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台南關子嶺,山區濕氣很重,所以產香菇(濕氣重,菌菇類就會生長),同時有 “溫泉” 因應而生。住在當地的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就是要多泡溫泉以適應環境的濕氣,好讓風濕/ 心臟病 不會找上門。但是生意頭腦動得快的,就把它變成觀光景點,叫住在平地的人也去泡溫泉。這樣的想法新穎特別(對平地人而言),但卻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體質。只是幸好,台灣因為到處濕氣重,所以我們平地人剛好有時上去泡泡澡也還不錯。但是,如果本身的身體條件就有侷限的,比如因為身體濕氣重,但卻是陰虛體質的人,花了溫泉的費用,不甘願,一次要泡到30分鐘,就不要說「因為泡溫泉導致高血壓或暈眩」。 說回來。
「怎麼吃」在這本書的內容上,應該翻成 ” The way we taste food ” way 意思是 途徑,方式。taste和eat 不同,taste是品嚐,透由味覺去感受。這個字比起eat,有更多「進入身體覺受」的意涵,更趨近於禪宗的「細細品嚐」。 這是一本很溫柔的小書,就像智者的語音,隨著風,呢喃在你耳邊。
其實這樣的文字,給大家看,其實很容易流於既有的意象。但是我喜歡第一句,
「要覺得受到滋補,其實不用吃很多。」
英文的形容應該是
‘ How much is enough, for you ’
( 對你來說,多少才叫做「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