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下午,有很多讀者陸續帶著興奮的心情前來,有的是想一睹三位帥哥作者的真面目,有的則是想學習如何才能有效休息,生活中才不會總是覺得累。
作者之一,黃天豪心理師在介紹本書內容前,提到在博客來評論中,有讀者因為不認識作者,特別在評論區中提問:「三位作者是『阿宅』嗎?」這讓他想到,為了方便回答讀者提問,特別在這次新書分享會中運用先進的線上問答軟體slido,讓讀者和作者進行互動,並運用書中的檢核表,讓讀者能經由當中的提問,審查自己的「三力」是否平衡。
「三力」其實是台大心理系教授吳英璋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人的活力分為腦力、心力與體力三種力量,彼此交互影響。體力,可以讓我們保持警覺,並且在空間中移動,想恢復體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動」,用睡眠徹底休息。黃天豪也提醒讀者,去暸解生活中做什麼事才不會無謂地消耗體力,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生活中當兩個人互動時,感覺頻率對了,心力會感到很舒服;反過來說,如果和某個人磁場不對,需要常常思考如何與對方相處,就會耗費很多心力。
他接著介紹:
腦力,是將回憶的訊息依照一定的時間處理,並在時間中串流。比如在工作中常常被電話打斷,就會打斷工作的串流,進而影響了腦力。恢復腦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腦全然處在當下,用「正念」專注在此時此刻,待在當下。
心力,談的則是情緒與狀態,在關係中調頻。黃天豪心理師請讀者感受和現場鄰近讀者間的狀態──譬如今天大家處在狹窄的空間,心理狀態就會受此影響。
現場讀者眾多,或坐或站,就是想聽三位作者的精采分享
他並進一步提出,生活中當兩個人互動時,感覺頻率對了,心力會感到很舒服;反過來說,如果和某個人磁場不對,需要常常思考如何與對方相處,就會耗費很多心力。
三力會互相影響並互相競爭,有時會用錯方式,所以要用三力休息法,讓三力好好恢復,正確的休息方式是:體力靠睡眠、心力靠人際、腦力靠轉換。
書中「因重訓一直受傷的男子」篇章中,故事中的小偉,小時候因為一直被霸凌,因此不斷做重訓想讓自己變強大,卻不斷受傷。經由心理諮商過程,才發現他的「真正我」和「理想我」差距並不大 ,就不會覺得自己過度弱小,經過自我的探索後,不斷想讓自己變壯的狀況就得到了緩解。
吳家碩心理師與大家分享關於睡眠的議題。他先問現場的讀者:「有沒有總是在該睡的時侯卻捨不得睡、主動失眠的狀態?」大部份的人都回答:「有!」
吳家碩說,農耕時代的人,白天總是在外勞動,會以體力修復為主。相反的,現代人腦力與心力消耗較大,會選擇以腦力與心力的修復為主,在睡前滑手機進行修復,而發生了主動失眠。
三小休息法:中午休息三十分鐘、每星期用三個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每季有大於一天的時間做個小旅行
吳心理師並提出「三小休息法」的改善方法,比如每天,中午休息三十分鐘;每星期,用三個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每季,有大於一天的時間做個小旅行。
睡覺時,約半小時之後會進入深睡期,深睡過程中會讓身體減少移動,這個減少移動的過程會讓身體修復,跟體力修復有很大的關聯。
有的人覺得睡4-5小時好像就夠了,是真的嗎?
吳心理師表示,深睡時會讓大腦的廢物排除,後半夜的作夢,會修復心力與腦力。做夢會讓情緒獲得調整,比如:前一晚跟伴侶吵架之後,經過休息,情緒就會變得比較平穩。
很多人醒來後,會覺得睡了好多但是都沒有作夢,這是不合理的想法,我們都是會做夢的,差別在於做夢的時候有沒有被吵醒,讓你感覺自己有在作夢。
因此,不是夢讓你累,而是你一直醒來,一直發現自己在做夢因而覺得累。這本書有八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幾乎都有遇到睡眠的主題。
如要管理壓力,可充分運用書中的三力觀點,幾乎可以應用在任何人身上
蘇益賢心理師,以近期台大三位學生輕生的案件為例,說明校園是人面對壓力的第一個環境,以書中第二個故事為例,故事中的小綠因為功課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小綠選擇的方法就是——更認真讀書。
回到現實生活,教育課程中,很少會顧到孩子應該要「follow your heart」!
蘇益賢問,假設有個孩子告訴你:「我想當個youtuber,」或「我想當個跆拳道選手」爸媽是不是幾乎會有「這工作活得了嗎?」的疑慮。
爸媽想作個100分父母,小孩也都會想作個100分的小孩,這是壓力所在這本書的其中一個主軸便是「壓力」,適度的壓力會讓我們變得更好,但每個人都有抗壓的一條線,太多的壓力反而會讓人產生負面情緒,如:健忘、情緒不穩定、睡不好……
如要管理壓力,可充分運用書中的三力觀點,這是幾乎可以應用在任何人身上的。
攝/趙士尊
《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攝/Jeff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