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一棒接一棒 人才政策不中斷

    據報載,我國五十歲以上的專任教師逼近六成,顯示師資高齡化嚴重,但由於少子化浪潮緣故,大專院校多採取遇缺不補,或採取專案教師方式,一年一聘,甚至聘請多位兼任教師填補專任教師的不足。
    今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提及人才的問題,當台灣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就必須匯聚各方的人才。問題是,如何才能全力爭取國際上最頂尖的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讓台灣產業的團隊能夠更加國際化,擁有全球競爭的視野和能力?
    直言之,蔡英文政府的第一任期,為了留住年輕學者在國內任教,祭出多項獎勵,例如教育部的「玉山青年學者」,科技部的「愛因斯坦計畫」、「哥倫布計畫」等補助,這些政策的立意良好,卻是杯水車薪,而且面臨斷炊的疑慮。
    例如,為了加強留才攬才,科技部針對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編列4年94億元「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預算,該項建設的「哥倫布計畫」。四年即將到期,這個計畫的預算來源是前瞻基礎建設,所以是專案型預算,但是人才政策不應該是專案,需要的是常態、長期的資源挹注。
    眾所周知,科技部自106年9月推動「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年輕學者養成計畫的宗旨,希冀長期深耕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厚實國內學術人才的研究能量,讓學研機構有優勢可與國外機構競爭人才,以實現「科技立國」的發展願景。展望未來,期許通過審查之年輕學者持續探索未知的科學世界,同時瞭解自身責任與社會期待,進而嘉惠更多國內莘莘學子,此攸關著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學術及科研競爭力。
    然而,這種人才庫必須是一個完整生態脈絡才能永續,人才培育不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哪裡缺人就要趕快生出對應計畫,想辦法找到人填上空缺的位置。想像一下,愛因斯坦若在這麼複雜研究環境下生存,他還有可能成為愛因斯坦嗎?
    平心而論,國內並不缺博士。真正缺的是優秀人才投入教育、學術研究的決心,以及提供高階人才發揮的舞台。因此,研究環境能量的建置是重點,學校一定要有研究同儕,構成一個互相激勵的環境,優秀人員才不會覺得非常孤單,為的就是創造強強聯手的學術環境。
    直言之,打造好的研究環境是理想,但不是做不到。台灣高教、科研環境面臨國際挖角、彈薪不足、少子化危機各種問題。少子化真正開始,很多學校會撐不下去,撐下來的也應該是元氣大傷,哪來的職缺給年輕人?這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才是治本
    台灣面對少子化挑戰,不僅學校接連停招停辦,技職及高教也面臨無法與企業需求契合而有高學歷高失業問題,科技理工領域更有高階人才缺口。與科技部理應有思維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部,教育部長潘文忠在新任期卻指出,未來四年將致力於高階人才的培育。
    直言之,教育部對於「高階人才」的需求在哪邊都沒有先調查,檯面上除了台積之類的高科技產業會請博士外,其他產業根本小廟容不了大和尚,現在用「喊口號」式大躍進的方式說要養「萬名」出來,基本上可以預期四年後一定會是場大災難。
    教育部應該向下紮根優先於高空煙火,應該要全面改善高教工作機會與勞動條件,而科技部則可以扮演領航角色,積極找尋關鍵性領航人才。從政策比較來看,這些計畫會不會隨著主政者的轉換而中斷?政策必須可以隨著產業趨勢與人才需求的演變而對應調整,不同時期,人才的瓶頸都會不同,計畫當然會有停止與新增,都是為了讓台灣在國際徵才上做得更好,國人應該要持續關注政府預算的使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鹽水人,待過他里霧,現居加蚋仔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