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活動|歇斯底里的吶喊,與原住民父母比較酷的浪漫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天由【原獨讀冊】為大家介紹新書,同時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 75 天。
Sources: Amazon
近年來「學習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呼聲頗高,通常出現在自然資源及食物等領域,不過最近美國有一本新書狩獵、採集與親職》(Hunt, Gather, Parent)出版,將原住民的親子教育也列入值得學習的清單。
這本書的作者杜克麗夫(Michaeleen Doucleff)是擁有化學博士學位的專業科學記者,任職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在任何方面都一帆風順,卻被三歲的女兒徹底打敗。名叫羅絲的小朋友不肯跟母親合作,還會刻意製造麻煩,杜克麗夫看遍了相關的教養書籍,嘗試各種方法,但情況始終沒有改善,直到她將目光轉向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才領悟了教養之道。
杜克麗夫認為西方的教養方法低估了孩童的能力,不像馬雅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工作;極地的因努特人特別擅長情緒管理,也能夠教育出懂得三思後行的小孩;非洲的哈札人則是「教養自信自主孩童的世界專家」,他們的小孩不像現在多數的美國小孩那樣充滿緊張焦慮。
杜克麗夫在書中宣稱她「發現」了「數千年之老的教養方法」,然而,情況果真如此嗎?原住民讀者可能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本書的破綻:或許問題不真的在於所謂的教養方法,而在於整體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小羅絲為何在家裡大搞破壞?她為何這麼焦慮?說不定正是因為身為母親的杜克麗夫本身極為焦慮。這一點我們在書中可以讀到證據——杜克麗夫被小羅絲的「不合作政策」搞到幾近崩潰,於是在廚房抱著一個紙箱大喊:「這是生平頭一次我把很想要做好的事做得這麼糟!」
這根本就是一個歇斯底里的吶喊,當代主流社會那種盲目追求成就的病態在此表露無遺。也許杜克麗夫不崩潰的時候不會這樣嘶喊,但那種病態可能已經充塞骨髓,飄散在她身邊,被敏感的三歲小孩清晰的嗅到。
由於原住民的文化裡普遍沒有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和成就迷思,當然也不會沒事在日常生活裡思索:「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育,才能讓孩子合作、聽話、自主、有信心、有風度⋯⋯」杜克麗夫可能誤把這個結果當成原因,甚至還寫了一本書來交代她的心得,證明她終於把「很想要做好的事」做得很好了。
杜克麗夫的小朋友生活在繁忙緊張的現代城市,父母是每天面臨職場高度競爭的中產階級,每天關切兒童是否正常成長(有沒有發展遲緩?有沒有遺傳性疾病?有沒有人格問題?有沒有社會化問題?有沒有社交障礙?天賦主要在哪方面?是否需要接受特別的才華培訓教育?算不算是兒童天才?⋯⋯),孩子當然不可能輕鬆,小小年紀就染上了文明病。
或許問題不在於原住民族的教養方式是否比較「優良」。或許問題根本只在於現代城市文明之下的父母全都緊張過度。在寫書談論如何教育孩子之前,為人父母者或許應該先找回一個健康的生活——這一點倒是可以向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學習。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基因研究在原住民世界沒有好名聲,因為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喜好以基因研究佐證血統主張,將原住民族與殖民國家之間的國際政治問題簡化成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字問題。當然,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抱著惡用科學的念頭展開研究。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換言之,是不是因為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
卡托研究所提出的所有衡量指標,都是「現代文明」的指標,被強迫接受甚至內化現代文明的原住民,與持續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森林中的原住民相比,當然更接近這些標準。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邏輯,衡量結果只能證明蛇確實吃了自己的尾巴。
「一個富有的外籍女子出於家族因素,不情不願的返回海地,卻遭到綁架。但贖金不只是錢。她還必須回溯時光,了解她的家族曾如何共謀涉入海地暴力悲劇的歷史,並面對她自己遠離故土的實情。」
說起關島,你會想到碧海藍天,還是美軍基地?對許多憂慮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關島的美軍或許令人安心,但對於居住在關島的查莫洛人來說,這島嶼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就是他們悲劇的來源。從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直到今天,五百年來他們不曾擺脫被殖民的命運。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基因研究在原住民世界沒有好名聲,因為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喜好以基因研究佐證血統主張,將原住民族與殖民國家之間的國際政治問題簡化成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字問題。當然,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抱著惡用科學的念頭展開研究。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換言之,是不是因為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
卡托研究所提出的所有衡量指標,都是「現代文明」的指標,被強迫接受甚至內化現代文明的原住民,與持續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森林中的原住民相比,當然更接近這些標準。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邏輯,衡量結果只能證明蛇確實吃了自己的尾巴。
「一個富有的外籍女子出於家族因素,不情不願的返回海地,卻遭到綁架。但贖金不只是錢。她還必須回溯時光,了解她的家族曾如何共謀涉入海地暴力悲劇的歷史,並面對她自己遠離故土的實情。」
說起關島,你會想到碧海藍天,還是美軍基地?對許多憂慮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關島的美軍或許令人安心,但對於居住在關島的查莫洛人來說,這島嶼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就是他們悲劇的來源。從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直到今天,五百年來他們不曾擺脫被殖民的命運。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的書名。被許多知名教育人士列為親子教育必讀書,帶領成千上萬家庭團體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及「共同提升」總裁梅爾頓甚至說,他只推薦兩本必讀,這是其中一本。 作者是蘇珊史迪佛曼,本身長期追尋靈性提升,但孩子的出現讓她的靈性生活亂套,最後卻體會出孩子如何成為自己的靈性“導師”。 兒子的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身為「自然主義之父」的盧梭,在幼教發展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提出孩子並非成人縮影的名言,也讓他獲得「教育界的哥白尼」的稱號。其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提及如何養育孩子,如何順應孩子的天性,並輔以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身體和情感的正常發展。更是每位幼教人的必讀聖經。 事實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的書名。被許多知名教育人士列為親子教育必讀書,帶領成千上萬家庭團體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及「共同提升」總裁梅爾頓甚至說,他只推薦兩本必讀,這是其中一本。 作者是蘇珊史迪佛曼,本身長期追尋靈性提升,但孩子的出現讓她的靈性生活亂套,最後卻體會出孩子如何成為自己的靈性“導師”。 兒子的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身為「自然主義之父」的盧梭,在幼教發展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提出孩子並非成人縮影的名言,也讓他獲得「教育界的哥白尼」的稱號。其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提及如何養育孩子,如何順應孩子的天性,並輔以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身體和情感的正常發展。更是每位幼教人的必讀聖經。 事實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