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與生活(13):想修行悟道,一定要出家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尖銳,但也是我長久以來心中隱隱好奇的事情。
先簡單說明一下,我學習的是瑪赫西老師帶出來的「超覺靜坐」系統(TM),這套體系已傳有數千年歷史,以往都只在聖山中,由師父將一切知識與技術傳給弟子,目的是維持知識的完整與純淨性。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直到瑪赫西老師拜入Guru Dev門下,獲得了完整的傳承及確立他的任務,之後在時機成熟時,將完整的知識與技術帶向世界。
整套傳承這樣一代代傳下來,其中有許多隱微的安排是我們難以從表面看清的,至少可以確定,出家不再是唯一選擇。但是,心中不免還是會想問:拋卻塵世那些紛擾,或是一切物質欲望,一心修行,到底會不會修得更實在?我沒有想後半生都斷絕塵緣,只是剛好我們的系統有提供一些選擇,讓想短暫體驗出世生活,或是真的想了緣的人可以處在相對單純、清靜的環境修行。
不過,最近看了下面這段瑪赫西老師訪談影片,才真正了解到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出世、入世不再是修行的關鍵,本來想著往後可以短暫嘗試的心也跟著消下去。
事實就是,出世只是一種在外境上的選擇,這一世希望快速走上永恆解脫道路的人,或是看清外境非永恆不變事物的人,會藉此去除外境誘因,專心在個人修行上。不過,更深一層來看,只要我們還有這副肉身,我們就不可能完全「出世」。我們的感官和心智依然會不斷接收外在資訊,內心一樣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甚至想起自己未出家時的情景。
據說,古時想出家修行時,較有規模的禪宗宗派收人前,會先安排人在山下外門獨自生活三年,若這三年間都沒有回歸俗世,就代表求道心性足夠堅定,可以正式收入門下。這也顯示了,出家只是一種磨練心性的方式,真正的考驗在於自己的心夠不夠堅定。
在現代這個環境,修行比以前容易許多,但也困難許多。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亂度太高,但知識和技術已經完整流傳下來。每個人的機緣雖然不同,但只要有老師、有技術、有經典,加上自己心中有所志向,每天規律靜坐,入世修行悟道絕對不是問題。
說起來,這真的又是一篇寫來自我砥礪的文章。再次感謝上天的安排與機緣,以及傳下這些寶貴知識與技術的Guru Dev們,謝謝瑪赫西老師,謝謝我的老師,謝謝和我一起修行砥礪的朋友們......Jai Guru Dev
avatar-img
9會員
19內容數
踏上修行這條路後,我們身心靈各層面都會獲得滋養與提升,同時也會更清楚看見:外在永遠是持續變動的,內在則有一部分永遠是寧定的。這份筆記想記錄個人漸漸從外在的紛擾走向內在寧靜,再將這份寧靜帶到外在的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eeni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Ayurveda課程對我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入門課程,因為你可以單純將它視為印度的生命與醫學保健知識,並藉由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就能體驗更多。 在開始上這門課時,老師要我們在紙上回答兩個問題:生命是什麼?你想從這堂課中獲得什麼?
這幾天迎來了靜坐滿兩年的生活,前兩天發了篇隨筆日記,看來是累積好一陣子的壓力鬆脫開來,所以產生了大量的思潮,思潮帶動情緒起伏,過了也就過了。想想這也是需要練習的,學習讓那些思潮就這樣流散而去,別對腦海中浮現思潮下判斷與評論。
或許很多人曾想過這些問題:自己為何會降生在這個世界?生命是怎麼來的?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是活?什麼是死?為什麼這個「我」可以思考、可以行動?為什麼「我」會生活在這個國度、這個城市、這個家庭裡,受這些家人養育、長大後結交到這些朋友?又或者感嘆自身命運,為什麼會遇到如此天理不公的事情
最近因緣際會參加了兩場TM說明會,有了一些感觸。一方面是再次回想自己學習靜坐的機緣,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一方面是對旁人對靜坐普遍的想法有所感,想解釋有靜坐習慣的人的真的不是有奇怪的宗教信仰,或是不食人間煙火、隨時想出家的人。因此,我開始在思考,有在靜坐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
超覺靜坐,或者說任何靜坐方法,學會/獲得方法永遠都只是個開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說的完全沒錯,而且確實如此。 在拿到我的Mantra和使用方法,並且和老師一起靜坐後,接下來就是每天規律練習。是的,要說學習的話,馬上就學會了,但是重點在練習。
介紹演講告一段落後,老師會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時候可以從同學提出的問題中發現,每個人會對靜坐感興趣各有不同原因,以前接觸過的宗教或技術也大不同。至於我自己,好像是和有學靜坐的朋友相處後,覺得「好像不錯喔」,然後和她的靜坐老師接觸後,覺得「太棒了!我要學!」
Ayurveda課程對我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入門課程,因為你可以單純將它視為印度的生命與醫學保健知識,並藉由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就能體驗更多。 在開始上這門課時,老師要我們在紙上回答兩個問題:生命是什麼?你想從這堂課中獲得什麼?
這幾天迎來了靜坐滿兩年的生活,前兩天發了篇隨筆日記,看來是累積好一陣子的壓力鬆脫開來,所以產生了大量的思潮,思潮帶動情緒起伏,過了也就過了。想想這也是需要練習的,學習讓那些思潮就這樣流散而去,別對腦海中浮現思潮下判斷與評論。
或許很多人曾想過這些問題:自己為何會降生在這個世界?生命是怎麼來的?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是活?什麼是死?為什麼這個「我」可以思考、可以行動?為什麼「我」會生活在這個國度、這個城市、這個家庭裡,受這些家人養育、長大後結交到這些朋友?又或者感嘆自身命運,為什麼會遇到如此天理不公的事情
最近因緣際會參加了兩場TM說明會,有了一些感觸。一方面是再次回想自己學習靜坐的機緣,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一方面是對旁人對靜坐普遍的想法有所感,想解釋有靜坐習慣的人的真的不是有奇怪的宗教信仰,或是不食人間煙火、隨時想出家的人。因此,我開始在思考,有在靜坐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
超覺靜坐,或者說任何靜坐方法,學會/獲得方法永遠都只是個開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說的完全沒錯,而且確實如此。 在拿到我的Mantra和使用方法,並且和老師一起靜坐後,接下來就是每天規律練習。是的,要說學習的話,馬上就學會了,但是重點在練習。
介紹演講告一段落後,老師會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時候可以從同學提出的問題中發現,每個人會對靜坐感興趣各有不同原因,以前接觸過的宗教或技術也大不同。至於我自己,好像是和有學靜坐的朋友相處後,覺得「好像不錯喔」,然後和她的靜坐老師接觸後,覺得「太棒了!我要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Thumbnail
  我自小在宗門長大,一路以來都接受著最正統的修仙教育。和路邊的野路子需廝混拼殺不同,宗門有丹藥、有典籍,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便能順理成章地突破,因此從小到大,我不是在閉關,就是在閉關的路上。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問過許多前輩,為何要修仙?得到的答案都是要追求「道」,可道有好多種,有人說要長生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佛陀開示:「超渡祖先是不能中斷的,每年還是要請出家眾為他們做超渡及布施,即使他們都已轉世,投生各道,都能因你的超渡獲得利益;相對的你們現世者也能得到事業順利、閤家平安。」 為什麼觀音山定期舉辦超渡法會?因為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靈識會再輪迴於六道中,只有讓先人離苦得樂了,我們現世者才能夠平安順利。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Thumbnail
  我自小在宗門長大,一路以來都接受著最正統的修仙教育。和路邊的野路子需廝混拼殺不同,宗門有丹藥、有典籍,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便能順理成章地突破,因此從小到大,我不是在閉關,就是在閉關的路上。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問過許多前輩,為何要修仙?得到的答案都是要追求「道」,可道有好多種,有人說要長生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佛陀開示:「超渡祖先是不能中斷的,每年還是要請出家眾為他們做超渡及布施,即使他們都已轉世,投生各道,都能因你的超渡獲得利益;相對的你們現世者也能得到事業順利、閤家平安。」 為什麼觀音山定期舉辦超渡法會?因為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靈識會再輪迴於六道中,只有讓先人離苦得樂了,我們現世者才能夠平安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