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從未想過要將柳永與Bukowski聯繫起來,但讀完不知第幾卷的Bukowski詩集,腦中竟屢屢蹦出這句。隔著百年、千山萬水,似乎異曲同工。今天讀完Bukowski的The Last Night of the Earth, 想起一個看似在他詩集中缺失的東西——希望。
Bukowski的詩總飽含著一種對絕望和希望的雙重鄙夷,能讓他從絕望裡絕塵而去,也能讓他將希望滋生出的無意義的幻象泡沫捏破。沒有很多人能看得這樣清楚,活在Fantasy裡有時可以是自然而愉悅的。我們的大腦可以阻止我們看到眼前的事實,把Reality活成Fantasy而依舊被無意識的不自知佔據的人不在少數,我便是其中之一。畢竟,承認了無希望對於鼓起繼續活下去的勇氣而言,可以是致命的打擊;畢竟,大家都這麼講——「只要有希望,就能活下去」。然,Bukowski的詩持續地向我們展示了沒有希望、沒有絕望又如何能繼續下去——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似乎很微小的日常都能被Bukowski捕捉,一如去洗車,在塞車隊伍裡排隊,收到讀者尋求建議的信件等⋯⋯這些一件件小事在他Doppelgänger Henry Chinaski的參與下編織起了一張網,網住了他生活中那些看似並無詩意的種種。而「希望」和「絕望」,似乎從網眼中漏了出去。Chinaski也不去強制抓「希望」回來,只繼續活在酒精和女人中。誰說沒有希望,就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