼,直接做之後,卻會發現你總是「做了」,但心裡覺得「不對」。 也不知道是哪裡不對,這時「為什麼」就是關鍵。
「為什麼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為什麼感到害怕?」 「為什麼我覺得非要考到碩士不可?真的非讀碩士不可嗎?爸媽說沒有讀到碩士就不行,這句話合理嗎?」
我喜歡去挑戰每一句話,目的不是為了爭輸贏,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相信、又為什麼不相信,以及為了什麼而努力、為了什麼想前進。 在問問題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一個瓶頸,那就是-「我回答不出來」 有時回答不出來,這很正常,因為越回答不出來的問題,越可能是你現在「人生卡住」的真正原因。 這時請你不要放棄,繼續追問自己「為什麼答不出來?」、「我在擔心什麼?」 一直問,直到有答案為止。
當下一次你心中再次浮現「我是誰?我要什麼?」的疑問時,歡迎回來文章,實際試試看三個步驟吧! 如果你實際試過,也歡迎跟我分享你的感觸。 礙於篇幅的緣故,這篇文章少打許多例子與故事,如果你想聽故事歡迎到我的Podcast收聽這集,來和阿席娜閒聊吧:)

[阿席娜 Athena] 我的廣播節目:在Podcast/Spotify/YouTube搜尋【娜個自己 That Myself】 或是點擊文字連結: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每周日有新產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