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棒接一棒 人才政策不中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據報載,我國五十歲以上的專任教師逼近六成,顯示師資高齡化嚴重,但由於少子化浪潮緣故,大專院校多採取遇缺不補,或採取專案教師方式,一年一聘,甚至聘請多位兼任教師填補專任教師的不足。
今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提及人才的問題,當台灣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就必須匯聚各方的人才。問題是,如何才能全力爭取國際上最頂尖的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讓台灣產業的團隊能夠更加國際化,擁有全球競爭的視野和能力?
直言之,蔡英文政府的第一任期,為了留住年輕學者在國內任教,祭出多項獎勵,例如教育部的「玉山青年學者」,科技部的「愛因斯坦計畫」、「哥倫布計畫」等補助,這些政策的立意良好,卻是杯水車薪,而且面臨斷炊的疑慮。
例如,為了加強留才攬才,科技部針對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編列4年94億元「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預算,該項建設的「哥倫布計畫」。四年即將到期,這個計畫的預算來源是前瞻基礎建設,所以是專案型預算,但是人才政策不應該是專案,需要的是常態、長期的資源挹注。
眾所周知,科技部自106年9月推動「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年輕學者養成計畫的宗旨,希冀長期深耕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厚實國內學術人才的研究能量,讓學研機構有優勢可與國外機構競爭人才,以實現「科技立國」的發展願景。展望未來,期許通過審查之年輕學者持續探索未知的科學世界,同時瞭解自身責任與社會期待,進而嘉惠更多國內莘莘學子,此攸關著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學術及科研競爭力。
然而,這種人才庫必須是一個完整生態脈絡才能永續,人才培育不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哪裡缺人就要趕快生出對應計畫,想辦法找到人填上空缺的位置。想像一下,愛因斯坦若在這麼複雜研究環境下生存,他還有可能成為愛因斯坦嗎?
平心而論,國內並不缺博士。真正缺的是優秀人才投入教育、學術研究的決心,以及提供高階人才發揮的舞台。因此,研究環境能量的建置是重點,學校一定要有研究同儕,構成一個互相激勵的環境,優秀人員才不會覺得非常孤單,為的就是創造強強聯手的學術環境。
直言之,打造好的研究環境是理想,但不是做不到。台灣高教、科研環境面臨國際挖角、彈薪不足、少子化危機各種問題。少子化真正開始,很多學校會撐不下去,撐下來的也應該是元氣大傷,哪來的職缺給年輕人?這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才是治本
台灣面對少子化挑戰,不僅學校接連停招停辦,技職及高教也面臨無法與企業需求契合而有高學歷高失業問題,科技理工領域更有高階人才缺口。與科技部理應有思維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部,教育部長潘文忠在新任期卻指出,未來四年將致力於高階人才的培育。
直言之,教育部對於「高階人才」的需求在哪邊都沒有先調查,檯面上除了台積之類的高科技產業會請博士外,其他產業根本小廟容不了大和尚,現在用「喊口號」式大躍進的方式說要養「萬名」出來,基本上可以預期四年後一定會是場大災難。
教育部應該向下紮根優先於高空煙火,應該要全面改善高教工作機會與勞動條件,而科技部則可以扮演領航角色,積極找尋關鍵性領航人才。從政策比較來看,這些計畫會不會隨著主政者的轉換而中斷?政策必須可以隨著產業趨勢與人才需求的演變而對應調整,不同時期,人才的瓶頸都會不同,計畫當然會有停止與新增,都是為了讓台灣在國際徵才上做得更好,國人應該要持續關注政府預算的使用。
avatar-img
1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建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陳時中的防疫團隊上半年打了一場國際矚目的防疫戰,疫情暫緩後,「阿中經濟學」才剛要展現威力,這股社會能量不會輕易消散,但是否能實質振興台灣經濟,還需要時間觀察。
聽到酒店會想到啥?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宇宙大爆炸,還是一直都很擔心酒店能不能重新開張的柯文哲?韓國瑜要被罷免了,所以很低調,最近沒什麼金句。但柯文哲不一樣,很怕沒聲量、被邊緣化,現在一堆防疫議題,像是紓困可以打,反而柯文哲不打,專挑酒店議題來打。
台灣的社會救助基準裡是有相對嚴格不動產規範的,很多很需要社會救助的人,因為直系親屬目前所持有無法變賣的不動產而喪失資格。
文青體要善用,迷因不是萬靈丹。 危機看見高度,黃偉哲發現APP有明顯問題,舉手把問題提出來,這是極具正當性的正常反應,唐鳳委員也表示會就事論事循序去調整,問題有反應也有得到處理。結果林佳龍PO一張自拍照,寫一篇文青文,回答說,我對台南有鄉愁?....
台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TV今天上午10點多發生大火,台北市長柯文哲被質疑為何人不在台北市,卻出現在屏東,是否為了提前佈局選舉。如此一來,民眾黨是不是變成柯文哲的負擔?
「井水不犯河水」是北京中央治港政策的「指導思想」,中聯辦自我解釋不適用「基本法」,港府「三易其稿」。北京握有最高解釋權,這次的解釋,連港府也中招,新聞稿前後矛盾,沒有跟緊風向,明顯缺乏看齊意識,林鄭月娥政治前途堪慮。
陳時中的防疫團隊上半年打了一場國際矚目的防疫戰,疫情暫緩後,「阿中經濟學」才剛要展現威力,這股社會能量不會輕易消散,但是否能實質振興台灣經濟,還需要時間觀察。
聽到酒店會想到啥?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宇宙大爆炸,還是一直都很擔心酒店能不能重新開張的柯文哲?韓國瑜要被罷免了,所以很低調,最近沒什麼金句。但柯文哲不一樣,很怕沒聲量、被邊緣化,現在一堆防疫議題,像是紓困可以打,反而柯文哲不打,專挑酒店議題來打。
台灣的社會救助基準裡是有相對嚴格不動產規範的,很多很需要社會救助的人,因為直系親屬目前所持有無法變賣的不動產而喪失資格。
文青體要善用,迷因不是萬靈丹。 危機看見高度,黃偉哲發現APP有明顯問題,舉手把問題提出來,這是極具正當性的正常反應,唐鳳委員也表示會就事論事循序去調整,問題有反應也有得到處理。結果林佳龍PO一張自拍照,寫一篇文青文,回答說,我對台南有鄉愁?....
台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TV今天上午10點多發生大火,台北市長柯文哲被質疑為何人不在台北市,卻出現在屏東,是否為了提前佈局選舉。如此一來,民眾黨是不是變成柯文哲的負擔?
「井水不犯河水」是北京中央治港政策的「指導思想」,中聯辦自我解釋不適用「基本法」,港府「三易其稿」。北京握有最高解釋權,這次的解釋,連港府也中招,新聞稿前後矛盾,沒有跟緊風向,明顯缺乏看齊意識,林鄭月娥政治前途堪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最近來台颳起AI炫風,也同步颳起台灣對科技業人才的需求,演講中點名台大、陽明交大等17所大學,以捐助研究計畫、成立創新中心等形式投入產學研合作,同步也可以看出對台灣科技人才的渴望與期待。 在台灣,科技業一直以來被視為多數人的求職選擇,相較於傳產以及其他產業,有相對薪資較優渥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政府此次編列一兆元的前瞻計畫,有綠能建設、水環境建設、大型公共交通建設等。與馬政府的「愛台12建設」相同的是,政府皆將大把的納稅錢投注在基礎建設上,而試圖達到擴大內需的效果。孰不知,依台灣如此規模的經濟體,內需早已飽和,且真正的前瞻並非20、30年的工程,而是能夠持續上百年的前瞻人才培育,但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這陣子常聽到雇主找不到人來工作, 甚至應客戶的請求幫忙找供應商。   目前看到報導是這樣說的: “由於少子化,畢業生越來越少,企業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科技產業,又以半導體需求最大。每年台成清交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全部加起來,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人力需求。許多半導體大老擔憂數理人才不足,而傳統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最近來台颳起AI炫風,也同步颳起台灣對科技業人才的需求,演講中點名台大、陽明交大等17所大學,以捐助研究計畫、成立創新中心等形式投入產學研合作,同步也可以看出對台灣科技人才的渴望與期待。 在台灣,科技業一直以來被視為多數人的求職選擇,相較於傳產以及其他產業,有相對薪資較優渥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政府此次編列一兆元的前瞻計畫,有綠能建設、水環境建設、大型公共交通建設等。與馬政府的「愛台12建設」相同的是,政府皆將大把的納稅錢投注在基礎建設上,而試圖達到擴大內需的效果。孰不知,依台灣如此規模的經濟體,內需早已飽和,且真正的前瞻並非20、30年的工程,而是能夠持續上百年的前瞻人才培育,但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這陣子常聽到雇主找不到人來工作, 甚至應客戶的請求幫忙找供應商。   目前看到報導是這樣說的: “由於少子化,畢業生越來越少,企業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科技產業,又以半導體需求最大。每年台成清交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全部加起來,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人力需求。許多半導體大老擔憂數理人才不足,而傳統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