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日文多年,見證台灣社會氛圍從日本就是比較好,到其實日本不如你想像。隨著哈日風潮退去,加上觀光留學及赴日工作的機會大增,讓大家看到了更深層一點的日本。網路上一搜尋,就可以輕易找到許多分享日本見聞的文章,其中以爆料類型的內容近年來最容易引起網友關注。但看來看去,重點不外乎批評日本的加班文化、排外傾向、集體主義、待人冷漠等等。 當然,不可能全日本都跟連續劇演的一樣美好,不過反過來想也不能用少數案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那些人遭遇的人事物至多是在日本一億二千多萬人口中發生的一小部分,它只顯示了部分事實,不能僅以此作為批評標準。但問題就在社群網路所帶來訊息分享的方便性,讓發訊者可能在當下情緒的頂點上,不加思索的把他/她們的見聞傳播出去。要是再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演算法的推波助瀾,更容易讓不明究理的觀眾吞下偏誤的資訊,留下被歪曲的錯誤印象。
小心那些被加油添醋的部分事實
最明顯的就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一些旅日台人時不時利用社群網路做其所謂的〝實況報導〞,告訴台灣人他/她們親眼見到的情況有多可怕。而台灣媒體則樂於撿拾火種,把拼拼湊湊的訊息,做成他們煽動閱聽者情緒的利器,讓台灣人產生『日本怎麼會這樣』、『日本形象崩壞』的震撼感。這裡無意針對那些做〝實況報導〞的人,因為他/她們確實身處在危機之中,各方交錯的繁雜資訊可能擾亂了他/她們的思考,恐懼不安的情緒也可能使他/她們沒辦法客觀的審視情況,即周遭那些看似荒謬的事情,或許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鋪天蓋地的襲來。用比較極端的方式說明,假設東京出現1萬4千名不遵守防疫規定的人,那也只占東京人口約0.1%(2020年資料),剩下99.9%都是可以配合的人。99.9%聽起來安全多了吧。但媒體若以這「1萬4千」的數據做文章,並用一些像是『東京慘況』『超驚人』『大崩壞』『徹底失敗』『沒救了』等字眼,任誰聽了都會莫名緊張起來。
(新聞媒體為什麼把煽情放在敘事之上,這要另開一個版面來討論)
注意媒體餵給你的標籤化思維
再回到一開始提到的近來蠻多人對於日本的批評點。不論是日本的辦公室文化、排外傾向、集體主義還是待人冷漠等,這些全世界某個角落一定都曾發生,台灣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當事者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以及整體社會氛圍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之差別。
舉在台灣經常引起討論的「不能比前輩/長官早下班」這點,分析主要原因有2個:
⑴尊重上位者是根深柢固的文化
首先日本社會有嚴格的上下關係,年輕者必須尊敬年長者,這從他們的語言就可窺之一二,從小的生活教育也是謹守此一標準。再來,傳統日本企業在招募員工時,幾乎都以應屆畢業生為主,面試合格者統一採用,進公司後經過培訓再分發到各工作單位。培訓新人時採類似師徒制,由前輩手把手指導,幫助新人逐步適應企業文化和工作流程,甚至出包時前輩還得代扛責任,前後時間約一年。不論在年齡上和經驗上前輩都是高自己一等,而且前輩之上還有前輩,因此位階越低者自然得聽話一點。
⑵對於團體有強烈歸屬感
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分子,是日本人早已內化的意識。進入公司也要視所屬部門為一團隊,更甚者視公司整體為一團隊,不能獨善其身。加上日本企業在工作分配上也以團隊合作為主,很少一人單打獨鬥。所以即便自己的份內工作做完,也不能就這麼拍拍屁股走人,必須詢問其他同事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或是否有尚未完成的部門業務,確定沒有自己可以協助之處後再離開。若辦公室的人多數都要加班,提早離開的人勢必會引起主管懷疑,是否分配工作份量過少?或是不想幫忙,沒有同舟共濟的精神?
相對來講,台灣企業在招募員工時是針對個別職缺採用,辦公室內除了主管階級之外,沒有明顯的輩分之分。而且多是各自為政,員工基本上也是把自己份內工作做好就好,無需面對沒有一起幫忙的無形壓力。總的來說台日雙方在組織架構和價值觀念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不能單以我方標準來論斷「不能比前輩/長官早下班」這件事情就是日本企業的惡習。其他像「加班」、「過勞死」等議題也是一樣,必須先檢視其成因,例如想拚績效或業務量過大或受制於交期或是單純工作效率低亦或是有更深層的心理因素,再來思考加班的必要性,並比較各國的勞動時數做為參考。如果只以特定新聞事件或是少數人的經驗談來概括的認定日本就是○○,忽略了背後除了社會文化和公司制度之外,還有許多更複雜的因素存在(例如勞動法規、經濟好壞、勞動市場供需、社會變遷等),反變成用預設的濾鏡遮蔽了日本社會,看到的最終還是自己的假想。 總之,不論是支持「日本就是比較好」還是「其實日本不如你想像」,在自行下結論前先想想這幾點:
日本的面積約是台灣的10倍,人口約台灣的5倍,我們規格不一樣,地理環境不一樣,走過的歷史不一樣,社會結構不一樣,建構出來的價值觀當然不一樣(我們最像的應該只有外表...),所以對歧異之處也就不用太過驚訝,縮回原始尺寸看一看,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