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身份認同政治討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有冇咁二元對立?

這是跟人們聊天後的一些隨想。聊著,會發覺許多我眼中關切的爭論都不必要,或跟年輕、走在前緣的人已經脫節。認知到脫節(irrelevant)的一刻,多少有點感傷,驚覺真的老了:我的生活經驗,跟年青朋友的生活經驗,差得遠了,開始會怕自己是否很離地。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歡慰。原來我或我的同輩、前輩,爭拗經年的事情,已經不需要爭得你死我活、面紅耳熱。常說,威權機器的打壓是預料中事,最難受的是「同路人」的冷言冷語。但當冷言冷語已經不合時宜,便沒有為之傷神的道理。
舉個例,曾經有論述將民主回歸論看成某一時空的主流,斥之為千古罪人;後來人們又解構民主回歸派只是少數或權宜之計,始終以往的香港,關心政治的人少之又少。脫離當年恩怨的後來者,可以用鑒古知今的角度看待事物,既能攝取當中的養分,又不牽扯極端的情緒。令我頓時感覺豁然開朗,值得學習。

和理非 VS 勇武 ?
和勇不分,我曾經天真地相信,說好了不割席,便沒有分你我的必要。會罵暴徒的人,都是藍絲/獻世派,是不同道的。
原來倒也不是。
曾有人說:「不割席?和理非同勇武從來都係兩張席尼」
當人們見到政治人物吸煙都會愕然,見到催淚煙則習以爲常;當人們指罵僅止於口舌上的暴力,如對藍絲逝世感幸災樂禍的言語,卻不願理解無計可施得只能幸災樂禍的「暴徒」的悲哀,被實際地抛棄、羞辱、虐打、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的慘況……
我可以理解,和理非非非跟勇武是兩家的觀察。
還是有自稱和理非或黃絲,卻不了解自己只求道德優越感的高姿態。我才驚覺有人,聽到粗口會打冷震,見到吸煙要警告請勿模仿。人們已忘記,當日在場上打卡作樂,是誰在幫他們拖延時間,用十年換十年。
兩家就兩家吧,和勇不分反而顯得刺耳、虛僞,真誠才是最大本領。也不必刻意用對立或線上兩端的方式去掌握兩條路線,有甚麽矛盾,就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化解。
鴕鳥嗎?或許只是認清了現實。總好過耗費精力在於事無補的爭吵上吧。

某些KOL VS 做實事的人 ?
曾經追看過某網絡名人,儘管其言行出位,還是會覺得至少他堅持行動、製造話題,可以鼓勵到同路人。後來聽到年輕行動者的聲音,開始理解他們反感的原因,明白對網絡名人的追捧,只會叫真正在地做事的人灰心,便沒再轉貼。
越走入人群,越發現,有時青年人反而更清楚世情。對於一些我主觀地想要相信的現實,年輕行動者會懂得批評。雖然我也不可能接觸或認同任何人、任何年輕人的看法,但了解他人的觀點未嘗不是好事,至少不會變得太離地。

大台 VS 無大台 ?
當「無大台」成了流行語,政治機器仍在追究誰是領導,平行時空已出現了。
跟年輕人聊天,不時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沒有經歷過大台霸權的年輕人,對大台沒有強烈的厭惡或喜好,所以不會對意見領袖或政治組織有很大反感,也不會迷信大台可以領導抗爭。(不過,人們仍然需要精神寄托去支撐行動,有「造神」的問題傾向,容後再述。)
長久以來,許多香港人已習慣代理人幫忙處理一切政治事務。無大台之後,就無所適從。然而撫心自問,大台是不可或缺的嗎?沒有人可以承擔大台本來的角色嗎?無大台的壞處,是有大台就可以填補的嗎?
天花板滲水了,你可以找維修師傅,可以找管理處,可以找法團,可以找樓上住戶,可以打1823,可以問親朋好友,甚至自己學習整修。等等都是你可以做的,而不是跟政治代理人埋怨哭訴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無大台的年代,我們都要學會自立,學會連結,學會尋求資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左翼 VS 右翼 ?
左右翼對立在香港,或許是個偽命題。「素人」行動者,或大部分香港人,尤其是沒有經過大學某些學科、組織訓練的人,本來就無明確的左右翼意識。他們可能會既討厭品行惡劣的陸客,又熱衷微博、抖音等潮流玩意;一邊同情外傭、貧苦階層,一邊歧視南亞裔人士。與其說意識形態影響了他們的觀感,不如說實質生活經驗主導了他們的想法。
加上中式與西式的左右翼定義可說是千差萬別,容易造成混亂,以此框架去解構香港意識形態,不利理解與討論。意識形態本來就是多維度的,用二元、線性去歸類,既無助溝通,亦無助理解香港人(甚至世界上許多的人)。
了解個人傾向及思考盲點固然要緊,但若然因自認某一派別人士,於是吸收與輸出都要緊貼派別,等於自斷與外界接觸的渠道,亦會錯失其他出色論述。但凡受困於意識形態很深的人,都很難對話,值得自我警醒。

泛民 VS 本土 ?
泛民跟本土之爭,在2019年中段之前,仍然其關切性。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2020年民主派初選之後,說得誇張一點,已再無泛民。而本來的泛民,亦早已轉型。這是因為泛民的存續,依靠選舉;沒有選舉和選民,就沒有泛民。
2019年讓許多香港人,以至泛民自身都知道既往表現不得民心。泛民要有選票,便得借助本土的政治號召。而本土始終是後起之秀,也得依靠泛民經營政治多年的人脈、資源。所以會出現一些泛民排斥的所謂本土、本土又指認為泛民,兩面不是人的政治組織,亦即本土泛民化的現象。假如以後仍有(容許反對派的)選舉,本土與泛民的界線相信會越來越模糊,逐漸失去原有區隔的意義。
至於本土,即使「成爲主流」,仍然顯得曖昧模糊。自我認同本土者說不清,不認同本土者也看不透。比如有的人會誤將民族主義、右翼等概念劃上等號,追溯本土思潮之興起至2011年《香港城邦論》、2014年《香港民族論》等書籍,然後連繫起美國右派、沙文主義,未免過於簡化香港人身份政治的複雜、多元性。
要知道年輕一輩或對政治脈絡認識甚微的香港人,許多都從未看過相關書籍,對相關思想領袖所知不多。他們甚至沒有經歷過雨傘運動,沒有經歷過當年的種種論爭,對政治、社會的看法,相對不受污染。所以,當他們接觸資訊的時候,不會深究背後來自甚麼細微的派系,而是觀點是否一致。其實,「唯才是用」不正是我們都該學習的嗎?
其次,如同其他思潮一樣,香港本土仍在不斷變化與磨合,難以蓋棺定論。本土的光譜很闊,不可能硬套西方左右翼框架。
某些人成見中的本土,就是反中、反新移民,但以城邦論為例,當中推崇的華夏文化及融合政策,似乎跟所謂的大中華、大灣區不謀而合。而某些人成見中的左翼,比如保衛皇后碼頭、保衛菜園村等社運人士,或支持本地農業、本地生產的環保分子,他們的行動不就是捍衛本土嗎?
要更好地理解現實情況,個人認為可以參考台灣「天然獨」的說法,或許以「天然本土」來形容香港人的政治身份認同,會更為合適?
雖然扣帽子、分黨派可以方便懶惰的思考習慣,副作用卻是阻礙互相理解。還是得提醒自己,避免一竹篙打一船人,要珍惜和扶持同路人吧。

無處安放的小總結
以前,有人說,很難過很心痛,想幫助年輕抗爭者。我回應道,想做點甚麽,就真正走入青年人當中吧,青年人需要的是理解。
我想,此話仍是對的。其實對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對的。
文中所書的一些論爭,尚且未有定論,或者也不必需要定論。處境不同,也會有失志的同路人。但我不灰心,知道許多人都改變了,懂得互相理解,體諒難得走在一起共同抵抗的同路人。肉麻的說,在最壞的年代,我看到人性的光輝。
最後,引用一首詩:
And yes we are far from polished
far from pristine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are
striving to form a union that is perfect
We are striving to forge a union with purpose
—— ‘The Hill We Climb’ by Amanda Gorman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以行動抵抗遺忘,捍衛真相與公義,一同見證我城的未來。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sarenechan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寒冬中互相守望,彼此送暖:https://cutt.ly/vjOLduC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158內容數
觀看電影後的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慕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憂心,有點難過,無從說起。友人不經意的提醒下,才發現近來不敢問、不懂問的情景越來越多,彷似接受了不平常的日常便是荒誕無理的。望著乾爽的樹葉,突然祈求起下雨。下雨吧,洗洗這個城市的瘴氣。 這樣的日子,最適合聽點音樂了。 推薦閱讀: 海島小輪 — — 象徵香港本土的新派室樂 如這篇文章有幸
此文廣東話書寫版本已在較早前發佈,在此重寫、重發,力求理順及補充個中想法。寫此篇文章的旨趣是想反思所謂「佛系」即望天打卦的既有印象,亦希望平衡以基督宗教作為抗爭者信仰基礎的主流論述,讓其他信仰背景的朋友都可以多一分精神資源去支撐行動。 畢竟,我們都是軟弱的,尤其在凶險的大環境下,會有軟弱的時刻實在所
2016年,電影《十年》贏得多個獎項。當時我心裏有點不是味兒,覺得有些過譽了。《十年》裏面,我喜歡某些演員、某些場景,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太粗糙了。明明還有其他優秀的電影值得欣賞,卻因爲政治含義明確,備受某些陣營人士追捧。 2021年,看到紀錄片《理大圍城》贏得了「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
這座城市有太多寂寞的人。 夜半三時,身處大東北的我不消幾分鐘便等到願意接載的司機。司機問到:「怎麼這麼晚?要上班嗎?」,我輕笑答道:「跟朋友玩樂得比較晚」,空氣便陷入靜默。先前喝了一點酒,意識反而更加清醒。我專注地看路上呼嘯而過的景物,要把他們刻在記憶深處,不禁想道,這座城市好寂寞啊。 我們認識了一
2019年是香港抗爭最激烈的一年,2020年是香港氛圍最寂靜的一年。2021年才剛開始,便發生了更歹毒的事情。有過太多無法理解的事件、太多無法釋懷的情緒,要如何梳理排解,未有答案。不過,看完《帶本哲學書上街去》,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示、慰藉。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的開端在2019年3月31日,結尾在某
說來慚愧,其實我不怎麼聽廣東歌,甚至連流行曲也不多聽,歌單內來來去去總是那幾首歌。偶然看到 #三碗細牛腩麵點播 這個有趣的題目,才發現是介紹廣東歌的欄位。通過大家的點播,既認識到許多高質的廣東歌和歌手,亦很佩服堅持介紹本地歌曲的香港人們。適逢叱咤樂壇頒獎典禮,令沉寂良久的香港樂壇和廣東歌重新得到討論
很多憂心,有點難過,無從說起。友人不經意的提醒下,才發現近來不敢問、不懂問的情景越來越多,彷似接受了不平常的日常便是荒誕無理的。望著乾爽的樹葉,突然祈求起下雨。下雨吧,洗洗這個城市的瘴氣。 這樣的日子,最適合聽點音樂了。 推薦閱讀: 海島小輪 — — 象徵香港本土的新派室樂 如這篇文章有幸
此文廣東話書寫版本已在較早前發佈,在此重寫、重發,力求理順及補充個中想法。寫此篇文章的旨趣是想反思所謂「佛系」即望天打卦的既有印象,亦希望平衡以基督宗教作為抗爭者信仰基礎的主流論述,讓其他信仰背景的朋友都可以多一分精神資源去支撐行動。 畢竟,我們都是軟弱的,尤其在凶險的大環境下,會有軟弱的時刻實在所
2016年,電影《十年》贏得多個獎項。當時我心裏有點不是味兒,覺得有些過譽了。《十年》裏面,我喜歡某些演員、某些場景,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太粗糙了。明明還有其他優秀的電影值得欣賞,卻因爲政治含義明確,備受某些陣營人士追捧。 2021年,看到紀錄片《理大圍城》贏得了「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
這座城市有太多寂寞的人。 夜半三時,身處大東北的我不消幾分鐘便等到願意接載的司機。司機問到:「怎麼這麼晚?要上班嗎?」,我輕笑答道:「跟朋友玩樂得比較晚」,空氣便陷入靜默。先前喝了一點酒,意識反而更加清醒。我專注地看路上呼嘯而過的景物,要把他們刻在記憶深處,不禁想道,這座城市好寂寞啊。 我們認識了一
2019年是香港抗爭最激烈的一年,2020年是香港氛圍最寂靜的一年。2021年才剛開始,便發生了更歹毒的事情。有過太多無法理解的事件、太多無法釋懷的情緒,要如何梳理排解,未有答案。不過,看完《帶本哲學書上街去》,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示、慰藉。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的開端在2019年3月31日,結尾在某
說來慚愧,其實我不怎麼聽廣東歌,甚至連流行曲也不多聽,歌單內來來去去總是那幾首歌。偶然看到 #三碗細牛腩麵點播 這個有趣的題目,才發現是介紹廣東歌的欄位。通過大家的點播,既認識到許多高質的廣東歌和歌手,亦很佩服堅持介紹本地歌曲的香港人們。適逢叱咤樂壇頒獎典禮,令沉寂良久的香港樂壇和廣東歌重新得到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上次和什麼人有過真正交流的對談是什麼時候? 人老了的一個標誌是步步為營的機巧,有人說那是「世故」。年少時很容易和人交心,星夜相談也無妨,兩肋插刀也很可以,那是全無戒備,不怕受傷把自己全盤交了出去。
  幾年前,香港反送中時的一句口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存在著「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立場和手段相對激烈的「勇武派」。兩種立場對每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人們也擔心另一立場的做法會影響運動在社會上的觀感,但他們依然喊出「不割席」的宣言。雖然立場不同,卻同意彼此的觀點都很重要。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試圖洗腦自己社會是和樂的,我打從心裡覺得非常之沒有意義。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在大陸生活過一段時間,也認識了一些當地的人。可能是磁埸的關係吧!裡面大多數是反共的,但是很遺憾,他們沒有一點點民主的概念。 民主的基本是要容許不同的聲音,並且服從被選票選出來的人。年輕時上過街頭,但在老農夜宿台北火車站以後,我開始厭惡這群人,一直到民進黨,我也是深刻的不屑!但是他們選中了,也還是要
Thumbnail
討論臺灣政治運作中選民思想價值的文章,採訪了藍營家庭出身的姊弟在選舉候選人及各政黨之間的不同立場,並分析了他們對政治的看法。評論了臺灣社會政治冷漠的現象,以及小黨在政治中的地位和影響。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上次和什麼人有過真正交流的對談是什麼時候? 人老了的一個標誌是步步為營的機巧,有人說那是「世故」。年少時很容易和人交心,星夜相談也無妨,兩肋插刀也很可以,那是全無戒備,不怕受傷把自己全盤交了出去。
  幾年前,香港反送中時的一句口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存在著「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立場和手段相對激烈的「勇武派」。兩種立場對每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人們也擔心另一立場的做法會影響運動在社會上的觀感,但他們依然喊出「不割席」的宣言。雖然立場不同,卻同意彼此的觀點都很重要。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試圖洗腦自己社會是和樂的,我打從心裡覺得非常之沒有意義。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在大陸生活過一段時間,也認識了一些當地的人。可能是磁埸的關係吧!裡面大多數是反共的,但是很遺憾,他們沒有一點點民主的概念。 民主的基本是要容許不同的聲音,並且服從被選票選出來的人。年輕時上過街頭,但在老農夜宿台北火車站以後,我開始厭惡這群人,一直到民進黨,我也是深刻的不屑!但是他們選中了,也還是要
Thumbnail
討論臺灣政治運作中選民思想價值的文章,採訪了藍營家庭出身的姊弟在選舉候選人及各政黨之間的不同立場,並分析了他們對政治的看法。評論了臺灣社會政治冷漠的現象,以及小黨在政治中的地位和影響。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