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翻譯是那道北緯38°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翻譯從來是不被重視的、敏感的、多少更善於溝通理解的⋯⋯翻譯被比作橋樑,架在河畔上,讓被河流隔開的兩方往來無阻,若兩方交戰,首先是炸橋。不知道郁達夫臨死前是不是這樣想的。
漢語裡有作家、詩人、學者,可是翻譯,卻又是動詞、又是名詞,雖然筆譯可以稱為「譯者」,但更普遍的情況是直到成了一個傳說式的人物,才是「翻譯家」,一般就「翻譯」二字,「動靜皆宜」。就比如上一段,可以說我說的是translator,翻譯這個人;當然也可以說我說的是翻譯這個動作,翻譯這個事情。就是這樣模稜兩可,像這個語言本身一樣。
翻譯究竟應該是什麼模樣的?202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詩歌組獲獎者Don Mee Choi在她的詩集《DMZ Colony》裡一再推敲,給出了她的答案——
她覺得翻譯是反新殖民的模式。她醉心於那句「給予我們社會的那些命令式的言語」,因為她覺得正是那些或許簡單或許複雜的「命令式文字」讓一個國家30分鐘內分裂成為兩個,好像從北緯38°線裂開一樣。她管這條緯線叫做「一個民族的腰際線」,並將這個婀娜的腰肢放在詩集的第一頁。
詩集開篇
隔開之後不僅成了兩個國家,也形成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不斷地接受著、吸收著外界的新事物、也接受著曾經美國的殖民式佔領;另一個世界不斷地封閉,要彷彿使出渾身解數也要與世隔絕,讓他們的「世外桃源」最幸福。
Don Mee Choi將她的翻譯叫做「mirror words」。如鏡般的文字?Mirror Words不會順從,而會反抗,它們會公然反抗新殖民主義邊界與隔閡,因為它們可以飛過邊界、爬過高山。Don Mee Choi寫道,如鏡般的文字是思鄉的,是帶著光環的,是失去雙親的文字。即便聽起來這樣的悲傷,她也還會吶喊,「看看鏡中你們的言語吧!翻譯!翻譯!你翻譯了沒有?再譯一次!」
覺得她對翻譯的理解是那樣的值得欣賞。似乎,詩集告訴我們,她是怎樣被迫著成為一名譯者,之後家人四散移民等等經歷,也都讓她與翻譯的身分和翻譯這個行為無法分開;但是,她又如此積極地接受了翻譯這個身分,用翻譯來公然地對抗、並賦予那些消逝的生命他們本應擁有的言語。
詩集中,她將韓戰中的倖存者的語句「翻譯」出來,也將一次次在追捕所謂的共產黨而對無辜村民進行的虐殺中死難的孩童的聲音「翻譯」了出來,她用「翻譯」紀錄了被埋沒的聲音,也用手寫韓語詩歌的形式,更直觀地將韓戰留下的痛展現出來。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這些聲音由她先寫成韓文詩歌形式,然後再進行翻譯。
作者手跡
雖然這些詩歌出自作者之手,但是也只是在詩集最後的註釋裡才看到,只看書寫,真的以為是那些孩子們的筆記,衝擊力和震撼力非常大。
翻譯是翻譯,也是創作,翻譯不是機器,卻可以像機器一樣工作。在活動的世界做一名翻譯是不容易的。在兩方「眾目睽睽」之下,彷彿要自己抽離掉自己「人」的那一部分,盡量地展現一種極快速的「機器性」,越中立、越無自己越好。翻譯做完之後,兩方的人會偶爾看到妳是為人的一面,關切地說,「為什麼不尋一個『正經』工作?」抑或是乾脆無法從「機器性」以外的目光中看你,為妳「突然擁有」的自我的觀點而驚詫。
其實,翻譯最是靈動的。翻譯最不可停,是不斷地汲取新鮮,新鮮的語言、新鮮的表達、新鮮的舶來語、新鮮的「新殖民」語句⋯⋯揉合了之後,在「無他」與「無己」中求一個難得的平衡。譯文可以是鏡子,口譯類的翻譯更是如鏡般的流水,能照出河邊的納克索斯,也一直有著自己的河道。
魯迅在1933年發表的《關於翻譯》中也寫道,「所以翻譯和創作,應該一同提倡,決不可壓抑了一面,使創作成為一時的驕子,反因容縱而脆弱起來。」又補充道,「注重翻譯,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進和鼓勵著創作。 」Don Mee Choi的將翻譯與鏡子聯繫起來與魯迅契合,而且,也同樣有著對翻譯和創作二者相互間促進作用的認可。這是難得的。畢竟,翻譯依舊未面臨過美好的、他們應得的一片天地。
關於虐殺的紀錄之一
書封
我一直願翻譯能有更美好的前景,當然,我也會做些機器學習相關的事情,指望有一天真正的機器能勝任,毫無問題地去代替我們那部分「機器性」,而讓翻譯真正地回歸為「為人」的那個翻譯;畢竟,翻譯這面鏡子,即便再如何,也無法關閉自己的感覺,在口譯或者翻譯的過程中做到「無感」,而感覺自是創作的來源。若機器真代替了我們的那部分「機器性」,是不是翻譯盡可以回到像Don Mee Choi這樣的創作中去,將消逝的聲音「翻譯」紀錄下來,用翻譯成的創作去對抗那所有的桎梏。
翻譯是最靈動的。
若不動,怎能發現身上的桎梏?【Rosa Luxemburg 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再也不會有魯迅研究了。慎往下拉,👇可能有圖片會引起不適。©】 最近讀到一篇魯迅的《白莽作〈孩兒塔〉序》,沒多少字,反覆讀了,也找來白莽的詩歌《孩兒塔》讀了。魯迅這篇《白莽作〈孩兒塔〉序》很容易找到,也有中學課文式的分析,也會讀到有介紹白莽(另一個筆名是殷夫)的生平的,左翼(上面那個🔗也是來自中
這是上一本科學繪本的續篇。市面上給孩子的、關於科學的繪本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繪本目的是讓孩子和大人一同舒緩情緒,而內容豐富、深奧,且對於孩子而言不難理解的科學繪本,我還是比較推薦這個作家的。 這裡的第二本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科學繪本。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點是,這個繪本中負責引導、講解的是Albert
不知道連著幾天了,一抬頭看天,就有一句話從心中冒出來「又下雪了。」雪花在陽光裡飄下,也在陰鬱的時候飛落,蓋著這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你們看天上的雪花❄️,每一片都是Transparent Things! 鼠年過去了,好難熬又好快的一年。之前買了一個小「作品」,鼠年裡還讀完了—— 「作品」是在圖書館買
講到繪本,多還是想到以故事情節為依托,將故事盡力繪得唯妙唯肖;反而科學方面的繪本卻不太常見,至少在書店找尋瀏覽繪本的時候,基於科學的繪本總被忽略掉。不盡然!今天推薦的這個繪本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繪本封面 書名《量子物理的秘密》。封面上的銀髮老人是穿插在故事中的Albert教授,似乎以愛因斯坦為原型
看到繪本推薦,突然想起不久前在醫院住院的時候,十多年的朋友巧從義大利來,日日待在床邊,推薦了刀根裡衣的繪本給我。 朋友是俄羅斯人,精通日文,家裡有個淘氣的小朋友。當她覺得無所適從的時候,試著拿出刀根裡衣的繪本。小朋友看到繪本,竟次次都平靜下來,乖乖看繪本,彷彿繪本有神秘的魔力。更重要的是,小朋友講俄
久未寫繪本,卻從未停止欣賞。《紐約客雜誌》去年的一篇文章【藤川堯如何在孩子的書籍中畫出自由】專門介紹兒童文學繪本的創作者、日裔美國插畫家。雖然是位女性,其父卻賦予她「堯」的名字。《紐約客》談及藤川堯的童年,其實從出生的年份看來,她的童年並不是非常快樂、充滿奇想的,但是她筆下繪出的給孩子的繪本裡,卻僅
【再也不會有魯迅研究了。慎往下拉,👇可能有圖片會引起不適。©】 最近讀到一篇魯迅的《白莽作〈孩兒塔〉序》,沒多少字,反覆讀了,也找來白莽的詩歌《孩兒塔》讀了。魯迅這篇《白莽作〈孩兒塔〉序》很容易找到,也有中學課文式的分析,也會讀到有介紹白莽(另一個筆名是殷夫)的生平的,左翼(上面那個🔗也是來自中
這是上一本科學繪本的續篇。市面上給孩子的、關於科學的繪本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繪本目的是讓孩子和大人一同舒緩情緒,而內容豐富、深奧,且對於孩子而言不難理解的科學繪本,我還是比較推薦這個作家的。 這裡的第二本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科學繪本。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點是,這個繪本中負責引導、講解的是Albert
不知道連著幾天了,一抬頭看天,就有一句話從心中冒出來「又下雪了。」雪花在陽光裡飄下,也在陰鬱的時候飛落,蓋著這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你們看天上的雪花❄️,每一片都是Transparent Things! 鼠年過去了,好難熬又好快的一年。之前買了一個小「作品」,鼠年裡還讀完了—— 「作品」是在圖書館買
講到繪本,多還是想到以故事情節為依托,將故事盡力繪得唯妙唯肖;反而科學方面的繪本卻不太常見,至少在書店找尋瀏覽繪本的時候,基於科學的繪本總被忽略掉。不盡然!今天推薦的這個繪本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繪本封面 書名《量子物理的秘密》。封面上的銀髮老人是穿插在故事中的Albert教授,似乎以愛因斯坦為原型
看到繪本推薦,突然想起不久前在醫院住院的時候,十多年的朋友巧從義大利來,日日待在床邊,推薦了刀根裡衣的繪本給我。 朋友是俄羅斯人,精通日文,家裡有個淘氣的小朋友。當她覺得無所適從的時候,試著拿出刀根裡衣的繪本。小朋友看到繪本,竟次次都平靜下來,乖乖看繪本,彷彿繪本有神秘的魔力。更重要的是,小朋友講俄
久未寫繪本,卻從未停止欣賞。《紐約客雜誌》去年的一篇文章【藤川堯如何在孩子的書籍中畫出自由】專門介紹兒童文學繪本的創作者、日裔美國插畫家。雖然是位女性,其父卻賦予她「堯」的名字。《紐約客》談及藤川堯的童年,其實從出生的年份看來,她的童年並不是非常快樂、充滿奇想的,但是她筆下繪出的給孩子的繪本裡,卻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司法通譯是保障移工權益的防線之一,專勤隊、偵訊室間,逃跑外勞的故事透過他的翻譯,訴說著越南人背負的大量的負債、臺灣夢。美玉之島和鬼島之間的差距和故事,在這本書中傾訴。 書名是司法通譯,但夾雜了許多越南史。當年越南的逃難情境,相較臺灣的經濟繁榮,想必處處打黑工、人口販運層出不窮。畢竟每個人都想要翻身
一直以來,我對於詩歌是「不可譯」這種看法不予苟同,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詩歌不可翻譯的話,那麼我們憑藉什麼與外國詩歌交流以打開嶄新的視界,又如何從異文化的詩歌思想中,得到深化本國文化系統的養份與契機?換句話說,設若將「不可譯」的消極性和否定性,目的在提醒譯詩者應當嚴謹不可放逸,它就為自身開創了新的可能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翻譯乃大道》收錄了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精彩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到常見的翻譯困難,再到中西方文學比較,概括了他對翻譯這一行的深刻見解。本文整理了作者提出的常見的10種中文病句,這些問題大多受英文影響,不只是譯者,我們平日說話也常常會犯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有那些英式中文吧!
Thumbnail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Thumbnail
講者:陳佩筠(淡江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潘怡帆(東海哲學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3.5.18 陳佩筠: 1. 德希達〈Des Tours de Babel〉(1985)中認為翻譯既必要又不可能,翻譯不可能完全不折損意義。
Thumbnail
嗨,我是小譯者。 曾經在餐廳端過盤子、在補習班教過書,去日本走跳一年之後,回台在日商當過朝九晚五的粉領族。現在,我是一個宅在家自由接案的職業譯者。 其實,當上班族沒什麼不好。尤其是在辭職之後,我頓時成為無勞保、無月薪、無特定雇主的三無女子時,感觸更加深刻。偶爾還會懷念每個月薪水安穩入帳,週末氣定神閒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司法通譯是保障移工權益的防線之一,專勤隊、偵訊室間,逃跑外勞的故事透過他的翻譯,訴說著越南人背負的大量的負債、臺灣夢。美玉之島和鬼島之間的差距和故事,在這本書中傾訴。 書名是司法通譯,但夾雜了許多越南史。當年越南的逃難情境,相較臺灣的經濟繁榮,想必處處打黑工、人口販運層出不窮。畢竟每個人都想要翻身
一直以來,我對於詩歌是「不可譯」這種看法不予苟同,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詩歌不可翻譯的話,那麼我們憑藉什麼與外國詩歌交流以打開嶄新的視界,又如何從異文化的詩歌思想中,得到深化本國文化系統的養份與契機?換句話說,設若將「不可譯」的消極性和否定性,目的在提醒譯詩者應當嚴謹不可放逸,它就為自身開創了新的可能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翻譯乃大道》收錄了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精彩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到常見的翻譯困難,再到中西方文學比較,概括了他對翻譯這一行的深刻見解。本文整理了作者提出的常見的10種中文病句,這些問題大多受英文影響,不只是譯者,我們平日說話也常常會犯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有那些英式中文吧!
Thumbnail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Thumbnail
講者:陳佩筠(淡江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潘怡帆(東海哲學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3.5.18 陳佩筠: 1. 德希達〈Des Tours de Babel〉(1985)中認為翻譯既必要又不可能,翻譯不可能完全不折損意義。
Thumbnail
嗨,我是小譯者。 曾經在餐廳端過盤子、在補習班教過書,去日本走跳一年之後,回台在日商當過朝九晚五的粉領族。現在,我是一個宅在家自由接案的職業譯者。 其實,當上班族沒什麼不好。尤其是在辭職之後,我頓時成為無勞保、無月薪、無特定雇主的三無女子時,感觸更加深刻。偶爾還會懷念每個月薪水安穩入帳,週末氣定神閒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