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版封面
書籍資訊
比起第一部《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剖析「個人」自我啟發,第二部《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則談及「團體」更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
全書比例大致2/3在談教育,剩下1/3則談社會,但其中會穿插一些第一部的概念再加深。
個人比較喜歡第一部。
因為輕微社恐如我非常喜歡第一部主軸「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雖然阿德勒可能不會喜歡我這樣誤解他的想法。😂

第二部有些觀念個人覺得有點過於理想主義(也可能是我悟性不夠)。比如:
關於社會意識,阿德勒常常喜歡用下面這句話來說明。他說,我們需要的是「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這談的是「同理心」我能理解。
但同時我的另一想法是,這個同理心其實也是我自己理解的「同理心」,可能會因為個人經歷不同而有不同感受。即便我換位思考去想像、去試圖感受了,但說到底也只是「想像」,根本無法完全體會到對方的情緒和想法。更進一步來說,即便對方發生過的事我也曾經歷過,也不可能擁有完全一樣的感受。

當然這也不代表我就沒有同理心,只是有時會忍不住懷疑自己自以為的同理心真的會是對方所需要的嗎?會不會反而造成對方的不快或壓力呢?(←結果換我陷入人際關係煩惱的迴圈?😂)
關於煩惱喜悅來源,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的背後隱藏了「所有喜悦,也是人際關係的喜悅」這個幸福的定義。為了變得幸福,就必須踏進人際關係。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人類的幸福,也全都是人際關係的幸福。
——關於煩惱的部份我認同,但說幸福喜悅全和人際關係有關,我就不怎麼同意了。

人際關係可以帶來成就感與歸屬感,但幸福和喜悅也不一定非要「人」才能帶來吧?文學藝術、一草一木等等,更可以豐富自我心靈帶來幸福;起碼我就覺得看到好書的喜悅感,不是人際關係可以帶給我的——除非阿德勒的意思是擴及到「作品也是要有作者(人)創作出來,相關業者(人)幫忙印刷宣傳」等等,那我無話可說。

▍簡單結論:尤其推薦給從事教育業者、為人父母者看。

我不是上述身分,但我曾是學生更是為人子女,對於書中部份對於學生、子女心態的描述多少有些心有戚戚焉。我只希望看了這本書的大人,能更了解小孩的心態就好了。
看上面我好像都在吐槽,但其實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收藏《被討厭的勇氣》勇氣藍紅二部曲。
不是因為什麼「可以改變人生、創造幸福未來」這種誇張話術推薦,而是因為這是一套會隨著人生經歷不同,心靈年紀的增長,隔一段時間讀起來都會有不同感受的奇妙作品。
它可以啟發顛覆對人生的思維,就像我現在不見得認同書裡某些觀念,但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還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因素」,讓我有機會認清一些行為背後另一種真正的想法。
也許明年再讀此書,我或許又會認同我原本不認同的,反對我原本認同的也不一定(繞口令?)

內容書摘

  • 我們一旦對某個思考對象產生「知道了」這個想法的瞬間,就不會繼續再追究。我總是一 直不斷思考自己、思考他人,還有這個世界。所以我永遠都「不知道」。
  • 「脫序行為的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尋求稱讚」、第二階段「引起注意」、第三階段「權力鬥爭」、第四階段「復仇」、第五階段「證明自己無能」。
    首先是尋求稱讚;接著,如果不受人注目的話,就採取行動;再不行的話,就挑起權力鬥爭;然後轉變成惡意的復仇,最後是大肆宣揚自己的無能。
    而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歸屬感」,也就是「要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地位」的目的。
  • 為什麼人們拒絕獨立自主?我們仰賴「他人的指示」過日子是比較輕鬆的。不必思考太過困難的事,也不必為失敗負責。只要宣誓一定的忠誠、一切麻煩事都有某人代為承擔。
  • 尊重孩子的決定,從旁協助。而且讓他知道,你随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保持一種不過分靠近,卻足以協助他的距離,在一旁守候,就算那項決定最後是失敗的,孩子也已經學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選擇」。
  • 責罵或稱讚,也就是賞罰,會阻礙孩子「自立」。因為所謂的賞罰,是將孩子列入自己管控支配下的行為,仰賴這種方式的大人,其實心裡是害怕孩子「自立」的。他希望孩子永遠都是個「孩子」。也因為這樣,才會用賞罰的方式來束縛孩子。打算用「我是為你著想」「因為我擔心你」這種藉口讓孩子停留在孩子的階段。
  • 關於分工,阿德勒是這麼說的:「人的價值,是根據他如何徹底執行在共同體分工中所擔任的角色而決定。」也就是說,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並不是因為「喜歡自己」,所以眼中只有自己。事實完全相反,由於無法如實接納自己,始終處於不安之中,才會完全只在意自己。
  • 我們每個人只有在認為「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於是在這裡,就出現了「貢獻感」這個說法,只要擁有「我對某人有用處」這種主觀的感覺,也就是有貢獻感就可以,毋須進一步的證據。就從貢獻感中尋求幸福,從貢獻感中找到喜悅。
  •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只要有心想改變永遠不嫌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嚴格來講,劇情本身不複雜,若是平常就喜歡看日劇、日影等,甚至還會覺得是有點熟悉的劇情。但作者就厲害在把可預測的劇情,搭配上每個角色的性格反應後,硬是讓人忍不住跟著角色情緒走,逐漸陷入並同時隨著劇情開始覺得一口氣梗在喉頭,直至結局久久不能釋懷。
以「限界集落、活絡當地、振興觀光」為背景,「勇氣」為主題的療癒系小說。
嚴格來講,劇情本身不複雜,若是平常就喜歡看日劇、日影等,甚至還會覺得是有點熟悉的劇情。但作者就厲害在把可預測的劇情,搭配上每個角色的性格反應後,硬是讓人忍不住跟著角色情緒走,逐漸陷入並同時隨著劇情開始覺得一口氣梗在喉頭,直至結局久久不能釋懷。
以「限界集落、活絡當地、振興觀光」為背景,「勇氣」為主題的療癒系小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會寫下這篇文章是源自於幾個月前被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所感動,書中主要為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很不幸,偶然間看到哲學家提出 :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的理念,從而感到忿忿不平,前往尋找哲學家理論所展開的故事。 讀書的過程就像品嚐一個檸檬千層塔,書中的每個篇章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會寫下這篇文章是源自於幾個月前被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所感動,書中主要為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很不幸,偶然間看到哲學家提出 :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的理念,從而感到忿忿不平,前往尋找哲學家理論所展開的故事。 讀書的過程就像品嚐一個檸檬千層塔,書中的每個篇章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