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一位CFP的日常】職場上的「少年得志」,為何容易引發「中年失志」的財務危機?

攝影 : 蔣竣植
攝影 : 蔣竣植
作者 : 蔣竣植 (CFP)
「哇!你家裡的東西好多,看來你很會享受生活喔?」我踏進明浩的家門時問。
「呵!真不好意思,工作壓力大,常會亂買些有的沒的,所以家裡亂了些。」明浩有點不好意思的說。
「咦!印象你的薪資蠻高的,對吧?」財務分析的老毛病又犯了
理財上的「馬太效應」,讓有錢的人更多錢,沒錢的人更窮。而這結果也就是所謂「全球近80%的資產集中在前20%的人身上」。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希望透過投資能賺到1萬元,若本金10萬元,需要找到一個報酬能有10%的工具;而若本金有100萬元,僅需找個報酬1%的工具即可。試問:
1. 1%和10%的投資工具,那個比較好找?
2. 在達成10%的目標之前,任何因價格上的波動所導致的虧損,是否承受得住?是否會因恐懼而認賠?
所以,在資金越多的情況之下,投資獲利會較資金少的容易許多(當然,資金多的也有對獲利更貪心的可能,但那是另一個議題。)貧窮與富有之間的距離也因此而更加遙遠。
或許在短期內無法成為「富人」,但在學校透過努力充實自己、在初入職場學習專業知識等,讓不少年輕人在職場上很早就能「少年得志」,三十歲上下就達成年薪百萬的目標,甚至有更高的薪資福利,相信讓不少年齡相仿的人羨慕才是。然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登上薪資的小高峰,是好還是壞?接下來能有機會持續向上攀登下一座高山(薪資),還是會被迫下山求安穩,這包含著個人能力與大環境的綜合考驗。
「少年得志」是透過高薪給予工作能力上的肯定,這部分相信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真正的問題卻是工作上的成就,卻常伴隨著過於優渥的生活品質。簡單地說,就是其人生的歷練似乎尚無法掌握當下的財務狀況。這造成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努力工作以換取高薪,而伴隨高薪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卻又需透過消費所換取的生活品質以減壓,而這進入一個無止盡的循環當中,讓銀行戶頭可能始終都沒有太多的積蓄。
一旦有了賺錢不難的錯覺,在生活開銷及投資上就開始變得大方許多,吃好穿好對自己好,反正有足夠的錢可以花;投資也默默地大膽了起來,希望藉著「錢滾錢」讓財富加速放大。可能是數年後的某天夜深人靜,才會驚覺銀行戶頭內的錢竟然少的可憐。但,這樣有錯嗎?其實,在「及時行樂」的社會氛圍底下,要做到與大部分人不同的「延遲享樂」,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不過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罷了。
話說回來,「及時行樂」的理財行為,是真的對未來沒有期待?還是僅是逃避面對財務現況的藉口?或對自己未來的薪資收入感到自信又樂觀,所以現階段在財務上的任意揮霍,僅是「小菜一碟」?算了吧!與其爭辯著「及時行樂」與「延遲享樂」誰才是對的,不如透過財務分析同時做好資金的分配,讓現在和未來同時享有相當程度的生活品質。我想,在薪資上有著「少年得志」的讀者們,相信不願變成在財務上「先甘後苦」的「中年失志」,而是希望可以一直「甘」下去吧?
未來遙遠嗎?其實,未來的路會比你想像的還要長很多......
明浩在招呼著我坐的同時,手忙碌地收著在高級按摩椅上的那一堆衣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蔣竣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