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一億日圓的分手費 ep1 觀後感-3

昨天看了女人迷ig貼文,由曾心怡心理師撰寫,引述其中的一段話:"反映功能是透過發展過程中習得,讓個體不只學習到如何回應他人的行為,也是一種回應自己的各種信念感受、盼望、虛假、計畫的能力,藉由他人的回應而理解自己的情緒"。
讓我想到曾經看過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在有大人的情況下跌倒了,然後開始哭,接著就會有大人來安慰他,但是他在他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也同樣跌倒了,卻不會哭,而是自己默默地站起來,當時聽到覺得不可思議,原來這麼小的小孩子就已經社會化了?!
現在回想,大概是因為小孩子想要大人的關注及關心吧,當初聽到的時候覺得小孩是非常柔弱的性格(由哭泣判斷),看到後來的自己默默站起卻不知道如何解釋這個情況,畢竟柔弱的人跟默默站起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性格,現在能夠理解,不是由哭泣判斷而是由後面默默站起去判斷,這個小孩很堅強,明明可以自己站起,卻要裝柔弱,也許他早就已經知道了 "會吵鬧的孩子才會被關注" 即使自己知道自己是沒有什麼大礙的,可是有聲音才會被注意到,所以選擇哭泣。一次兩次三次,之後成長成會用社會定義的奧客的大人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討厭奧客的原因有兩個:
  1. 希望用比較適宜的方式,表達對店家的不滿
  2. 有一點同理心,畢竟自己在上班的時候,立場也是服務員
藉由自己以外的人的回應,來學習、修正自己的待人行為,也理解自己的心情究竟是什麼,例如:暗戀的感覺,宛如單行道,是一張有期限的未使用車票,不說出口,也只代表兩人不適合。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吧,默默地喜歡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在人的經歷中,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受過的傷會結痂、會默默的靜置在那裡,等到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心裡的傷痛、結痂又會默默地出現在讓你不得不面對痛苦。
當筆者在寫觀後感1的時候,我將自己的傷口默默的帶入妻子的角色中,很贊同妻子的決定,因為在筆者大學時期,是不斷的照著主角的想像一樣,在他底谷的時候做出了主角最希望的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坐吃山空,一次次的金額增加,不是我這個靠著每學期的弱勢補助能夠承受的,我為了不連累家人,所以選擇分手。所以我能夠體會妻子所下的決定。 內心的傷口如果不清創,就只會默默的放著發酵,彷彿一直用傷口餵食心中那匹壞的狼,讓狼在內心裡成長茁壯,然而清創的時候真的很痛,卻同時讓自己的內心也能夠變得更堅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