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自由的誘惑|從「魂斷威尼斯」談近代國家主義的內外矛盾

西元1912年出版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甫一出版就獲得廣大迴響,不過,作者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 --1955)在一封寫給朋友的情書中認為:「⋯⋯看來我在這篇小說裡圓滿地完成了一點東西——這自然是個幸運的巧合。這次,一切都恰到好處,凝結成純淨的水晶。」
「魂斷威尼斯」確實是浪漫唯美的作品,充分展現托馬斯曼描摹「美」的功力。讀者很容易就隨著主人翁阿森巴赫陷入對美少年達秋的深深迷戀:
阿森巴赫初見達秋時,就為其外貌驚為天人:「(達秋)長著一頭蜂蜜色的柔髮、面容蒼白而優雅、挺直的鼻子、端正的嘴、襯托出神聖優美嚴肅的表情、使人想到高貴時代的希臘雕像,其形式臻於高度的進化,代表著無比個性的魔力成果。」
( 下面這段影片介紹 1971 年的電影中美少年達秋的形象。)
也許是因為1971年這部電影的影響,讓原著成為二十世紀全球百大同志小說評選榜首,成了「同志小說」的代表作。
但是,「魂斷威尼斯」這本小書的作者托馬斯曼(1875 -1955)在德國文學的聲望其實不輸歌德,只是歌德(1749--1832)被視為承接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經典主義」(或稱「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重要作家,而晚了歌德100多年的托馬斯曼則是堅守日耳曼精神之餘,持續開創自我之藝術性的代表人物。比起歌德,托馬斯曼因為德國浪漫文學運動與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作品中多了更多諷喻,更多自戀,更多愛與慾的掙扎。除此之外,托馬斯曼也擅長將歷史事件巧妙地引進小說當中,既顯示了作者對現實的關懷,也為時代留下生動的見證。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