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i世代報告》(心理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謂i世代,是指自1995年陸續出生的人們,也是第一個青少年時期就能隨時上網的世代。由於網路正是在1995年開始商業化,並衍生出眾多劃時代商品,他們的成長軌跡可說與網路產業同步發展。
定期的大型研究調查(以美國為主)指出,和前幾個世代相比,i世代的生活型態顯然很特別。首先,隨著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站的興起,上網時間大量增加,而這顯然排擠到外出、喝酒甚至性行為的頻率。
這在網路時代或許不太意外,但它衍生出的一個問題:心理健康急速惡化,在i世代那裡卻特別嚴重。原因可能是群體歸屬感減弱、相對剝奪感增強,而不分種族、地域、社經地位的網路霸凌又經常可見。
作者特溫格主張,這種傾向和手機上網有著直接相關,她甚至宣稱:所有螢幕交際活動都連結到更不快樂,所有非螢幕交際活動都連結到更加快樂。在她接觸的個案中,許多i世代都會表示「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或「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除了網路使用排擠到聚會次數以外,隨時發文發動態的手機,也讓人更有機會發現朋友或同學聚在一起卻沒有找自己,進而感覺被排擠。
我認為這多少也適用於描述臺灣的年輕世代,因為我聽過沒跟到限時動態會被批評的案例,顯然網路社會已經發展出獨特的人際潛規則。而FB上各高中的「靠北」、「黑特」或「康普爛」系列匿名留言版,也常出現「我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他們的人生比我有希望」、「很多人都比我快樂」之類的發言。
事實上,臺灣許多大學都發現尋求心理協助的學生越來越多,導致心輔中心的業務量越來越大。
這反映出,網路科技帶來的極低發言成本、極速傳播功能,一來是讓「放閃文」、「炫耀文」更多,二來也讓所謂的「戰文」、「討噓文」與「酸言酸語」更容易出現,三來是讓「網路霸凌」變成了眾所關注的專有名詞。可以想見,如果一個人常常看到這些東西,生活大概歡樂不到哪去。
但很遺憾地,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站的結合,加上程度的成癮,就很容易形成這樣的結果。
傳播媒體的改變,會帶來認知模式的改變,甚至帶來價值觀的改變。很多人都見證了網路的這種影響,但i世代並沒有見證到,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習慣了這一切。這有時讓我驚恐,因為它強烈暗示,i世代和前人有著極深的差異,但現階段只反映出冰山一角而已。
如果用在課程上,我的提問會是
1.你認為,對i世代而言,是心理更憂鬱導致他們上網時間更多,還是上網時間更多導致他們心理更憂鬱?哪些原因或事件讓你這麼想?請盡量詳細列舉。
2.在某個國家裡,由於專家認定心理憂鬱和上網時間有強烈正相關,所以政府推出了針對學生的限時斷網政策,譬如一天只能上網三小時。你贊同或是反對?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哪些條件可能會影響你的立場?
3.曾有人投書媒體,主張FB上所有「靠北」、「黑特」與「康普爛」系列匿名留言版,應該全部廢除。因為這助長了不當言語、惡意抹黑甚至網路霸凌。你贊同或是反對?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哪些條件可能會影響你的立場?
==
特溫格(Jean M. Twenge)著,林哲安、程道民譯《i世代報告》,臺北:大家,202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哲學思維像工具,用對地方就省時省力。來看哲學講師怎麼說。
務必確認學生有充分的理解意願,否則會跟不上脈絡。
它們各自有何優點、成本與風險?哪些情況特別適用或不適用?
泛指常見概念:正義、自由、道德、愛情、幸福等,人們常用但語意甚廣。
感受泛指一切可能的形容詞,包括「怪怪的」、「很有趣」、「不太對」。
每個人都有性格類型,用的好就是優點,用不好就是缺點。
哲學思維像工具,用對地方就省時省力。來看哲學講師怎麼說。
務必確認學生有充分的理解意願,否則會跟不上脈絡。
它們各自有何優點、成本與風險?哪些情況特別適用或不適用?
泛指常見概念:正義、自由、道德、愛情、幸福等,人們常用但語意甚廣。
感受泛指一切可能的形容詞,包括「怪怪的」、「很有趣」、「不太對」。
每個人都有性格類型,用的好就是優點,用不好就是缺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看到書名、副標題和封面文字,有一種眼睛一亮的感覺,最近正在思考如何用善用一份時間,極大化這份時間的效益。沒想到就在書店看到這本書,這裡摘錄幾個我覺得很實用的概念。
Thumbnail
讀書筆記:被呼召的身份和關係 (前言)Identif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for the Called to Holiness (1) 這是對《世界在等待的门徒》一書 前言寫的讀書筆記 作者:斯托德 (John Stott) 著;黄淑惠译. — 台北:校园书房
Thumbnail
自上次看了武志紅心理師的《自我的誕生》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作者的獨到的眼光與文字所吸引,於是上網查了他的另一本書《深度關係》,副標題下的非常有韻味,內容則是不意外的溫柔又犀利。作者不避諱直戳人的內心,剖析不同情感與狀態背後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反映了從平成時代到網路世代的生活差異,描繪了過去下班後的放鬆與現今社交媒體依賴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新科技影響下社交模式變化的無奈和困惑,以及面對同學和家人無法避免的網路互動,讓人懷念過去那個簡單的時代。文章提供了對於新舊世代人在網路與社交之間的碰撞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Z世代在社交模式上的變化,研究揭示年輕人面臨的「友誼衰退」以及線上交友的潛力。隨著社交App的興起,年輕人的交友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並以「找搭子」的概念形成新的交友文化。此外,文中還提到Z世代對於負面情緒的反思與拒絕,強調追求快樂的生活態度,充分展示了現代社交的複雜性與變革。
Thumbnail
“他們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是心理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好書分享:過曝世代 作者: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親子天下出版   我的孩子還沒有到手機不離身的年紀,但只要大人拿起手機大概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過來。身為父母可以盡量的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過這個世代就是如此的網路數位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看到書名、副標題和封面文字,有一種眼睛一亮的感覺,最近正在思考如何用善用一份時間,極大化這份時間的效益。沒想到就在書店看到這本書,這裡摘錄幾個我覺得很實用的概念。
Thumbnail
讀書筆記:被呼召的身份和關係 (前言)Identif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for the Called to Holiness (1) 這是對《世界在等待的门徒》一書 前言寫的讀書筆記 作者:斯托德 (John Stott) 著;黄淑惠译. — 台北:校园书房
Thumbnail
自上次看了武志紅心理師的《自我的誕生》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作者的獨到的眼光與文字所吸引,於是上網查了他的另一本書《深度關係》,副標題下的非常有韻味,內容則是不意外的溫柔又犀利。作者不避諱直戳人的內心,剖析不同情感與狀態背後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反映了從平成時代到網路世代的生活差異,描繪了過去下班後的放鬆與現今社交媒體依賴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新科技影響下社交模式變化的無奈和困惑,以及面對同學和家人無法避免的網路互動,讓人懷念過去那個簡單的時代。文章提供了對於新舊世代人在網路與社交之間的碰撞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Z世代在社交模式上的變化,研究揭示年輕人面臨的「友誼衰退」以及線上交友的潛力。隨著社交App的興起,年輕人的交友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並以「找搭子」的概念形成新的交友文化。此外,文中還提到Z世代對於負面情緒的反思與拒絕,強調追求快樂的生活態度,充分展示了現代社交的複雜性與變革。
Thumbnail
“他們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是心理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好書分享:過曝世代 作者: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親子天下出版   我的孩子還沒有到手機不離身的年紀,但只要大人拿起手機大概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過來。身為父母可以盡量的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過這個世代就是如此的網路數位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