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漢天威-大俠張良】

你知道嗎?張良不姓張。 司馬遷雖然沒有寫這句話,但他在《史記-留侯世家》中的行文非常明白。
此人,本姓不可考,以「良」稱之。一直到楚漢相爭正式開打,阿良從韓王那裡回到劉邦身邊,才有了張良這個名字。 韓王成從來沒有真正上任,所以阿良也不會是在新韓國得到封地姓張。
秦代的張縣,屬薛郡。是為故魯國。 你道秦末諸侯誰統魯?魯公項羽,別無分號。
也就是說,張良的姓,其實應該是項羽賜的。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項羽成為西楚霸王的時候,非常看重咱們家阿良。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屬臣。
你以為這是一個楚漢相爭你死我活的故事。其實卻是項羽、張良、劉邦的三角戀愛傳奇。
我們這裡還是先叫他張良方便點。
張良的先祖,是韓國人。從戰國前期開始,就是韓國宰相,一直到韓國滅亡前二十年。
張良是家裡非常小的孩子……不是最小,他還有弟弟。不過父親去世的時候,張良大概連媽媽十塊都還不會說。 所以二十年過去,張良根本還沒機會在韓國任官,這個國家就滅亡了。 想當然,張良的叔叔伯伯哥哥,大概有一堆人都在韓國當官。
基本上,消滅韓國的內史騰,不是白起那種殺人魔。韓國在秦王政十七年,算是相當和平的投降,韓國貴族得到的待遇也不差。 也因為如此,秦王政二十一年,韓國貴族發起了一波反秦運動。
張良的親族遭到屠殺,當在此時。
這時候,張良差不多二十出頭歲,是為一家之長……然後他選擇散盡家財,想要找刺客來刺殺秦王。 但被荊軻刺過一次的秦王政,變得非常小心。在秦的領地內,你很難找到願意捨棄性命來刺殺秦王的人。
怎麼辦呢?
張良身為王公貴族,十幾歲的時候必然需要拜師學藝。那時候,有一支楚國遊學團,以韓國公子韓非為首,去楚地找大儒荀況求學。張良也在這支隊伍裡。
說是楚地,也是最北端。
荀子出身稷下學宮,離開的時候,也帶了一些學生走。稷下學宮的研究生,來自四面八方。在這裡,張良結識了一個來自朝鮮半島的朋友。
如果說,中國本土找不到人可以刺殺秦王政,那麼……只好去找夷狄了吧?
東夷跟齊國非常的你儂我儂,其「漢化」的程度,不是整天跟趙國打仗的北狄可以相比的。而且這時趙國已滅,楚國正在跟秦國進行最後的決戰。
天下尚存燕齊。
也就是說,一來楚國的留學生,應該都已經撤離。二來往東去,也比往北西南三個方向要來得容易通行。
張良計議已定,包袱收一收就出發了。
出了燕國後,沒有地圖,沒有方向,氣候變得嚴苛,語言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現代看起來沒有幾百公里的路,對張良來說卻是艱辛無比。
更何況從東北到朝鮮南端,也不是什麼一馬平川的易與之路。 每到一個聚落,張良就必須停下來暫居。熟悉當地的語言,附近的地形跟氣候,再試著往目標前進。
冬去春來,日復一日,年又一年。
張良什麼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耐心,跟上天給予他的學習天賦。 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過了多久,到底走了多遠。
終於,張良抵達了滄海國。 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張良當年的同學,竟是滄海國君。
說是國啊君啊的,到底人家的架構跟中國不同。張良也沒有希望老同學能夠借兵百萬,讓他掃蕩中原。
他只要一名勇士就可以了。
滄海君借給了張良一個大力士,並且安排他們從海路返回齊國。當張良返抵故土,早就連齊國都沒了。
神州大地,唯秦至尊。
張良立刻著手安排刺秦計劃。 荊軻那套行不通。張良打聽到,有一個名叫高漸離的人,也試圖接近秦王行刺失敗……現在要叫秦始皇了。
此後,秦始皇帝不再接近任何有故六國背景的人。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老高當時非常有創意的,在樂器裡面灌鉛,打算用砸的砸死秦始皇。因為老高到底是個樂師……張良這邊,可是有著力能舉鼎的勇士呢。
由於秦始皇大量沒收兵器,張良散盡家財,也只能幫勇士打造一個大概三十公斤重的大鐵椎。
鐵椎是啥毛?就是鍊子槌。
張良的博浪沙狙擊計劃,我們完全可以用現代鏈球的世界記錄來看:大概有八十米左右的投擲距離。
同時,鏈球需要迴旋空間,所以張良二人絕對不是在人群中或樹林裡發起狙殺。
博浪沙這個地方,基本上就是河南省山地跟平地的交界處。張良擬定的計劃,必然是從高處狙擊秦始皇車駕。
三十公斤重的鐵槌,橫向當然飛不了八十米。 但從山坡上呢?
張良每天都在沙地上畫著圖,計算角度、力道,投擲出手點……
即使刺秦失敗了,張良的這個習慣仍然沒有改變。他很想知道,到底是哪一個部分的計算出錯,才沒能正確投中秦始皇。
刺秦失敗後,張良改名換姓東逃,定居在下邳。(漢代徐州首府) 由於這些年來,過著浪跡江湖的生涯,比起隱士讀書人,張良更像是一個俠士。
看不過去的,上去打一架便是。
一天,張良在橋上遇見了一個老人。 老人在張良的面前,把鞋子踢到橋下:「小子,下去幫我撿鞋。」
張良好歹是地方一尾流氓,當場愣住……本來打算掄起拳頭先把老人給揍一頓,想想還是忍住,就下橋去把鞋子撿回來。
鞋子落在老人的正下方。 張良隱約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但還是把鞋撿上去,幫老人給穿上。
老人約張良五日後清晨在此相會,張良遲到,再約五日後。 張良雞鳴即起,還是遲到,再約五日後。
最終,張良半夜就出門,果然不久就看老人來到。
老人送給張良一卷太公兵法。
開篇講為將用兵之道,張良想:干我屁事? 跳過看第二篇,論治國之道,張良還是覺得:關我屁事? 然而,第三篇開章的第三句話,就吸引了張良的目光。
得時無失,時不再來。
一連十五日,老人在告訴他的,不正是「時機」?
不能等到時機成熟才做準備。 先發者,制人啊。
張良突然一個激靈:「原來,我漏算了……車隊的行進速度跟飛行時間啊。」
萬物運轉不休,環環相扣。 沒有一個不相關,沒有一事不相干。 除了自己能把握的事情,要算到精深處。別人的事情,你同樣要了解。
太公曰:「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
張良醒悟過來,想要打倒秦始皇,不是跟秦始皇作戰。 一個人無法對抗一個國家,但是一個明天道知人事的人,則可以借助整個世界的力量!
自此,張良決定用心鑽研太公兵法。同時,他仍不改俠士作風……但不再是打架鬧事。 張良開始像劉備那樣,跟年輕人混在一起,灌輸大家反秦的思想。有人觸犯了秦律,張良必定想方設法幫助他藏匿、逃亡。
一點一點,累積起反動的能量。 一滴一滴,細流終有一日相聚。
所以要事先作好準備,沒有一件事是沒有意義的。
十年過去,陳勝起義,天下大亂。 張良沒有急著動作,他在觀察。 亂世的風,吹向六國貴族復辟時,張良才率領著下邳少年團,往當時核心的楚國反抗軍前進。
做好準備,保持對一切事物的彈性看法。 這是張良從黃石老人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概念。
也正因如此,張良突然改變了行程。遇上了一個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將軍。 跟自己一樣任俠豪爽。 跟自己一樣保持著對事物彈性的看法。
但是張良自己,是後天學來的。 而這個男人,是天生的度量。
沒有人教他,他自己就知道,打敗仗不是輸。 他自己就有本事,重新弄來籌碼再賭一鋪。
他是劉邦。
張良突然又明白過來:「我可以讓自己變得柔軟,但吃了橡膠果實的男人,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海賊王!」
其實,張良的天賦,跟項羽比較接近:「學習快,運用強,而且自我中心」。 但張良的追求,卻是劉邦的天賦。
那是,吞食天地的度量與氣魄。
這一場注定悲劇的三角戀情,就從張良跟劉邦的相遇,揭開了序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