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土地教育,先成為學校和社區的「媒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今年,我從過去三年代理教師的身分,轉換成為一週只有九節課的代課教師,「你怎麼會想要放棄一個如此穩定收入的工作?」聽到我的決定,家長這麼問道。

我笑著說:「可能因為我現在還年輕,有本錢可以去闖一闖吧!」轉換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促使我有這樣想法的契機點是我與夥伴關注的「土地教育」。

「土地教育」的起點

在雲林擔任現場教師的這三年,遇到許多家庭,其中有不少務農或從事第一、二級產業為主的家長,普遍認為自己的知識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因此將孩子的學習交託給學校老師、補習班。

然而當我們與這群家長有更深的認識後發現:

他們身上其實擁有許多與土地相處的智慧和寶藏,只是這些「知識」學校沒有教;家長們身上有許多的亮點,只是和目前的教育方向不太一樣。而孩子們總是在學校待了將近九個小時,結束後可能還要前往安親班等,與腳下這片土地的互動卻是越來越少。

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將在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發生的人、事、物等生命故事,轉換成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帶入學校中?有沒有可能透過這樣的連結,翻轉人們對一、二級產業的刻板印象?於是,我們與孩子的土地探索之旅,就這樣展開了。

我們的土地,從這出發!

聊聊我現在服務的地方好了,這是一間雲林縣的公辦民營實驗小學,每班約15~20人。如果有機會跟著孩子在校相處一整天,你會感受到孩子們在校學習的「精實感」—無時無刻都在認真學習,既忙碌又充實。

放學後,有些孩子忙著趕場到下一個學習場域(例如補習班或才藝班)繼續學習;有些孩子趕往球場準備排球校隊的練習;有些孩子回到教室,留在學校和同儕一起完成回家作業。孩子每天好用力的在這片土地上學習、成長,但是孩子們真的認識、熟悉、親近這片朝夕相處的土地嗎?

帶著這樣的好奇,我開始在每週一次的低年級選修課中嘗試「土地教育」的可行性。

這一堂低年級選修課的目標是希望可以讓孩子們更認識社區、更貼近土地。每堂課,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的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去社區?」然而,不停在我心中盤旋的問題是:我們的社區在哪裡?許多孩子並非來自學校附近的社區,他們又為什麼要認識這個社區呢?

找到問題的答案:通常是跟這個問題相處最久的人

為了找出這些答案,我決定自己先前往社區探勘。我們學校附近有兩個社區,一個是「建國眷村」,另一個是「北溪里」。

「建國眷村」曾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眷村,許多空軍軍官與眷屬都安置在這個區域,筆者所服務的學校,也是過去的空軍子弟學校,校內有許多的龜式防空洞,校名更是以當年殉職的空軍將領來命名。這麼看來,學校的確跟建國眷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也煩惱著該如何帶著一群低年級孩子去到兩公里外的建國一村?

對比之下,與學校距離一公里不到的「北溪里」或許是另一個選擇。

開學前一週,透過當地的特色活動:北溪番麥文化節,認識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辛哥」,當我告訴他希望有機會透過新學期的課程帶孩子們更深入認識社區,他非常熱情的表示歡迎,也約了下一次的會議。

那次的會議,了解到北溪社區之所以會以「玉米」為特色,是因為玉米擁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比起花生、稻米一年兩收,玉米可以一年三收且無須休耕,也因此附近有越來越多居民選擇種植玉米。辛哥也分享著近期的食農教育相關活動,並邀請學校老師和學生一同參與,我將訊息帶回學校,也搭起了這樣的橋樑,讓自然老師有機會帶孩子到社區認識農作物,體驗種菜的樂趣。

校長:妳好像學校和社區的媒人

這堂「土地教育」隨著八月中開學便展開,我每週仍會撥出半天,一個人去走踏社區,除了藉此認識更多當地居民,跟他們聊聊天,也探詢著土地教育課程的不同可能,蒐集相關的素材。

課程進行約莫一個月左右,上完課的午後,突然接到辛哥的電話:「老師,我們有個食農教育的計畫想去學校帶孩子們體驗⋯⋯」,一方面感到很興奮,期待我們能與社區有更多的連結和合作,一方面也感到擔憂,社區所期待的目標和我們的課程目標相同嗎?

在與辛哥討論的過程中,了解到社區因為有申請相關計畫而擁有部分經費,可以到校推動「食農教育」,帶孩子體驗種植農作物。雖然雙方的起心動念不同,但這確實是個讓孩子能更親近土地的機會,也許能在最後共同邁向我們都想去的那個地方。於是,就這樣,我就像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媒人婆」般,用玉米課程,牽起學校與社區的手。

從「單點式的活動」到「連貫性的課程」

但為了讓活動不是只有「煙火式」的效果,我開始規劃當天的課程內容,卻發現自己沒有「種植玉米」的專業知識,也不確定當天的流程,因此期待能和辛哥或農民約時間共同備課,沒想到正好遇到社區的大忙季,只能以20分鐘的簡短通話來溝通課程內容。

「辛哥,請問我方便找個時間去拜訪週六要來教孩子的農夫,跟他請教當天的內容嗎?」
「老師,妳這樣他們反而會很緊張,到時候就不敢去學校了。我跟妳說,我們那天大概兩點會到,現場有問題都可以問,不用特別約時間啦!」

結束那通電話後,深刻感受到社區與學校有著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身為學校教師,期待規劃詳盡的課堂流程。而社區工作者則習慣訂定大方向後,依照現場情況彈性應變。

這樣的發現,也更加明白自己從開學以來的焦慮感從何而來?越貼近土地,會發現它除了充滿生命力外,更多時候需要接受它的不可預測性,就像農民總得「看天吃飯」般,心中難免有股擔憂。我試著在課堂中加入一點與土地互動的彈性,用全新的方式回應心中的擔憂,從原本密密麻麻的課程計畫,轉變為三行簡潔有力的課程方向。

raw-image

種玉米的當天,孩子們水汪汪的大眼,似懂非懂的聽著農民夾雜國語和臺語的說明,舉起可愛的小手尋求心中好奇的解答。一個接著一個從農民手上接過鋤頭,使勁的扛起,替玉米鬆土;再小心翼翼的將玉米苗從盒子中取出,種到土裡;學會怎麼將玉米種子培育成玉米苗。每個體驗對孩子來說都十分新奇,因為孩子的勇於嘗試與熱情提問,讓原訂四十分鐘的課程,硬是增加了兩倍。學習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在孩子與農民的互動中展開,看來我之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教育即生活」,校訂課程的無「限」可能

回顧第一學期約十週的土地教育課程,我發現「保有彈性」是土地教育課帶給我最大的收穫。那些不起眼的「點」,最後都逐漸連成了「線」。

例如某天從學校離開時,正巧遇見種玉米苗的奶奶,決定停下機車,走進田裡和奶奶聊天,最後,她的玉米田成為我與孩子們每日觀察的田野;又如每週一次社區踏查所蒐集到的故事,也都成為我其中一次的課程內容,孩子透過聆聽故事,更加認識社區與農民。

美國哲學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

那麼,學校周遭的社區,將會是學生的最佳學習實踐場域,也是各校在訂定「校訂課程」(由各校以發展校本位特色課程、議題探究、跨領域學習專案或是安排其他強化學生的適性課程為主)可以嘗試的方向。

不過,依照我個人的經驗,平均每週需要1~2小時走入社區、與社區居民培養感情,才有機會找到「對的人」,更要保有時間的彈性去和專家請益、學習新事物、與社區溝通以發展和設計課程。

而目前的校訂課程大多交由各班「導師」負責,導師除了授課外,整天都需要關照班上的孩子們,還要批改作業和聯絡本、與家長或孩子溝通等事務,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校訂課程的準備呢?

再者,許多現場老師並非「當地人」,又或者沒有辦法「長期」待在當前所服務的學校,又該如何更深入認識周遭的社區,進而發展校訂課程呢?若期待校訂課程能因地制宜的發展校本位特色課程,必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制度與時間下,找到與彈性的平衡點,這將會是教育能否與地方產生連結的關鍵。


楊心慧
土生土長的雲林人,北漂五年後,回到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生活,陪伴一群小大人成長,用他們的視角,重新認識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目前擔任國小鐘點教師,在沒課的日子裡,與夥伴一起在「所在教育工作室」發展土地教育課程。

責任編輯:羊正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老師,這裡好無聊喔!」一句話觸動讓一個人決定投入偏鄉教育!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陳子倢,在地處偏鄉的南澳推動課後照顧、入校陪伴與青年培力計畫,因她堅信,每一段學習都有意義,不只是在都市的孩子,鄉鎮的孩子也要有。而長年專注投入偏鄉教育領域的觀光教父嚴長壽,將在今年底遠見‧
Thumbnail
「老師,這裡好無聊喔!」一句話觸動讓一個人決定投入偏鄉教育!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陳子倢,在地處偏鄉的南澳推動課後照顧、入校陪伴與青年培力計畫,因她堅信,每一段學習都有意義,不只是在都市的孩子,鄉鎮的孩子也要有。而長年專注投入偏鄉教育領域的觀光教父嚴長壽,將在今年底遠見‧
Thumbnail
每當跟身邊的人分享自己帶著一、二年級的孩子一起走進田野上土地課時,許多朋友的回應都是:「他們年紀這麼小,真的學得到東西嗎?」 一開始,這樣的擔心,也曾存在在自己的心裡。直到後來,孩子們用行動展現了學習的主動性。
Thumbnail
每當跟身邊的人分享自己帶著一、二年級的孩子一起走進田野上土地課時,許多朋友的回應都是:「他們年紀這麼小,真的學得到東西嗎?」 一開始,這樣的擔心,也曾存在在自己的心裡。直到後來,孩子們用行動展現了學習的主動性。
Thumbnail
看見許多孩子在回學校後的日記裡,把踩進泥土中的心情仔細的描摹出來,我相信這個有泥巴的觸感、有泥土和汗水氣味,還有奮力在田裡行走身體感的午後,將會留在這些孩子的身體與記憶裡,帶到很久很久以後的。
Thumbnail
看見許多孩子在回學校後的日記裡,把踩進泥土中的心情仔細的描摹出來,我相信這個有泥巴的觸感、有泥土和汗水氣味,還有奮力在田裡行走身體感的午後,將會留在這些孩子的身體與記憶裡,帶到很久很久以後的。
Thumbnail
所在教育工作室實施土地教育的學校之一,為一所座落於田間的60人偏鄉小校,社區的產業以農業為大宗,學校中,也有高比例的家長是務農子弟。身為導師的角色,除了要發展土地課程,又要兼顧班務的疲於奔命。 我進一步思考,我們是否有機會跳脫體制內老師的身份,成為學校和土地的媒人,串連起學校裡的孩子與社區呢?
Thumbnail
所在教育工作室實施土地教育的學校之一,為一所座落於田間的60人偏鄉小校,社區的產業以農業為大宗,學校中,也有高比例的家長是務農子弟。身為導師的角色,除了要發展土地課程,又要兼顧班務的疲於奔命。 我進一步思考,我們是否有機會跳脫體制內老師的身份,成為學校和土地的媒人,串連起學校裡的孩子與社區呢?
Thumbnail
從2017年開始,就想著要好好記錄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終於在2021年的尾端,開始了這段寫作旅程。 我的寫作計畫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別是「教」、「學」、「家」,至於是什麼意思?就讓大家來一探究竟囉!
Thumbnail
從2017年開始,就想著要好好記錄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終於在2021年的尾端,開始了這段寫作旅程。 我的寫作計畫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別是「教」、「學」、「家」,至於是什麼意思?就讓大家來一探究竟囉!
Thumbnail
工作了幾年之後,每每在麵包與夢想之間躊躇,有幸的是,偶然透過知名的背包客棧網站獲知金車教育基金會有長期舉辦教育度假志工的活動,於是乎心底的夢想種子終得以發芽,因為短期志工行程很適合暫時卸下種種包袱,盡情的投身教育關懷,為這群國家未來的大樹預先撒下養分,也可以在孩子們的身上拾回逐漸淡忘的童年記憶,這樣
Thumbnail
工作了幾年之後,每每在麵包與夢想之間躊躇,有幸的是,偶然透過知名的背包客棧網站獲知金車教育基金會有長期舉辦教育度假志工的活動,於是乎心底的夢想種子終得以發芽,因為短期志工行程很適合暫時卸下種種包袱,盡情的投身教育關懷,為這群國家未來的大樹預先撒下養分,也可以在孩子們的身上拾回逐漸淡忘的童年記憶,這樣
Thumbnail
帶著心中自我懷疑的聲響,我加倍小心的步行於泥濘的田野之中。在各種協調與天公作美的春日午後,由在地的農夫爸爸領著夥伴,帶著孩子在田裡插下一片歪歪斜斜的秧苗。我們也準備好在剛插好秧的喜悅之後,陪著孩子們一起經歷這一期稻作的生命歷程,在不完美之中,擁抱土地即將帶給我們的學習體驗。
Thumbnail
帶著心中自我懷疑的聲響,我加倍小心的步行於泥濘的田野之中。在各種協調與天公作美的春日午後,由在地的農夫爸爸領著夥伴,帶著孩子在田裡插下一片歪歪斜斜的秧苗。我們也準備好在剛插好秧的喜悅之後,陪著孩子們一起經歷這一期稻作的生命歷程,在不完美之中,擁抱土地即將帶給我們的學習體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