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2021 Google I/O Day1 :隱性的使用需求,決定產品科技的發展方向

Google I/O 以線上模式舉辦
Google I/O 以線上模式舉辦
第一天的Google I/O 發表會,開誠佈公的點出目前的使用者情境,並且依照著需求開始演化技術、迭代與更新,並落地於產品上,讓用戶能獲得更好的體驗。
原本我在思考,是否也應該條列式的整理google這次發表了什麼?不過後來想想,這一定有相當專業、動作迅速的數位媒體,可以清晰地點列出來,如果大家有興趣就可以上網「google」就會看見了。
那麼這篇文章就小小提出我對於設計、技術、軟體、產品的觀點吧。
從這次發表的內容,又讓我們再次看到google對於用戶資料加上自家技術的延伸應用,例如:利用AI偵測照片物件,以物件為主題製成相簿集,讓你對某個人事物產生一定的記憶相連,比起時間軸來說,相簿給予使用者深層的「回顧意義」。
再來就是服務已經相當成熟的Google Map,仍然再度推出新的四大功能,分別為:智慧導航減少車程煞停次數、AR即時街景、標記人潮區域、個人化地圖。
自疫情爆發後,「群聚」成了人人都銘記在心的關鍵字,因為他有可能會是下一波感染的來源,因此在Google Map上可以看到目前標記的人潮熱點,藉此讓你可預先避開人群。
當我們的生活習慣已經被「疫情」干擾後,時時刻刻都要謹慎提防,確保自己處在安全的區域,但若能「預先知道,確保安心」這件事情,必須透過過往的用戶資料加上技術、裝置定位等等,才能夠達成。而每一個功能的都可以用顯性需求來表示,但背後都會埋了一層更深的隱性需求。以這個為例子,除了自己可以避開人群之外,也許當我「可能經過」某些熱點區域時,我能先自我察覺,並且提前預備,在「已知」的狀態下,來進行後續的行動。例如:通知醫療單位、先自我防護保護眾人等等。
今天我在我的臉書打出:UX Designer除了要解析需求、設計規劃等等,我認為提升洞察力、敏銳預測未來會發生的可能,並以人為本下去做設計,才能為產品帶來更高的價值。
說實在的,這真是太難了!誰是預言家呢?又有誰能預測一場疫情肆虐至今仍無法解除警報?雖然科技日新月異的不斷發展,但仔細觀察便可知道,每一次的「更新」絕對來自於使用者,而有些看似技術程度很高又不好理解的,例如:AI 技術 LaMDA ,雖然仍在訓練階段,想必「該如何應用」早已在設計師心裡有個底,只是他需要一些時間、過程,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一旦你是設計師,你就不只是在做設計。這是我成為UI / UX Designer後最大的感想,而如今成為品牌創辦人,必須看的又更廣、更遠,大概掌握了方向後,才會把這些「我所消化後的東西」設計為課程、講座、活動,讓台灣的設計師們能夠發揮自身創意、一起來解決問題。
「你不需要什麼都專精了,才來做設計。」
設計就是讓創意落地的過程,多多觀察生活週遭的環境,把一切問題都成為靈感的來源,只要有想法就能開始動手行,邊學習邊上路,提升思考能力。創意不局限於「聰明」,人人都有機會,只要你有能力預測更多隱性需求,也許你也會是下一代產品巨頭的發想者也說不定,至少我一直都是這樣想的。
我是Lisa收收UI / UXTaiwan UI / UX人生設計學創辦人,曾任職平面設計師、網頁前端工程師,最後轉職到自己喜歡職位 - UI / UX Designer,目前也是一位講師,致力於零基礎教學,與協助想轉職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