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菩薩戒指要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這是我學習戒律的動機。
佛教的戒律有兩大類
1. 聲聞律儀。七種律儀。淨化身、口、意三業。佛往世時代親口所制。
2. 菩薩律儀。依據大乘經典所見的菩薩行儀。三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名字或許是後出,涵義確係出於佛說。
  •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 戒的定義,在消極方面是不許做,積極方面是必須做。
  • 佛陀為僧眾制戒,乃是應時應地而做適當的規定。
  • 若求智慧,先除七種心(煩惱心、慳心、破戒心、瞋惱心、懈怠心、散亂心、愚癡心)。
般若經的菩薩戒內容
  • 利益諸眾生。首重發菩提心。
  • 具足無相戒。
  • 修習眾善法。
《法華經》三軌戒
  • 無相的空觀為基礎。
  • 無上菩提的大悲心為原則。
  • 柔忍修善法為根本。
《華嚴》系統的十往經,十善經,為在家菩薩而設
  • 當離一切殺生,常起慈悲心。
  • 離諸竊盜,常自滿足。
  • 離於淫邪,自足妻室。
  • 離於妄語,常真語實語。
  • 離於兩舌,無破壞心。
  • 離於惡口,和柔具足。
  • 離於綺語,常知時語實語。
  • 不貪他物,不作是念我當取之。
  • 離於瞋害心、嫌恨心、迫熱心等,常於眾生求好事心、愛潤心、利益心、慈悲心。
  • 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
十善法乃是世間善法的常軌,是被佛法所肯定的,但卻未必要由佛說,未必出於佛教。對三寶弟子而言,不論在家出家,其目的應當是在家眾最上要得三果阿那含,出家眾最高要得四果阿羅漢。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 目的不在教人根據某一菩薩戒本逐條受持,而是著重鼓勵信眾發起菩薩誓願。那便是我們常念的四弘誓願,以及菩薩戒的總綱「三聚淨戒」。
  • 一受永受,直到成佛時為止。
  • 原則上凡夫菩薩,應以聖人做模範,卻不要將凡夫菩薩當聖人來要求。
書名:菩薩戒指要
作者:聖嚴法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執著,是一種過分地在意、在乎和擔心,讓我們像緊繃的弦不能放鬆;常常自己感到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放下得失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我們學佛,什麼時候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相對,相對的念頭斷掉,縱然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了。
禪修重在體驗: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就是冥想的意思。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執著,是一種過分地在意、在乎和擔心,讓我們像緊繃的弦不能放鬆;常常自己感到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放下得失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我們學佛,什麼時候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相對,相對的念頭斷掉,縱然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了。
禪修重在體驗: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就是冥想的意思。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顯宗、密宗的出家戒及菩薩戒的傳承略有不同,但本質是無二致的。總而言之,大乘菩薩戒是絕不傷害有情眾生,而且要幫助有情眾生。它的核心的價值就在這裡,顯密都如此。領受灌頂或每天修法有念到〈七支懺悔文〉,在念〈七支懺悔〉生起這樣的大乘菩提心,也是在重受菩薩戒、重新領受菩薩戒。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參與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恭誦《妙法蓮華經》,登記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皈依的最終目的,不是只為了能得到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的吉凶禍福;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能解脫輪迴,甚至證悟成佛。   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進入佛門修行最基本的戒律。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只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的心態。 本文摘要 什麼是皈依?皈依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顯宗、密宗的出家戒及菩薩戒的傳承略有不同,但本質是無二致的。總而言之,大乘菩薩戒是絕不傷害有情眾生,而且要幫助有情眾生。它的核心的價值就在這裡,顯密都如此。領受灌頂或每天修法有念到〈七支懺悔文〉,在念〈七支懺悔〉生起這樣的大乘菩提心,也是在重受菩薩戒、重新領受菩薩戒。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6月30日《妙法蓮華經》祈福除障法會,當日同時恭請慈悲 龍德上師傳戒,歡迎十方善信法友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早上8:00一同線上參與受持一日夜八關齋戒。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恭誦《妙法蓮華經》,登記祈福除障祿位、超薦蓮位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皈依的最終目的,不是只為了能得到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的吉凶禍福;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能解脫輪迴,甚至證悟成佛。   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進入佛門修行最基本的戒律。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只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的心態。 本文摘要 什麼是皈依?皈依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