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兩難」01孩子哭了該不該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由Midjourney製作

🍎情境

孩子哭得好慘,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想要他馬上停止哭泣,但是教養專家又說不能隨便讓孩子討抱。
當事情被簡單二分,狀況就變得不可理喻,這個單元將討論一些教養困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這些教養原則

🍎怎麼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抱與不抱,而是思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孩子的狀況如何。

1.有錯/沒錯

首先,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這件事情是誰的錯才讓孩子有挫折感受?
是孩子自己嗎?還是外力所造成的?

2. 孩子能不能靠自己

孩子今天的狀況好嗎?目前的狀況好嗎?讓他哭泣的挑戰是他能夠負荷的嗎?
當你大致上理解情況了之後,再來進行以下的處理。
第一象限:等待
由於問題是孩子所造成,所以責任在於孩子自身,並且如果我們判斷孩子的情緒並未高漲到5分鐘以上都無法平靜的程度,就讓孩子先冷靜而不做多餘動作。
第二象限:陪伴
當孩子沒錯,又能夠靠自己冷靜的時候,我們陪伴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那可能是委屈、可能是不甘心、可能是失落。陪伴孩子好好認識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經驗,光是陪伴就足以讓孩子成長。
第三象限:安撫
如果孩子沒錯,但是當下的情緒控管能力,或者挫折感太大、太意外,這時候就需要大人的輔助來協助他度過難關。「這超出你能力了,所以我在這裡給你一些力量」
第四象限:維護安全
當孩子有錯,但是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面對時,我們要先做的是保護孩子的安全。攻擊別人、攻擊自己都有可能產生,重點不在降低情緒,而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面對這一切。
總之不能用二分法來處理事情
或者很多人會簡化成這樣
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趕快抱
不管誰錯都先說不准哭
這是傳統的方式,想要用一招來處理所有的問題
只有不准哭,會讓人失去接觸情緒的機會,認為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
只有安撫,會讓人失去面對情緒的能力,有挫折就需要外在的協助才能面對

🍎複習一次

  1. 先根據現有的訊息來判斷起因是什麼,誰的責任
  2. 同時判斷孩子當下是否有可能靠自己調節情緒
選擇適當的方式(或者合併幾種)來處理,最後梳理整個事件,包括事情的起因以及你為什麼用這種方式。
「我相信你可以,所以我等你情緒平復」「這件事情是你的責任,所以沒有抱抱」
過度的安撫會讓孩子誤以為有事情就需要找父母哭訴,後來所有事情都無法靠自己處理
過度的壓抑情緒會讓孩子累積壓力,長成不懂情緒的大人,總是不懂自己在氣什麼,以及否認生氣。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延續 夠好的媽媽 的話題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教養有點「擔心」甚至是「恐懼」 很怕自己沒有「管教」好小孩,其實這就點出一個背後的問題就是——大家不知道「怎樣才算教好?」 . 假設現在是孩子做錯事的情景,孩子需要以下幾種能力: 1.發現爸爸媽媽(對方)生氣 2.知道生氣的理由 能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 .
三明治法是一個簡單的溝通法則 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先同理對方(柔軟的麵包) 2.然後再把不容易接受的教育和規勸(料)包在中間 3.最後再給予肯定與信心(另一片麵包)。 . 以這種原則與人溝通,能夠降低溝通上的障礙。 . 我用以下實際的例子比較好說明 #情境1: #情境2:
時代在變,大家某種程度上手頭上都比較寬裕,有了一些經費可以培養孩子。除了各種課程之外,書籍、教具,看起來每個都很好用,有了好像就可以幫孩子加分,手中的小卡就不小心掏了出來。 . ▉或許是因為這樣 不過,近期有些孩子,說話很特別,有些大陸腔,但是父母卻沒有這樣的腔調。回頭看看孩子掛在嘴邊的卡通,或者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延續 夠好的媽媽 的話題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教養有點「擔心」甚至是「恐懼」 很怕自己沒有「管教」好小孩,其實這就點出一個背後的問題就是——大家不知道「怎樣才算教好?」 . 假設現在是孩子做錯事的情景,孩子需要以下幾種能力: 1.發現爸爸媽媽(對方)生氣 2.知道生氣的理由 能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 .
三明治法是一個簡單的溝通法則 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先同理對方(柔軟的麵包) 2.然後再把不容易接受的教育和規勸(料)包在中間 3.最後再給予肯定與信心(另一片麵包)。 . 以這種原則與人溝通,能夠降低溝通上的障礙。 . 我用以下實際的例子比較好說明 #情境1: #情境2:
時代在變,大家某種程度上手頭上都比較寬裕,有了一些經費可以培養孩子。除了各種課程之外,書籍、教具,看起來每個都很好用,有了好像就可以幫孩子加分,手中的小卡就不小心掏了出來。 . ▉或許是因為這樣 不過,近期有些孩子,說話很特別,有些大陸腔,但是父母卻沒有這樣的腔調。回頭看看孩子掛在嘴邊的卡通,或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晚餐時刻,2歲孩子坐在餐桌,湯匙突然掉到地上,大聲爆哭, 身為家長,你的反應是... (1) 大聲斥責,湯匙掉地上而已,哭什麼哭 (2) 一臉厭惡、什麼話都不說,把湯匙撿起來 (3) 循循勸導,不可以這樣喔,這樣是不對的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Thumbnail
一同陪伴小赫的雅英(右)與英彩(左) 不論未婚或已婚,家庭因經濟壓力無法照顧嬰兒長大成人,而選擇將孩子以合法或非法途徑送走的例子,就算在先進國家還是大有人在,然而孩子即使有機會好好長大成人,卻仍可能在社會過程中持續面對異樣的眼光,也難以生存。《孩子不哭》以在育幼院長大的李雅英,因未申報所得稅被剝奪補
Thumbnail
1.觀察:先「觀察」各種可能,找到孩子生氣的原因 2.承諾:「我一定幫你,但你先哭完,我陪你哭完,我們再討論」 3.感謝:「我對你那麼兇、發脾氣,可是你還是這麼愛我~孩子,謝謝!」
Thumbnail
妳只是媽媽 vs. 妳自己在哪 法國人真心相信成年人自己是需要空間的,即使是成為父母之後,就算是沒有工作的媽媽,也認為讓孩子去上半天的托嬰中心很正常,然而在美國,全職媽媽說他們不請保姆,因為照顧孩子是他們應盡的天職。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這本書,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從這本書裡,我發現台灣有很多教養的想法、和卡關的點,或許來自於太受美國的影響。 或許或許,如果我們法國一點,會不會在這條媽媽之路,走得比較自在一點?!
Thumbnail
  一歲半至三歲之間,孩子將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哭鬧或生氣在所難免,身為父母的我們當然不應當無止盡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但當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衝突時,我們可以學著陪孩子面對這樣的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晚餐時刻,2歲孩子坐在餐桌,湯匙突然掉到地上,大聲爆哭, 身為家長,你的反應是... (1) 大聲斥責,湯匙掉地上而已,哭什麼哭 (2) 一臉厭惡、什麼話都不說,把湯匙撿起來 (3) 循循勸導,不可以這樣喔,這樣是不對的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Thumbnail
一同陪伴小赫的雅英(右)與英彩(左) 不論未婚或已婚,家庭因經濟壓力無法照顧嬰兒長大成人,而選擇將孩子以合法或非法途徑送走的例子,就算在先進國家還是大有人在,然而孩子即使有機會好好長大成人,卻仍可能在社會過程中持續面對異樣的眼光,也難以生存。《孩子不哭》以在育幼院長大的李雅英,因未申報所得稅被剝奪補
Thumbnail
1.觀察:先「觀察」各種可能,找到孩子生氣的原因 2.承諾:「我一定幫你,但你先哭完,我陪你哭完,我們再討論」 3.感謝:「我對你那麼兇、發脾氣,可是你還是這麼愛我~孩子,謝謝!」
Thumbnail
妳只是媽媽 vs. 妳自己在哪 法國人真心相信成年人自己是需要空間的,即使是成為父母之後,就算是沒有工作的媽媽,也認為讓孩子去上半天的托嬰中心很正常,然而在美國,全職媽媽說他們不請保姆,因為照顧孩子是他們應盡的天職。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太喜歡這本書,覺得每章節的重點都好多,決定開一個系列分享。這是第二篇讀書心得,討論:虧欠感、母奶與玩具,三個主題。
Thumbnail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這本書,以一個美國媽媽的角度,探討美國和法國面對孩子的教養,從嬰兒時期開始,到底有什麼不同。 從這本書裡,我發現台灣有很多教養的想法、和卡關的點,或許來自於太受美國的影響。 或許或許,如果我們法國一點,會不會在這條媽媽之路,走得比較自在一點?!
Thumbnail
  一歲半至三歲之間,孩子將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哭鬧或生氣在所難免,身為父母的我們當然不應當無止盡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但當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衝突時,我們可以學著陪孩子面對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