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起眼的殖民者:閩南人擴張與臺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客人,請問您是小學老師嗎?」
面對計程車司機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有點不知所措。
「為什麼您會這麼想呢?」我反問司機。
「您要去伊倉小學校,看起來又像老師,自然就這麼想了。」
原來是目的地造成的誤會。我便向司機解釋,自己是來自臺灣的研究者,要去的地方其實是伊倉小學校後方的墳墓。
「墳墓?」這次換司機無法理解了。
「四百年前,江戶時代的墳墓。」我嘗試用一般日本人能理解的用語說明。
「真稀奇啊……」

確實是滿稀奇的。從臺灣大老遠跑到日本熊本縣北部的玉名市,再搭計程車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伊倉,果然是讓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行程吧。但在伊倉這個小地方,不只有「唐人町」這個小地名,還有唐船用以繫泊的大銀杏、自中國傳來的唐茶種樹、十七世紀早期的基督教徒墓碑,更有兩座出身明帝國福建省的商人,在日本過世後所留下的墳墓。而我要去的目的地,就是兩座墳墓中規模較大,建立於1619年的「肥後四位官郭公墓」。[1]如此密集的海外交流史蹟,表示在十七世紀中葉日本鎖國,將對中國及荷蘭的貿易集中於長崎一地之前,伊倉這個小地方也曾是繁盛的貿易據點。
肥後四位官郭公墓
對研究東亞海域歷史,特別是閩南人擴張史的人來說,伊倉這個小地方可說是個史蹟豐富的寶庫,但一般人恐怕就難以理解這樣的研究趣味了。計程車司機的反應,說明了一般人對於這個議題的陌生感。

歷史論述中的不起眼角色

陌生,是因為於閩南人擴張史很少被放在國族歷史論述的中心來討論。雖然有人用譬喻性說法,將閩南人建立的海上網絡稱為「帝國」,[2]但實際上閩南人一直都走在帝國的前面,是一群沒有帝國撐腰的勢力,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勢力。因為閩南人缺乏帝國,缺乏中心,所以就沒有系統性的史料編纂。即使有像鄭氏家族這樣曇花一現的勢力,他們也沒有為自己留下有系統的史料,更別說是其他閩南人勢力了。
閩南人並不是沒有文字書寫傳統的族群,但他們確實不常為自己的歷史、文化、民俗留下有系統的紀錄。因此,我們在閩南人的歷史中,看不到類似中華帝國中央悉心編纂的檔案、實錄、會典,沒有像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樣,有透過龐大官僚體系留下檔案可供查考,也沒有近代歐洲國家的檔案館可供探索。我們往往只能在中國、荷蘭、西班牙、英國、日本等其它帝國所編纂的史料中,尋找閩南人所留下的蹤跡,來拼湊出閩南人擴張史。
Caspar Schmalkalden所描繪的閩南商人
但又因為閩南人擴張史本身並不是一個穩定的題目,研究者往往在運用其它帝國所編纂的史料時,就被其它帝國的大論述拉走,以至於我們會看到歐洲人在東亞的活躍,看亞洲如何被織入全球之網,結果卻忽略在歐洲人活躍的背景中,有著亞洲在地族群建立的文明傳統、商業網絡、農耕事業。歐洲人甚至是航行在亞洲人所開闢的航道上,成就其貿易事業。
難道亞洲本身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具有世界史的主體地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是在歷史書寫的實踐上,歐洲殖民帝國往往比走在帝國前面的閩南人,更加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結果就讓閩南人長期處於歷史論述的邊緣,成為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族群。

臺灣:被忽略的殖民地

在閩南人擴張史中,有一個被許多人忽略的事實:臺灣其實是閩南人擴張史中所建立過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殖民地。依照客家委員會於2014年所做的研究顯示,認同自己是閩南人的民眾,佔全臺灣人口的69%,人口數超過1600萬。[3]相較之下,原住民人口僅佔2.7%,可見臺灣已經在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的多波移民下,成為一個以各種外來文化為主流的社會。[4]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閩南文化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論是語言、宗教、風俗、建築,在臺灣處處都可以看到閩南文化的蹤跡。
更重要的是,臺灣目前是一個擁有自我主體歷史論述的獨立國家。雖然「臺灣史」的成立是近三、四十年臺灣本土意識逐漸發展後的結果,但至少在二十一世紀20年代初的此時,沒有人會質疑臺灣史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這樣的地位,讓臺灣史不是大一統國家下的地方史,不是原鄉向外移民的華僑史,也不是西方帝國殖民史的遺緒──臺灣史就是臺灣史。
但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這些廣義上稱為「漢人」的族群,都不是臺灣的原住民。在目前的歷史論述中,對1895年以前漢人對臺灣的殖民,通常都以「移民、拓墾、開發」等用語描述。但如果我們將臺灣放在閩南人擴張史中討論,就必須正視閩南人殖民臺灣,這件大家不願面對的事實。
將漢人移居臺灣的現象稱作「殖民」,並非筆者的發明。臺灣確實符合定居者殖民地(settler colony)的定義。[5]史書美在對於「華語語系(Sinophone)」的闡發中,就將臺灣視為一個定居殖民地,並將其與英國人移居北美、澳洲、紐西蘭的殖民地相比。同時,「連續殖民」亦為臺灣被殖民史上值得關注的現象。[6]吳叡人指出,臺灣歷史上的殖民經驗具有「歷時的連續殖民經驗」,以及在支配結構上「並時的多重殖民」。這些論述都強調了臺灣作為一個漢人殖民地的事實。[7]
其實回到「殖民地(colony)」的傳統意義,就是將一大群人從原鄉移民到另一片土地,在當地營生、定居。從腓尼基人和古希臘城邦建立的殖民地,到近代初期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等等,都是屬於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殖民地。要到十九世紀新帝國主義盛行以後,「殖民地」才成為任何由外國勢力統治,並具有經濟和政治意義的地方。[8]在討論十七至十九世紀漢人移民臺灣上,傳統的「殖民地」定義顯然比新帝國主義時代的定義更加適合。
在此我想將閩南人移民臺灣的時間斷限,用世界史的用語定義為「近代初期(early modern)」,時間則是從十五世紀末葉開始,一直延伸到清帝國結束臺灣統治的1895年。將起始點設得這麼早,目的是呼應閩南人在明帝國海禁下重返東亞海域的行動。十七世紀初試圖為閩南人的東亞商業網絡留下紀錄的張燮曾說:「成弘之際(按:1465至1505年),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9]這表示在1567年明帝國正式解除海禁之前一世紀,閩南人就已經「違法犯禁」,重新活躍於東亞海域。就在這段與明帝國海禁衝撞,閩南人或被誣為「寇」、「盜」的時期,歐洲人越過大洋來到東亞,開啟了歐亞大陸兩端文化與商業交流的新頁,也就是世界史上所說「近代初期」的開端。[10]
將閩南人擴張定義為近代初期的殖民,可以將這個發生在東亞與東南亞的案例,與歐洲近代初期在美洲大陸的殖民比較其相同之處,對照其不同之處。特別是在臺灣與其它漢人族群一起建立的殖民地,更可說是一個典型的定居者殖民地。只差還沒有在法理上(de jure)正式建立國家,雖然現況與事實上的(de facto)國家也已相去不遠。
而在政治上,將漢人移民、開墾臺灣的行為視為殖民,也是正視漢人滲透佔據臺灣這片原本屬於原住民土地的事實。雖然改用一個詞彙並不能對原住民做出什麼有意義的補償,但這一詞之差,至少可以重新將閩南人擴張正確地視為一種侵略行為,為未來的解放踏出有意義的一步。

[1] 另一座是「大明振倉謝公墳」,建立年代不明。此外,位於伊倉南方約2.5公里的天水町,還有建立於1621年的「明人林均吾墓」,墓主來自福建省龍溪縣。

[2] 例如湯錦台,《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臺北:如果出版社,2013)。

[3] 原文作「福老人」。

[4] 客家委員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客家委員會,2017),頁6。

[5] 史書美,〈理論臺灣初論〉,載於《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頁69。亦參考Lorenzo Veracini, Settler Colonialism: A Theoretical Overview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6]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頁16, 37-40, 72。

[7] 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臺北:衛城出版,2016),頁12。

[8] Stephen Howe,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6.

[9] 黃省曾、張燮著,謝方點校,《西洋朝貢典錄校注‧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131。

[10] 至於將1895年作為近代初期的結束,純粹是為了將日本統治時期視為另一個時代所作的方便切割。事實上,一個時代的開始與結束,都應該是漸入淡出(fade in, fade out)的過程,很難有明確的分割。

修改自寫在Twitter上的推文串:https://twitter.com/FreeLeaf/status/136141271274018406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9會員
21內容數
東洋貓所見的長崎與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eeLeaf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貓最近在某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叫〈從蟒甲到社船〉的論文。這篇文章可以說寫了很久,也可以說寫得很快。說寫得很快,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初稿在2019年2月中旬,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寫好了。但這是將之前累積很久的資料和想法一口氣輸出,而這些前置作業,可是花了近五年才完成。
在赤道之下的炎天,走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街頭集,經常會遇到幾隻自由無羈的可愛貓咪。仔細看這些貓的尾巴,會發現他們的尾巴並非我們習慣的長直尾,反而具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有些在尾端有一個折角,有些較粗較短,有些貓甚至只有像兔子一樣的短尾巴。原本我們見慣的長直尾貓,在雅加達反而不那麼常見。
古亭這個風雅的地名,其詞源又是什麼?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有「穀倉說」和「鼓亭說」兩種說法。但是這兩種說法,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有不少的問題。我認為已經有足夠的證據指出,「古亭/鼓亭」其實是「孤壇」雅化的結果。這個雅化發生得非常早,以致現存「古亭/鼓亭」出現在文獻上時,幾乎都已經是雅化後的表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館中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中的學生面露微笑,有人步行,有人牽著腳踏車,走在田間小路,左下角的輕便軌道直指背景的拇指山,是一張反映1920年代青春洋溢師範生的經典照片。但我們只要把鏡頭一轉,就會看到剛完工的北二師校舍。意外的是,這張照片中的宿舍和警衛室,在九十幾年後仍然存在。
1643年,荷蘭船 Castricum 號奉命尋找亞洲北部傳說中的大國 Cathay 和太平洋上的金銀島。但他們不僅沒找到 Cathay,也沒找到金銀島,反而在今天的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繞了一大圈,與當地的原住民 Ainu 人有許多交流。使這場失敗的航海,意外地成為記錄 Ainu 文化的民族誌。
讓崎陽貓來說說金銀島的探險故事。這次會從長崎講到台灣、蝦夷地,再回到台灣。這些都是大航海時代中太平洋西岸被重視的地方。透過人人渴求的黃金,以及探險家實際的腳步,將這些原本各自孤立的地方連結成一張網絡,形成一則令後人感到有趣的故事。
貓最近在某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叫〈從蟒甲到社船〉的論文。這篇文章可以說寫了很久,也可以說寫得很快。說寫得很快,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初稿在2019年2月中旬,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寫好了。但這是將之前累積很久的資料和想法一口氣輸出,而這些前置作業,可是花了近五年才完成。
在赤道之下的炎天,走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街頭集,經常會遇到幾隻自由無羈的可愛貓咪。仔細看這些貓的尾巴,會發現他們的尾巴並非我們習慣的長直尾,反而具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有些在尾端有一個折角,有些較粗較短,有些貓甚至只有像兔子一樣的短尾巴。原本我們見慣的長直尾貓,在雅加達反而不那麼常見。
古亭這個風雅的地名,其詞源又是什麼?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有「穀倉說」和「鼓亭說」兩種說法。但是這兩種說法,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有不少的問題。我認為已經有足夠的證據指出,「古亭/鼓亭」其實是「孤壇」雅化的結果。這個雅化發生得非常早,以致現存「古亭/鼓亭」出現在文獻上時,幾乎都已經是雅化後的表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館中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中的學生面露微笑,有人步行,有人牽著腳踏車,走在田間小路,左下角的輕便軌道直指背景的拇指山,是一張反映1920年代青春洋溢師範生的經典照片。但我們只要把鏡頭一轉,就會看到剛完工的北二師校舍。意外的是,這張照片中的宿舍和警衛室,在九十幾年後仍然存在。
1643年,荷蘭船 Castricum 號奉命尋找亞洲北部傳說中的大國 Cathay 和太平洋上的金銀島。但他們不僅沒找到 Cathay,也沒找到金銀島,反而在今天的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繞了一大圈,與當地的原住民 Ainu 人有許多交流。使這場失敗的航海,意外地成為記錄 Ainu 文化的民族誌。
讓崎陽貓來說說金銀島的探險故事。這次會從長崎講到台灣、蝦夷地,再回到台灣。這些都是大航海時代中太平洋西岸被重視的地方。透過人人渴求的黃金,以及探險家實際的腳步,將這些原本各自孤立的地方連結成一張網絡,形成一則令後人感到有趣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居住在頭份的我其實並不知道家鄉的歷史脈絡與竹南的淵源甚是深遠,今年初有更深更多的機會來認識認識這昔日被稱為「中港」的竹南故事。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呂捷: 「一千多年前的事,你如數家珍; 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 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 養育你的土地,你視而不見」。 最近看到108課綱大禹治水一事在網路上討論得火熱,又勾起了我對學生時期中國史地和臺灣史地比重不一的議題。 真的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學那麼多中國史?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臺灣第一座民營博物館,集合了閩式、日式和洋式風格,典藏了豐富的臺灣民俗文物,展現了臺灣社會風貌。館內氣派的西式洋樓和閩式建築展示區都值得細細欣賞,適合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居住在頭份的我其實並不知道家鄉的歷史脈絡與竹南的淵源甚是深遠,今年初有更深更多的機會來認識認識這昔日被稱為「中港」的竹南故事。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呂捷: 「一千多年前的事,你如數家珍; 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 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 養育你的土地,你視而不見」。 最近看到108課綱大禹治水一事在網路上討論得火熱,又勾起了我對學生時期中國史地和臺灣史地比重不一的議題。 真的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學那麼多中國史?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臺灣第一座民營博物館,集合了閩式、日式和洋式風格,典藏了豐富的臺灣民俗文物,展現了臺灣社會風貌。館內氣派的西式洋樓和閩式建築展示區都值得細細欣賞,適合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