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陪孩子面對霸凌》:懲罰孩子,只會教導他更有攻擊性與傷害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霸凌者。但你若擔心你的孩子可能是霸凌者,你可以停止擔心,開始仔細檢視那些讓你擔心的線索。要記住霸凌不是因為憤怒或衝突,而是因為鄙視——強烈地不喜歡某人,視之為無價值、次等、不值得尊重。萊納修士稱之為「非神聖化,無法看到其他人的神聖」。皮耶泰哈迪卡汀(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稱之為「非人性化」,無法看到其他人的人性。不管怎麼稱呼,很容易檢視那些讓你擔心的行為是否有霸凌的四種記號:權力不平衡、蓄意傷害、進一步的威脅、恐怖氣氛。
除了這四種記號,你也許會感覺到孩子有一種控制、主宰、征服、或虐待他人的高傲態度;不包容差異;以及錯誤假設他有權排斥那些他覺得不值得尊重或關懷的人。你兒子揍同學的一拳不是出於憤怒或挫折,而是算計好的攻擊。他似乎沒有同理心、同情心、或慚愧。事實上,他平靜地向你解釋,他的同學是個愛哭鬼,展現出一種冷漠的態度。你的女兒把弟弟的手扭到背後,直到他痛得尖叫。她臉上的表情似乎很愉悅。看到你走進房間,她就趕快抱住弟弟安撫他。但你已經先看到了你女兒臉上冷酷的微笑。老師打電話來說你兒子與一群朋友在學校餐廳包圍一個小孩,用蕃茄醬噴他,說他是「同志」。不,這不是玩耍,是的,你兒子似乎是帶頭的。開車送孩子上學時,你聽到你女兒與朋友笑著說她們如何整新來的孩子。你兒子把學校新來的女生說成是一塊好肉。你很震驚。他說孩子們都是這樣談話,你真是跟不上時代。
恐嚇、威脅、排擠、折磨、與嘲弄並不是手足間的爭吵或同儕間的衝突。這些都是霸凌的行為。重要的是你不能掉以輕心,當成手足與同學間的「平常事」。同樣重要的是你不能試著正當化、合理化或大事化小。「那個孩子惹了我兒子。」「女生們只是在玩耍。她們不是想要傷害新來的孩子。」「所有人都會被逗弄。」任由你的孩子這樣做,對他並不是件好事。你是在默默告訴他,你對他沒有什麼期望,因此讓他有藉口殘酷或暴力。
還有很重要的是你不要懲罰孩子。懲罰孩子只會教導他更有攻擊性與傷害性。他必然會成為一個狡猾的霸凌者,連細心的旁觀者或成人都難以注意到。更重要的是,懲罰會貶低、羞辱、與剝奪孩子的人性(聽起來很像霸凌)。懲罰會帶有怪罪與痛苦。懲罰沒有考慮原因或尋求對策。懲罰取代了與孩子更有建設性的聯繫。讓人們變得更疏離,也讓父母與孩子避免處理霸凌的潛在問題。懲罰所關心的是什麼規矩被打破?誰做的?應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懲罰?懲罰剝奪了孩子瞭解行為後果、彌補錯誤、或同情被害孩子的機會。
研究霸凌者與受害者的背景,結論是肉體懲罰(或忽略)在雙方的生活中都佔有重要角色。但較含蓄的懲罰手法則沒有加以研究。我懷疑這些手法也有負面影響。以下是最常見的:
*孤立(「你若再扭他的手,你就要在你的房間待一整天。」)
*難堪與羞辱(「你若要像個一歲大的,你就必須穿得像一歲大。去拿一個尿片。」)
*羞愧(「你傷害他真是丟臉。」)
*情感孤立(別想來抱我─你是個壞女孩,傷害了弟弟。))
*禁足(「你不能去朋友家、看電視、或打電話,除非你學會好好對待弟弟。」)
注意這些含蓄的懲罰方式多麼像人際關係與言語霸凌。難堪、羞辱、與羞愧可能讓父母感覺不錯,沒有真的體罰,但這種懲罰不太可能改變霸凌者的行為。他也許會避免為做錯事負責,只想到自己受到的糟糕待遇,而不會去想自己招致懲罰的行為。這些含蓄的懲罰加上體罰,孩子就被剝奪機會發展自己內在的紀律——也就是無外在約束時,表現正直行為、智慧、同情與慈悲的能力。
孩子是否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會的,但他不會因為被羞愧而感到羞愧或內疚或後悔。這些感受要出自於內心,而不是外在要求。因為故意傷害他人而感覺內疚是好的,事實上是很重要的。但除非培養出同理心,不然不會感到內疚。同理心與內疚是一體的。孩子必須在乎其他的人感受,並能夠「設身處地」,才會對於傷害他人或不公平感到內疚。你的角色不是去羞愧他,而是讓他知道他做錯了,你很關心他,願意幫助他修正。當你對孩子有這樣的關心,他比較能夠把這種關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社會運動人士與作家卡爾厄普邱奇(Carl Upchurch)解釋,這種關心對於同理心有多麼重要:「我覺得他們重要,因為你覺得我重要。」
你若知道你的孩子在霸凌手足或同儕,你需要立刻採取決斷的行動。考慮你自己的行為。你所做的是否會鼓勵或支持霸凌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上一章所談到的,你可以改變你的態度、行為、與習慣。於是你也會改變你與孩子的關係,這將會影響他與同儕和手足的關係。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也許還有其他的社會因素導致你的孩子霸凌——同儕關係或社交與教育環境,如幼稚園或學校。因為霸凌是關於鄙視,種種藉口如情緒、生理、或心理障礙都只是藉口而已。霸凌是蓄意的、思考過的行為,想要傷害被視為次等或不值得尊重與關心的人。有過動症狀、注意力障礙、或有精神受損的跡象,可能導致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但不會「導致」孩子鄙視、厭惡、或仇恨其他人。這些心態是學來的。
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你都可以採取行動阻止霸凌。詹姆斯嘉巴瑞諾(James Garbarino)教授在他的書「四面受敵的父母」(Parents Under Siege)提醒我們,「身為父母,我們要為孩子的行動負責;我們不一定要為他們而受責難。」你若能在早期階段阻止霸凌者,避免讓這個角色成熟或定型,固然很好,但改變戲劇總是不嫌遲。正如你的孩子可以表現忤逆與惡意,他也能表現可敬、和善、與仁慈。他是學會成為霸凌者;他也能學會更社會化的方式與同儕交往。從霸凌特徵清單可看出霸凌所不擅長的:關懷他人、對手足或同儕友善、分享、容易相處、與結交朋友。幫助你的孩子發展這些能力,可以讓你孩子扮演新的、更有建設性的角色。需要改變孩子的想法與行為。
以下是你能做的:
1. 立刻以紀律來干預。
2. 創造「做好事」的機會。
3. 培養同理心。
4. 教導友誼能力─決斷、可敬、與和平地與人相處。
5. 密切觀察孩子所接觸的電視,電玩、電腦活動、與音樂。
6. 接觸更有建設性、娛樂性、與有活力的活動。
7. 教導孩子「保持善念」。
本文摘自:《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第六章 家中是否有霸凌?

《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break the cycle of viole
作者:芭芭拉.科婁羅索(Barbara Coloroso)
譯者:魯宓、廖婉如
特別推薦:王文秀、王浩威、李偉文、李雅卿、吳齊殷、林家興、洪素珍、張德聰、黃榮村、楊俐容、蔡炳坤、蔡穎卿、謝國清
放入購物車➥ 博客來TAAZE金石堂誠品心靈工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亞瑟的勇敢,最為讓我動容的,則是他揭露自我的勇氣。他對自己的信心,對瓊安生命意義的信心,對於「照護」如何深化人性的信心,讓他能夠在這本書裡坦誠無隱、生動描述他在這「黑暗十年」裡的種種難堪、心如刀割的痛苦、起伏轉折的心境。他也坦率地以他個人的成長歷程,來彰顯為何一般人,尤其男性,對照護的議題如此疏離。
這本自傳與其先前的著作有所不同,不僅娓娓道來凱博文專業生涯中力行的理論與實踐,即關於疾病苦痛的理解與照顧,也自我揭露了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妻子時的茫然困頓與不知所措。精神科醫師善於聆聽苦痛的敘事,醫療人類學者擅於敘說生命的故事,慢性症病人或家屬熟悉生命的不適。這本書便是凱博文身兼各方角色......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亞瑟的勇敢,最為讓我動容的,則是他揭露自我的勇氣。他對自己的信心,對瓊安生命意義的信心,對於「照護」如何深化人性的信心,讓他能夠在這本書裡坦誠無隱、生動描述他在這「黑暗十年」裡的種種難堪、心如刀割的痛苦、起伏轉折的心境。他也坦率地以他個人的成長歷程,來彰顯為何一般人,尤其男性,對照護的議題如此疏離。
這本自傳與其先前的著作有所不同,不僅娓娓道來凱博文專業生涯中力行的理論與實踐,即關於疾病苦痛的理解與照顧,也自我揭露了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妻子時的茫然困頓與不知所措。精神科醫師善於聆聽苦痛的敘事,醫療人類學者擅於敘說生命的故事,慢性症病人或家屬熟悉生命的不適。這本書便是凱博文身兼各方角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為孩子遭遇的霸凌感到無助? 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時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作為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堅實的盾牌,保護他們遠離傷害,同時教導他們勇敢面對困境?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用愛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港灣,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 孩子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這本書重點內容包括父母教育方法、重要觀念以及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發展。本書認為打屁股不能改善孩子行為,並提供更好管教方式,推薦父母、師長或教育學者閱讀。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為孩子遭遇的霸凌感到無助? 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時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作為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堅實的盾牌,保護他們遠離傷害,同時教導他們勇敢面對困境?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用愛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港灣,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 孩子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