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海德格的農民工」:哲學能否使人自由?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個「讀海德格的農民工」:哲學能否使人自由?〉2024-08-09


  2023年10月,著名的當代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出版了他的新書,《自由:一場無法治癒的疾病》。這個書名很有齊澤克的風格,讓我們還未閱讀就能夠去猜想裡面或許包含著不少他從左派角度出發對自由主義的批判。


  在導言中,我們也的確很快看見了這種批判的端倪,除了「全面數位控制」等危機的威脅之外,齊澤克引用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的話指出:「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的功能就是『腐蝕青年』」,讓年輕人遠離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他認為在當今這個時代裡面,這種「腐蝕」尤為必要,因為「大多數西方人甚至不知道:當他們覺得自己是自由的時,當權者實際上正在控制他們」。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那個話題關於一名「讀海德格的農民工」,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農民工」,學術一點的名稱叫做「農業轉移人口」,是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便出現的一種現象,指的是為了工作從農村移居城市的工人。這些工人一般而言家境並不理想,通常也沒有機會受到完整教育。雖然到城市工作的薪水比留在鄉下種田好些,但工時長、收入也不見得穩定。許多工人一週工作六天,每天十二小時,也僅僅能夠剛好養活自己和家人而已。


  1990年生的陳直,大學退學之後,因為生計因素與並不理想的家庭關係,成為了一名輾轉於廣東、福建等地打工的農民工。他自陳,在工作日的時候,因為噪音和疲憊,工作一結束就只想趕快回去睡覺,幾乎什麼也沒辦法思考。


  這樣的生活讓陳直感到十分空洞,他不認為這樣的日子是有意義的。每到假日,愛好閱讀的陳直都會跑到離工廠最近的圖書館,去那裡讀書,過一些對他而言「真正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狀態,引發了他對於存在主義哲學的重大「需求」。他拾起了大學時一度縈繞著自己的哲學興趣,重新讀起了齊克果、沙特、尼采、海德格……


  其中,海德格對存在問題的探究方式深刻地吸引了陳直。為了要明白海德格哲學的意理,陳直發現他無法僅僅依靠那些水準參差的中譯本。他花了兩年時間重新學英文,以便閱讀關於海德格哲學的英文文獻。


  在海量的哲學文獻裡面,陳直注意到了理查.波特爾(Richard Polt)的《海德格導論》(Heidegger: An Introduction)。對於非科班出生的陳直來說,波特爾的這本著作能夠很好地幫助他進入海德格思想。於是,他就像許多外文程度不算太好的研究生一樣,一邊翻譯一邊閱讀,為此,他每周請一天假(那也不過是變成周休二日罷了)到圖書館專門進行翻譯,並分享給「豆瓣論壇」上的其他哲學愛好者。


  一天,陳直在豆瓣上詢問將翻譯作品出版的可能性,並想知道出版翻譯著作是否能夠以「同等學力」的方式獲得到大學裡就讀的資格。但在眾網友的回覆以及他自己向出版社自薦無果後,陳直理解到學術書籍的翻譯一般不太會有出版的機會,「同等學力」也和他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雖然他還是分享了他的初譯成果,但基本已經放下了「之前簡單與幼稚的看法」。於是,他將求助文的標題改為「此帖意義已經完成」。然後,繼續尋找自己的下一份短期打工。


  但在陳直回到他充滿焦躁且缺乏成就感的工廠流水線生活之際,幾個中國媒體報導起了這件事。「讀海德格的農民工」一下子在中國互聯網中「火」了起來,甚至出現了《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與《為什麼不承認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不太正常的事》兩篇針鋒相對的媒體文章,記者開始採訪陳直,詢問他為什麼要研究哲學、翻譯哲學,石家莊的一間學校甚至向他發出了面試邀請,讓他嘗試刊物的編輯工作。


  不僅僅是思想層面,甚至在社會層面上,哲學真的改變了他的生活。但陳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譯作能夠順利出版,是因為自己被看做一個「奇觀」,因為人們驚訝於「一個農民工竟然會讀海德格」。而這也是中國社會喜歡看到的階級勵志故事。因此,雖然這樣的標籤讓他能做成這件事(出版社也說,這本書的確賣得比同類作品好得多),他仍然希望人們能不去看那個標籤,而是去著重於那些他關心的存在主義思考。



  在齊澤克的文章中,他發出了一個問題:「陳直這樣對海德格閱讀的投入是一種解放,還是一種虛假的出路?」齊澤克設想了一種(他並不完全同意的)典型馬克思主義式回答:「流水線工人不需要海德格作為解藥,他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悲慘的工作條件」。


  一定程度上,陳直身上發生的事情像是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童話故事,他的書最終在今年出版了,他還被邀請去了幾場新書發表會,和幾名寫推薦序的中國哲學教授並列座談。而他在學校編輯部的工作也比過去好上許多,學校「嚴格地執行了法定工作時間和結假日」陳直向採訪他的記者如此強調。


  面對當代「自由」的問題,齊澤克給出了一個帶有諷刺性與煽動性的答案:「毛澤東在1957年寫到,(讓)百花齊放,(讓)百家爭鳴。今天,我們應該說:讓一百個陳直研究哲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擺脫我們悲慘困境的出路。」


  然而,在其中一篇報導的最後,記者寫到一件陳直回老家時發生的事,家裡的小孩高燒不退,在有醫療保險的情況下,治療仍然花了他將近一千人民幣的醫藥費,這將他重新帶回到他「不感興趣」的日常裡面。編輯部的合約今年就會到期,如果沒有被續聘,他依然不知道未來該怎麼過下去。或許,在我們實際生活的這個當前社會,光是要讓一個陳直研究哲學,就已經非常不容易。




延伸閱讀:

〈「無」與「基本情態性」:海德格的〈形上學是什麼?〉〉

〈(沒有)時間讓我們沒有時間吃飯〉

〈關於日常生活裡的一餐〉

〈Let Free〉

〈在「選擇」之前:鑲嵌於處境之中的主體〉

〈自願的「平庸之惡」:「過剩服從」與「積極的怠惰」〉

avatar-img
84會員
73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了即將到來的日子,你策劃了一場去義大利的度假:你購買了一堆指南書,並規劃去那些義大利的景點--參觀競技場、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去威尼斯成做貢多拉……,甚至還學了一些實用的義大利短語,一邊準備,一邊興奮著期待旅行日的到來。
  即便原作者不在意(或基於其他理由不追究),或許作為閱聽人的我們還是要多少在意一下。如果你是老高的粉絲,繼續喜歡他當然也是你的自由。但至少我們不要去說「抄襲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喜歡聽你講」,如果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原創性的話。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這一從現在的視野來說無疑過時與不恰當的觀點,繞了一圈之後,竟以「科學」、「公平」與「保護」等標語,重新地、堂而皇之地闖入了賽場。這一次,保守主義思想將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毫無疑問已經擁有參賽資格,但曾經在其他比賽中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選手,其中,包含了台灣拳手林郁婷。
  「遊戲是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伯爾納德.舒茲的定義深得我心。這說明了我們在許多遊戲上面堅持不看攻略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能夠透過課金過關」不是一個好的遊戲設計。因為如果我們看了攻略或課金,我們會失去那個「憑自己的力量」克服障礙的機會,相當於自己斷送了自己原來可以獲得的樂趣。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為了即將到來的日子,你策劃了一場去義大利的度假:你購買了一堆指南書,並規劃去那些義大利的景點--參觀競技場、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去威尼斯成做貢多拉……,甚至還學了一些實用的義大利短語,一邊準備,一邊興奮著期待旅行日的到來。
  即便原作者不在意(或基於其他理由不追究),或許作為閱聽人的我們還是要多少在意一下。如果你是老高的粉絲,繼續喜歡他當然也是你的自由。但至少我們不要去說「抄襲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喜歡聽你講」,如果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原創性的話。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這一從現在的視野來說無疑過時與不恰當的觀點,繞了一圈之後,竟以「科學」、「公平」與「保護」等標語,重新地、堂而皇之地闖入了賽場。這一次,保守主義思想將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毫無疑問已經擁有參賽資格,但曾經在其他比賽中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選手,其中,包含了台灣拳手林郁婷。
  「遊戲是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伯爾納德.舒茲的定義深得我心。這說明了我們在許多遊戲上面堅持不看攻略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能夠透過課金過關」不是一個好的遊戲設計。因為如果我們看了攻略或課金,我們會失去那個「憑自己的力量」克服障礙的機會,相當於自己斷送了自己原來可以獲得的樂趣。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年輕一代正在重新思考自由與責任的定義。李惠貞的《成為自由人》探討了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心靈的自主與面對現實的責任。這本書將自由與責任連結,提醒我們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要學習感恩與創造生活的驚奇。本文將深入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並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實現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自由」一直都是我所關心的議題,從《越工作越自由》開始,我便在思考自己在人生中所追求的是什麼,是不是該考慮轉職的可能性。之前曾看過《Shopping Design》關於咖啡館的專題,個人非常喜歡,也同時在1月的時候,在引書店的Podcast上聽到這本書的分享(EP.222),從而認識了本書作者。
Thumbnail
在勞動節這個時刻,一起來探討「自由」這個哲學議題。內容包括自由工作與數位遊牧的定義、自由的自律、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概念、對自由工作者的自由觀點、自由與無知的關係、以及對自由的渴望。通過這次討論,幫助大家確立自己想追求的自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精彩、引人入勝」無法完整形容我看完本書的觀感,他帶給我更多的是對自我探問,以及對移工朋友生活現況的好奇心。這本書是由一位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資深記者簡永達、根據 7 年間對政府、移工團體、仲介採訪的內容所出版的著作《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內容淺顯易懂,並能引領讀者用更開闊的思考方式觀察移工議題。
Thumbnail
以農業為中心的時代,#農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地主持有多少土地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每個人擁有多少財富 資訊革命後興起的是#知識主義,即能夠擁有與處理多少資訊 接著來臨的將是#感性主義,價值判斷標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知識,而是擁有什麼樣的意志,想做什麼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年輕一代正在重新思考自由與責任的定義。李惠貞的《成為自由人》探討了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心靈的自主與面對現實的責任。這本書將自由與責任連結,提醒我們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要學習感恩與創造生活的驚奇。本文將深入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並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實現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下,許多員工感受到與工作之間的疏離感和無力感,引起了異化現象。本文從性討論了馬克思異化理論,以及提出了從異化理論到現代工作的啟示,旨在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員工的滿足感。
Thumbnail
「自由」一直都是我所關心的議題,從《越工作越自由》開始,我便在思考自己在人生中所追求的是什麼,是不是該考慮轉職的可能性。之前曾看過《Shopping Design》關於咖啡館的專題,個人非常喜歡,也同時在1月的時候,在引書店的Podcast上聽到這本書的分享(EP.222),從而認識了本書作者。
Thumbnail
在勞動節這個時刻,一起來探討「自由」這個哲學議題。內容包括自由工作與數位遊牧的定義、自由的自律、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概念、對自由工作者的自由觀點、自由與無知的關係、以及對自由的渴望。通過這次討論,幫助大家確立自己想追求的自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精彩、引人入勝」無法完整形容我看完本書的觀感,他帶給我更多的是對自我探問,以及對移工朋友生活現況的好奇心。這本書是由一位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資深記者簡永達、根據 7 年間對政府、移工團體、仲介採訪的內容所出版的著作《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內容淺顯易懂,並能引領讀者用更開闊的思考方式觀察移工議題。
Thumbnail
以農業為中心的時代,#農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地主持有多少土地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 的價值判斷是每個人擁有多少財富 資訊革命後興起的是#知識主義,即能夠擁有與處理多少資訊 接著來臨的將是#感性主義,價值判斷標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知識,而是擁有什麼樣的意志,想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