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仁:民主是培植自由、平等、博愛的沃土──讀《民主藝匠》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出生於法國昂熱(Angers)的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 1917-1987),從小在極端貧窮中長大。他在 1946 年被祝聖為神父,1956 年創立「第四世界運動」來對抗赤貧。他的堅定信念吸引世界各國的人,紛紛投身這個跨宗教、跨國界的運動。他以最貧窮的家庭為核心,將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政治理念、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結合起來,共同思考並實踐「對抗赤貧」,他辭世後全球對抗極端貧窮的努力仍在持續發展。赫忍斯基神父說過:「哪裡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貧中,那裡的人權就會被忽視、被剝奪,團結奮鬥使人權受到尊重,是我們神聖的義務!
《民主藝匠》這本書描述在三大洲六個國家的十二個赤貧者結盟的故事,娓娓道出許許多多有正義感、決心、毅力的小學老師、教育廳長、工程師、學生家長、新聞記者、家庭主婦、市議員、醫院檢驗員、歐盟官員、小型企業主、人權律師、鄉村牧師、外交官和大學教授,分別努力在原本沒有連結的赤貧社區,創造公民結盟、超越社會排斥,在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絕望中,闖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一位小學教師在法國里爾的貧民社區成立「街頭圖書館」,強化貧困地區的家長與學校老師的親師合作,加上教育廳長積極促進學校與貧窮家庭建立互助互信的夥伴關係,使赤貧兒童得到了平等的學習機會。三位在法國電力公司巴黎總部任職的工程師,強烈感受到貧困用戶被斷電的困擾,便透過電力公司與第四世界盟友的對話,進一步分析公司電腦資訊以分辨因貧窮而被斷電的用戶,再提供底層用戶不斷電的貼心服務,電力公司也重塑了良好的公眾形象。一位法國學生家長聯盟的主席,協助赫忍斯基神父為「法國社會經濟理事會」撰寫的《極端貧窮與經濟社會的不穩定》(Extreme Poverty and Lack of Basic Security)報告書,進而推動法國《最低收入保障法》(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 Law)的立法,以確保每個公民擁有最低收入保障、社會保險以及融入社會的權利。
一位瑞士知名報社的記者,透過對貧困狀況和底層生活的完整報導,讓極度貧困的家庭開始被當作公民來看待,促成弱勢群體有能力自我保護和表達意見,建立足夠的社區支持互助網絡。一位加入第四世界團體的波爾多市家庭主婦,在爭取國會議長接見參加「第四世界兒童代表大會」的小朋友之後,使得市政當局開始資助該市對抗赤貧的行動計畫,也讓底層市民得到聆聽、尊重和支持。一名法國醫院的檢驗員及工會領導,努力和醫院的臨時清潔工建立友誼,促使他們成為醫院工會組織的成員和幹部,一起完成改善醫療品質的使命。
一名歐盟官員在發現赤貧世界的痛苦後,積極說服歐盟各部門加入對抗赤貧行列,包括社會、文化、經濟、區域政治、教育等各領域,使得「第四世界」成為歐盟執委會和歐洲議會的日常語彙。一對法國細木工坊的小企業主夫婦,雇用了一位技術最不成熟的赤貧工人,努力尊重護衛他在教育、家庭生活、居住、公民權與社交關係的自主權,昇華了木工坊內部的氛圍與更人性化的工作環境。一名瑞士的人權律師,在聆聽一對遭受不公平對待的赤貧夫妻的困境之後,毅然決然為他們爭取孩子的監護權,努力對抗瑞士聯邦法院以爭取赤貧公民應該享有的充分基本人權,甚至將案件送到歐洲人權法院,遭到強制寄養的孩子終於回到父母身邊。
一位英國的鄉村牧師,在傾聽備受排擠的流浪家庭的遭遇後,認真對待他們陳述的處境,努力協助他們得到街坊鄰居的接納,也使得他們被排斥的孩子找到合適的教育機構。一位國際外交官全力協助第四世界運動與聯合國建立聯繫,並取得在聯合國的第一級諮商地位,促使聯合國各分支機構,包括人權理事會、兒童基金會、教科文組織、發展計畫署等,都和第四世界運動密切合作,並推動第一個消滅貧窮的十年行動計畫。一位以色列的社會工作學教授,與赫忍斯基神父相遇相知到相輔相成,努力研發出社會學者與貧窮家庭及共事組織的「夥伴關係」概念,證明社工人員和赤貧家庭可以彼此學習、互相幫助,進而打破專業與私領域之間壁壘分明的區隔。
這十二個感人的故事,一再強調極端貧窮會使人飽受不正義、無力感、羞恥、屈辱、被排斥的經驗。對抗赤貧最優先的使命是要觸及到最貧窮和最被忽略的人,以他們已經做過的努力為基礎,與他們建立連結,也讓他們彼此建立聯繫。唯有確保赤貧者位居對抗赤貧計畫的核心,聆聽他們對自已及孩子的夢想及願望,才能達成相互的理解、避免社會排斥。當不斷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們,能夠平等的對社會貢獻自已的知識與經驗時,極端貧窮才會被消滅。聆聽、體會、同理底層公民的心聲,民主才能真正滿全!
這些故事印證了赫忍斯基神父的一段話:「極端貧窮及社會排斥是人為的,只要金錢的力量被視為最主要的價值,這個世界就會被貧窮和暴力所束縛;當人性尊嚴成為我們最主要的價值,這個世界就會被轉化,我們也才能夠享受和平。」如果社會體制能夠為赤貧公民變得更平易近人、更公平正義,社會體制本身就會經歷更深廣的轉化,重新發現社會體制存在的初衷和價值:「確保每一個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享有平等的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沒有任何人可以用任何理由加以剝奪。」當赤貧公民的民主得到保障,自由、平等、博愛也才能落實!
《民主藝匠》是一本敘述關懷赤貧弱勢、努力創造連結、整合社會力量、改變社會體制、有效對抗赤貧的好書。每個國家、每個城鄉、每個社區都有被忽略的、被排斥的赤貧者,如果有很多善良而正義的公民,能夠挺身投入與赤貧者的雙向交流、相互尊重、彼此學習、共商對策,就可以使赤貧的家庭日益減少,社會也日益祥和!希望這本書能受到讀者們的青睞,也能給民主自由的台灣帶來更平等、更博愛的蛻變!
文:陳建仁(中華民國副總統)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及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Artisans de démocratie: De l’impasse à la réciprocité, comment forger l’alliance entre les plus démunis et la société?
作者:約納.羅生福(Jona M. Rosenfeld)、唐弟予(Bruno Tardieu)
譯者:楊淑秀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政界
王幼玲(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
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
陳建仁(中華民國副總統)
學界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陶蕃瀛(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副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顧瑜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文化、宗教、公民團體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陳淑芬(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
陳來紅(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
鄭村棋(人民民主陣線代表、社會運動者)
劉一峰(花蓮玉里天主堂本堂神父、第26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對抗貧窮、尋求社會正義的第一線行動者,最實際而深刻的反思。
•本書指出在繁榮、進步的國家,對於極端貧窮的存在若不是有爭議,就是一概否認,而否認極端貧窮正是對民主的反諷;這對於已進入先進國家、號稱民主,並積極提倡轉型正義的台灣,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與反省。
•有別於許多以社會面議題為考量的運動,本書有極強烈的人道關懷,是真正以人為關懷的核心,關注人(包括赤貧者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處境與尊嚴。
•本書中強調唯有公眾、弱勢和體制共同對話、合作,才有可能改變現實。民主是需要聯合所有人一起創造的藝術品,這本書中分享的經驗與反思,正是現時台灣社會所需要的。
【延伸閱讀】
《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著
《德蘭修女:召喚慈悲》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著
《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布賴恩.克洛迪舒克(Brian Kolodiejchuk, M.C.)編著
《德蘭修女沉思錄(封聖紀念版)》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這弔詭的防衛機轉中,人們表面上投入關係的積極和配合程度,還有對關係所表現出的善良和慷慨行為,可能看起來和一段真實相互成長和交流分享的親密關係差異不大,然而就實質的關係互動來說,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人雖是「積極的接觸,卻活得相當孤立」。
不要懲罰孩子。懲罰孩子只會教導他更有攻擊性與傷害性。他必然會成為一個狡猾的霸凌者,連細心的旁觀者或成人都難以注意到。更重要的是,懲罰會貶低、羞辱、與剝奪孩子的人性(聽起來很像霸凌)。懲罰會帶有怪罪與痛苦。懲罰沒有考慮原因或尋求對策。懲罰取代了與孩子更有建設性的聯繫。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在這弔詭的防衛機轉中,人們表面上投入關係的積極和配合程度,還有對關係所表現出的善良和慷慨行為,可能看起來和一段真實相互成長和交流分享的親密關係差異不大,然而就實質的關係互動來說,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人雖是「積極的接觸,卻活得相當孤立」。
不要懲罰孩子。懲罰孩子只會教導他更有攻擊性與傷害性。他必然會成為一個狡猾的霸凌者,連細心的旁觀者或成人都難以注意到。更重要的是,懲罰會貶低、羞辱、與剝奪孩子的人性(聽起來很像霸凌)。懲罰會帶有怪罪與痛苦。懲罰沒有考慮原因或尋求對策。懲罰取代了與孩子更有建設性的聯繫。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些能翻身的貧民,其實在統計上是極少數,事實上,更多的窮人,他們因為被貧窮逼到沒有時間學習,最後就只能階級固化、世代輪迴。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 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400年來,不管荷據、日據、抗共,台灣的靈魂記憶都不會忘記為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努力,我們的靈魂也真的就是那麼友善、真誠熱情、照顧弱勢、健保照護制度完善,這不正是台灣的價值?我們開放給全球,發自靈魂的真愛,也就是「親民文化」!
Thumbnail
這幾年有很多社福團體、NGO會舉辦「貧窮體驗」的活動,一部份是參訪性質,像跟著遊民生活一天;或者類似營隊,設計特定的情境,只給很少的資源,包括金錢、食物,要參與者度過幾天,還會找人扮演貧窮者身邊的各種角色,作出歧視或「見死不救」的行為,總之就是讓大家更認識窮人的生活。 參與者有的是一般人,還有
Thumbnail
菩薩悲願深重,以「財慧」資財智慧普攝一切;「行布施以濟貧拔苦」,行布施救度一切貧匱的眾生。《二十一聖救度母禮讚文》:「救度一切貧匱母......聖救度母我敬禮。」什麼叫「貧匱」?資財貧,第二個比較嚴重叫「精神貧」。「資財」是世間上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車、沒有得吃,或身體不好等本錢比較不夠
Thumbnail
趙先生說,「走到人生的終點,能留下來的,不是我們曾經擁有的,而是我們曾經付出的。」這句話跟佛家說的「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是同樣的道理。一個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富人會貢高我慢,窮人會心生怨恨,富與貧遙遙對峙。不過,如果一個不富有的人,卻有一顆富可敵國的心,物質與心靈取一段平衡,即可達到均富的理想。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聖方濟出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捨棄了父母離開了世俗,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自此踏上成道之路。以服事窮人為志業,遵循耶穌的交託,改變世俗汙染的教會,為追隨者樹立謙卑的榜樣,一生過著簡樸與貧窮的生活。顯示出他溫柔低調的一面,成為了溫柔浪漫的聖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些能翻身的貧民,其實在統計上是極少數,事實上,更多的窮人,他們因為被貧窮逼到沒有時間學習,最後就只能階級固化、世代輪迴。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 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400年來,不管荷據、日據、抗共,台灣的靈魂記憶都不會忘記為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努力,我們的靈魂也真的就是那麼友善、真誠熱情、照顧弱勢、健保照護制度完善,這不正是台灣的價值?我們開放給全球,發自靈魂的真愛,也就是「親民文化」!
Thumbnail
這幾年有很多社福團體、NGO會舉辦「貧窮體驗」的活動,一部份是參訪性質,像跟著遊民生活一天;或者類似營隊,設計特定的情境,只給很少的資源,包括金錢、食物,要參與者度過幾天,還會找人扮演貧窮者身邊的各種角色,作出歧視或「見死不救」的行為,總之就是讓大家更認識窮人的生活。 參與者有的是一般人,還有
Thumbnail
菩薩悲願深重,以「財慧」資財智慧普攝一切;「行布施以濟貧拔苦」,行布施救度一切貧匱的眾生。《二十一聖救度母禮讚文》:「救度一切貧匱母......聖救度母我敬禮。」什麼叫「貧匱」?資財貧,第二個比較嚴重叫「精神貧」。「資財」是世間上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車、沒有得吃,或身體不好等本錢比較不夠
Thumbnail
趙先生說,「走到人生的終點,能留下來的,不是我們曾經擁有的,而是我們曾經付出的。」這句話跟佛家說的「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是同樣的道理。一個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富人會貢高我慢,窮人會心生怨恨,富與貧遙遙對峙。不過,如果一個不富有的人,卻有一顆富可敵國的心,物質與心靈取一段平衡,即可達到均富的理想。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聖方濟出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捨棄了父母離開了世俗,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自此踏上成道之路。以服事窮人為志業,遵循耶穌的交託,改變世俗汙染的教會,為追隨者樹立謙卑的榜樣,一生過著簡樸與貧窮的生活。顯示出他溫柔低調的一面,成為了溫柔浪漫的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