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生或不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為人父母有義務負起教養責任!

    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買,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
    「我要這個!」
    「不行!今天沒有要買玩具。」
    這時
    開始大哭大鬧、尖叫、丟東西、摔東西⋯⋯
    這樣的聲響使一旁出現了許多觀望的眼神
    這時怎麼辦才好?
    1. 就買孩子要的玩具吧
    2. 不管孩子的哭鬧,直接回家
    3. 先帶孩子到人潮較少的地方,處理孩子的情緒,溫和而堅定的告知今天沒有要買玩具
    答案是?選最長的那句吧!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快滿4歲的小朋友來找我上課
    但最近進教室都要讓爸爸抱進來
    早已不是分離焦慮的年紀,也非第一次來上課
    卻不能自己主動走進教室並坐下,而用強烈的情緒反應,要求要爸爸陪同
    這時怎麼辦才好?
    以上皆非,為什麼這四個方法都無法成功讓孩子自己進教室坐好?
    這時可以思考上面的例子:「爸爸做的這些事,看起來目的是什麼?」
    1. 先上課,再去買車車玩具:和孩子談條件交換(孩子在情緒中,不可能用這樣理性思考的方式)
    2. 你要玩哪個玩具,自己選:討好孩子,引誘他乖乖入坐(孩子不是想要玩玩具,只是想要以依賴爸爸的方式,逃避要面對獨立丶自己上課這件事)
    3. 飛機降落遊戲:安撫孩子不安的情緒(這其實是不錯的,但需配合口頭告知要上課了,而不只是玩)
    那到底現在真正的目的為何?
    上課!
    上課時間到了,孩子需要自己進教室坐下

    「我們要上課了!上課了要坐椅子,跟爸爸掰掰!」
    (使出堅定而溫和的口氣,告知當下該做的事)
    小孩開始大聲的哭鬧、反抗⋯⋯「不要!我要爸爸!」

    「跟爸爸掰掰!等等下課見囉!」
    小孩開始更大聲的哭鬧、反抗⋯⋯「不要!我要爸爸!(做勢要跑出教室)」

    還是讓孩子在你的協助下回到座位,即使會哭鬧反抗一下
    但過了三分鐘後,就成功進入上課狀態了
    那為什麼很多家長會走到讓步丶「討好」小孩這一步
    擔心旁人的眼光,怕被以為是虐童,所以要用愛與正向的教養?
    因為害怕孩子出現負面情緒,這樣會對人格的健全帶來不好影響?
    因為要小心呵護,使孩子永遠保持快樂?
    如果孩子很快樂就代表爸爸媽媽很愛他?
    所以教養,強調正向、快樂、自主、尊重……就好了嗎?
    只是用取悅的方式,獲得孩子的認同,獲得一時的快樂
    抑或所謂尊重孩子自主意識
    可能都只是種迷思,是種自我安慰、自我催眠
    (外人看起來,會像是優質的父母,快樂、正向、自由……)
    說穿了,那只是不能勇於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
    (不好意思,還是要很嚴肅地說:作為父母,不簡單,也很辛苦!)
    我時常被突破教養困境的父母們所感動,他們的堅持雖偶爾造成親子間的不愉悅
    但卻是負起了沉重的教養責任,所考量的是孩子長遠的未來
    (關於當下的不愉快,雖然關係稍微破壞了,他們會試著再去修補)
    回頭反思自身,也真的要很感謝教養我們的父母們!
    教養,不只有建立在和孩子的愛與情感上
    父母更有義務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
    因此,所有考慮為人父母的未來準爸媽們,以及爸媽們
    可以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養,是否有強烈決心,會負起責任?

    真的有,再孕育生命吧!
    教孩子成人世界的規則,這其中蘊含了一整個社會的文化
    教孩子學會尊重年長者的文化,而不只有年輕人的文化
    教孩子自制,馴化孩子的欲望,超越「隨心所欲愛做什麼就什麼」的態度,懂得比立即獲得需求(玩遊戲,玩3C產品,投入社交媒體……等),更高更深的愉悅
    用Leonard Sax這本書的書名作為結語
    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
    《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Leonard Sax
    對這本書有好奇也可以參考我的這篇:孩子快快樂樂長大就好,一切自己做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