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兩難」01孩子哭了該不該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由Midjourney製作

🍎情境

孩子哭得好慘,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想要他馬上停止哭泣,但是教養專家又說不能隨便讓孩子討抱。
當事情被簡單二分,狀況就變得不可理喻,這個單元將討論一些教養困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這些教養原則

🍎怎麼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抱與不抱,而是思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孩子的狀況如何。

1.有錯/沒錯

首先,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這件事情是誰的錯才讓孩子有挫折感受?
是孩子自己嗎?還是外力所造成的?

2. 孩子能不能靠自己

孩子今天的狀況好嗎?目前的狀況好嗎?讓他哭泣的挑戰是他能夠負荷的嗎?
當你大致上理解情況了之後,再來進行以下的處理。
第一象限:等待
由於問題是孩子所造成,所以責任在於孩子自身,並且如果我們判斷孩子的情緒並未高漲到5分鐘以上都無法平靜的程度,就讓孩子先冷靜而不做多餘動作。
第二象限:陪伴
當孩子沒錯,又能夠靠自己冷靜的時候,我們陪伴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那可能是委屈、可能是不甘心、可能是失落。陪伴孩子好好認識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經驗,光是陪伴就足以讓孩子成長。
第三象限:安撫
如果孩子沒錯,但是當下的情緒控管能力,或者挫折感太大、太意外,這時候就需要大人的輔助來協助他度過難關。「這超出你能力了,所以我在這裡給你一些力量」
第四象限:維護安全
當孩子有錯,但是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面對時,我們要先做的是保護孩子的安全。攻擊別人、攻擊自己都有可能產生,重點不在降低情緒,而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面對這一切。
總之不能用二分法來處理事情
或者很多人會簡化成這樣
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趕快抱
不管誰錯都先說不准哭
這是傳統的方式,想要用一招來處理所有的問題
只有不准哭,會讓人失去接觸情緒的機會,認為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
只有安撫,會讓人失去面對情緒的能力,有挫折就需要外在的協助才能面對

🍎複習一次

  1. 先根據現有的訊息來判斷起因是什麼,誰的責任
  2. 同時判斷孩子當下是否有可能靠自己調節情緒
選擇適當的方式(或者合併幾種)來處理,最後梳理整個事件,包括事情的起因以及你為什麼用這種方式。
「我相信你可以,所以我等你情緒平復」「這件事情是你的責任,所以沒有抱抱」
過度的安撫會讓孩子誤以為有事情就需要找父母哭訴,後來所有事情都無法靠自己處理
過度的壓抑情緒會讓孩子累積壓力,長成不懂情緒的大人,總是不懂自己在氣什麼,以及否認生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延續 夠好的媽媽 的話題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教養有點「擔心」甚至是「恐懼」 很怕自己沒有「管教」好小孩,其實這就點出一個背後的問題就是——大家不知道「怎樣才算教好?」 . 假設現在是孩子做錯事的情景,孩子需要以下幾種能力: 1.發現爸爸媽媽(對方)生氣 2.知道生氣的理由 能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 .
三明治法是一個簡單的溝通法則 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先同理對方(柔軟的麵包) 2.然後再把不容易接受的教育和規勸(料)包在中間 3.最後再給予肯定與信心(另一片麵包)。 . 以這種原則與人溝通,能夠降低溝通上的障礙。 . 我用以下實際的例子比較好說明 #情境1: #情境2:
時代在變,大家某種程度上手頭上都比較寬裕,有了一些經費可以培養孩子。除了各種課程之外,書籍、教具,看起來每個都很好用,有了好像就可以幫孩子加分,手中的小卡就不小心掏了出來。 . ▉或許是因為這樣 不過,近期有些孩子,說話很特別,有些大陸腔,但是父母卻沒有這樣的腔調。回頭看看孩子掛在嘴邊的卡通,或者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延續 夠好的媽媽 的話題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教養有點「擔心」甚至是「恐懼」 很怕自己沒有「管教」好小孩,其實這就點出一個背後的問題就是——大家不知道「怎樣才算教好?」 . 假設現在是孩子做錯事的情景,孩子需要以下幾種能力: 1.發現爸爸媽媽(對方)生氣 2.知道生氣的理由 能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 .
三明治法是一個簡單的溝通法則 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先同理對方(柔軟的麵包) 2.然後再把不容易接受的教育和規勸(料)包在中間 3.最後再給予肯定與信心(另一片麵包)。 . 以這種原則與人溝通,能夠降低溝通上的障礙。 . 我用以下實際的例子比較好說明 #情境1: #情境2:
時代在變,大家某種程度上手頭上都比較寬裕,有了一些經費可以培養孩子。除了各種課程之外,書籍、教具,看起來每個都很好用,有了好像就可以幫孩子加分,手中的小卡就不小心掏了出來。 . ▉或許是因為這樣 不過,近期有些孩子,說話很特別,有些大陸腔,但是父母卻沒有這樣的腔調。回頭看看孩子掛在嘴邊的卡通,或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面對哭泣的友伴、或是突發的狀況,孩子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能力,可以馬上判斷事情的經過、或是立即反應下一步,因此站在一旁什麼都不說,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