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美國阿拉斯加州決定將真實故事改編電影《阿拉斯加之死》中最具代表性的「142號廢棄巴士」從荒野中撤離,避免未來再有朝聖者或效仿者傳出意外。隨著消息曝光,這部電影一直以來存在的爭議也無可避免地被人們再度攤開檢視。
你呢?你認為主角是一個不自量力的莽夫嗎?身為一個對他的生命經驗一概不了解甚或是無法產生同理的陌生人,在他既複雜又矛盾、勇敢短暫的人生面前,我們究竟有誰說得算?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做討論,其一原因當然是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更自以為地在McCandless身上看到一點自己的投射;其二便是一直以來看了許多正反方想法,心裡也有千百個疑問,希望不是很善辯的我的淺見,能為熱愛的電影帶來額外的價值。
為什麼我不認為McCandless是莽夫 有這麼個看法:「我只看到一個愚蠢魯莽、不經思考、輕看大自然的故事」但或許我們得先緩緩關於「故事」這個字眼,不妨對焦一下在這個問題之前,想討論的是「電影」還是「電影與其背後的真實事件」。
顯然「故事」交代的僅是電影情節,多數的看法也鮮少著墨McCandless這個真實人物,光以故事結局下評論,必然會有不自量力的說法吧。
原先人們以為的「沒有做好足夠功課,誤食有毒的野生馬鈴薯」後來也被研究結果推翻了,McCandless確實依照植物指南吃下了無毒的野生馬鈴薯,但指南內卻沒有詳註的是:這種馬鈴薯本身無毒,籽卻是有毒的。
在McCandless出走、生存的過程中,個人覺得不難看到他是深思熟慮的,若要用更高的標準去挑剔他「裝備不完備、不具備求生技能」,那就永遠針對不完了。而不具備求生技能的人可以隻身在荒野存活將近四個月嗎?好像有點天方夜譚。
拉高到上帝視角來看,在這個壯烈的事件公諸於世之前,我們認為McCandless「必須活得萬無一失」會不會就是一種錯誤的預設?畢竟「荒野本就充斥著危機、大自然最自然的定律即是變化無常」,既然我們在McCrandless身上尚找不到「輕視大自然、不做功課」的證據,他也承擔了自己該有的責任,我覺得,這時的死亡便是偶然與必然。
「輕視大自然」常見於行為上不做功課、不自量力;反之,有時我也會想「崇敬大自然」除了把個人風險降至最低外,應該還具備了其他的意義吧?
“You could win a million bucks in the morning and then get rolled. By a mob of stinkin' hobos.-Just Go On ” 生命無常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為自己負責,承擔那剩下無法預測的風險」不就是崇敬大自然的課題之一嗎?
遠離家庭陰霾、擺脫世俗規則、追尋自己信仰的生命意義 引用歌手Eddie Vedder為電影唱的〈Society〉為起頭,歌詞將McCrandless的心境以向俗世的對話巧妙地呈現,彷彿給人一種哀愁、孤獨和渴望諒解的主觀感受。
Society have mercy on me, I hope you're not angry if I disagree.
大家都知道McCrandless出身富裕家庭,剛從頂尖大學畢業,滿足了所有人對他的期待,可說是外人口中的人生勝利組。但他出走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當時下標「Death of a innocent」寫McCrandless事件報導的記者Galleys在事後得到妹妹Carine的信任後看了她與哥哥間的書信往來,坦言看完「感到非常地難過與佩服兄妹兩人」為了一些現實考量,也答應保密書信內容。
妹妹Carine直到很後期才鼓起勇氣公開與哥哥間的書信,出版《The Wild Truth》將那美好家庭背後的醜惡、暴力,從黑暗中拖了出來。
「McCandless不顧家人,很自私」擅自離開任何一個和你有情感連結的人,恐怕都會牽涉到自私的問題吧?可與其將眼光放在結果上,促使McCrandless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我們同理過嗎?在真相之前,倘若人們斥責McCrandless是自私的,那他的父母又何來不自私呢?
文明社會的虛華、世俗規則的厭倦、家庭造成的傷害,種種因素最終環環相扣,讓McCanless做出了離開的選擇。一個人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勇於去找尋自己相信的價值,選擇以不同於常規的生活方式過活,何錯之有?
此時此刻,人們你一言我一語急於斷定McCanless是否為莽夫,自己的觀點是否為正確解答,我想,踏實、勇敢追尋自我的McCrandless本人恐怕半點也不在乎吧!
我認為他不是莽夫,而且就算他現在活著也不會跟隨輿論起舞。但倘若有個人壓根都沒想清楚為什麼而做,僅是盲目追隨McCanless的腳步,也不確定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什麼程度,恐怕才得想想自己是不是莽夫了。
別忘了,即使絕望,他始終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生命。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Christopher McCand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