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1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大漢天威-少年皇帝一定要有乾爹】

史記中有酷吏列傳,也有循吏列傳。 循吏傳就一百分是用來婊「酷吏」們的。 司馬遷表示,遵循每個職務跟律法的為所當為,又何必做到像酷吏們那麼絕? 有趣的是,循吏都是司馬遷當代的「古人」。 也就是在司馬遷的眼中,漢武帝一朝,已經沒有這種事行中庸,順乎大道的好官員了。 乍看之下,從循吏列傳開始,史記列傳就進入一種分類非個人的傳記。 但偏偏這裡還有一個「汲鄭列傳」。 汲鄭是三小分類? 汲鄭是兩個人,汲黯跟鄭莊。 司馬遷表示,這兩個主要是要述說,得勢人人好,失勢牆倒眾人推的故事。 鄭莊短短的敘述中,確實符合這個主旨。 但汲黯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前面我們聊過公孫弘,東方朔,甚至主父偃,這些都是順著至高帝皇漢武帝的心意在做事的人。 而汲黯嘛……比較像三國時代東吳的張昭、唐初的魏徵。 張昭魏徵可不是靠捧孫權李世民LP在過日子的。 一個連皇帝也尊重懼怕,但並非操弄朝政的權臣……在缺少第二元首(太后)的情況下,對於整個政治體系,是重要的制衡力量。 汲黯就是這樣的角色。 汲黯是衛國人。 這個小小衛國乃周王室直屬,影響秦國至深的商鞅跟呂不韋,都是衛國出身。 雖然算不上戰國七雄,但即使秦始皇,也未曾對衛國行使武力。 一直到嬴胡亥才廢掉這個國家。 這件事極為不合理,所以也有人認為是記年混亂導致的錯誤。 汲黯傳其實暗示了一些線索。 汲家世代為衛國卿大夫,大漢初建,未獻尺寸之功,但汲家依然成為了漢朝重要的卿大夫。 汲黯憑著父親的庇蔭,當上了漢景帝的太子洗馬。 洗馬是「先馬」的意思,也就是太子的前導傳令官,又名謁者。 汲黯不是吹噓古禮好棒棒的儒家,但他卻是真真正正的古貴族。 比起拿著文獻拜孔夫子的幫派,汲家世世代代傳承的周禮,或許更為道地。 相信研究學者?還是相信原住民? 這是個難題。 不過景帝太子劉徹,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父親跟奶奶,根本就不待見儒家。 也就是說,真正的漢武帝啟蒙者,肯定是汲黯這個人。 有趣的是,司馬遷說這個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汲黯對於當時儒家復原的「禮」,可能並不認同。 當東南的越民互相侵攻之時,漢武帝派了汲黯前往。 汲老師到了吳(會稽北部)就折返,報告:「越民打架,那是他們的習俗,天子的使者不應該前去折辱了身分。」 這邊離題一下,周代的思想高度真的屌打後面兩千年。 漢武帝之後的人,是不會這樣看異族戰爭的。 但汲黯的意思很明顯,人家本來就是這樣,你看到老虎跟野狼打架還非得插手不可嗎? 現代人很常說「同理心」,但也常常誤解成把別人的行為代入自己的價值觀。 事實上,最重要的是「學著去重視別人所重視的事物」……不需要認同,知道他的初音跟你的周子瑜一樣重要就夠了。 繼續看汲老師。 又有一次,河內地區發生大火,據報有一千多戶人家受害。 漢武帝又派了汲黯這個天使去巡視。 結果汲黯看看,河內的災情還好,反而河南地區因為水災旱災,有上萬戶人家都陷於飢荒,甚至傳出人吃人的慘劇。 大漢天使汲黯就假傳聖旨,要求開倉振糧,救濟河南難民。 事後他也如實向漢武帝匯報,請求自我懲處。 這時候張湯還沒坐大,漢武帝認為情有可原,貶汲黯為縣令了事。 這縣令不偏遠也不小,乃是滎陽令。 好歹是個軍事重鎮,又離汲黯故鄉不遠。 ……不是,人家都講求富貴還鄉,漢武帝卻讓汲黯降職返家。 汲老師表示,丟臉,不幹。 漢武帝眼看汲黯出發了,卻不到任,而是稱病還家,心裡頭也是毛毛的,趕快又下令召汲老師回朝廷擔任中大夫。 但汲黯為人實在太靠北了,漢武帝受不了,這次乾脆發配到東海去當海龍王……是東海太守。 汲黯不是個說得一嘴好球的純學者。 讓他落實地方管理,他就是挑選官員,只對大方向做出指示,小細節不苛求。 正是黃老派的大招。 一年多後,東海地方的人民有錢了,治安好了,稅收多了,人人稱讚汲黯老師。 漢武帝就又再次召回汲黯,位列九卿。 雖然一開始我用張昭比喻汲黯,但其實他們有一個巨大的差異,就是張昭的派系非常強大。 不管是朝廷大夫,軍中武將,還是一般讀書人,都奉張昭為尊。 所以孫權怕張昭,那是沒話說的。 (孫權花了很多時間拉攏武將,把江東世族放進朝廷,來抗衡張昭) 汲黯老師可不一樣,他是個沒勢力又惹人厭的傢伙。 你說東海大治,出太守入九卿還有點道理。 憑什麼這傢伙一辭官,漢武帝就要緊張? 其實司馬遷這邊有點偷雞:大致來說,汲黯上述種種事蹟,應該是發生在竇太后執政的建元年間。 汲黯身為黃老學派古貴族,在漢武帝眼中只是囉嗦鬼,但對竇太后而言,就是極需禮遇的上賓了。 順帶一提,汲黯的偶像就是專門直諫文景二帝的袁盎先生。 回過來說,如果尊重汲黯的主子是竇太后,那竇太后過世後,漢武帝擺臉色給汲黯看,也是合情合理的發展。 漢武帝就曾經在朝會中被汲黯嗆到拂袖而去。 汲黯當時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這話什麼意思? 有人說是:「「陛下心裏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義,怎麼能真正仿效堯舜的政績呢!」 我倒覺得汲黯的意思是,堯舜之治本身就是黃老治術的典範。 君主修身,擇人任之,天下自平。 ↑ 汲黯自己也是這樣治理的。 換句話說:「欲效唐虞之治,陛下應除欲而自行仁義。」 漢武帝這時候正要招收儒家大展身手,被汲黯這樣嗆一下當然不太滿意。 不過三角關係挺複雜的。 漢武帝愛儒,討厭田蚡。 田蚡愛儒。 汲黯非儒,能與田蚡抗衡。 導致漢武帝雖然不喜歡汲黯,但也不能不承認他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汲黯跟敵對田蚡的灌夫也是好朋友。(詳見【魏其武安,決戰!】一文) 做為平衡朝廷的派系,汲黯非常重要。 更特別的是,汲黯除了愛上諫言之外,主要是個獨善其身的人。 別忘了他是個倨傲的討厭鬼。 漢武帝相當討厭田蚡跟竇嬰的一點,就是他們拉幫結夥。 所以等到魏其武安侯相繼過世,漢武帝自掌大權之後,朝廷裡面基本上沒有明顯的派系存在。 後來張湯崛起,汲黯也經常跟他發生爭執。 張湯擅長咬文嚼字的辯論,而汲黯則是以大道理批評之。 喜歡哪邊看個人,不過以漢武帝喜歡追根究柢的性格,自然還是傾向張湯多點。 汲黯身為元老重臣,眼看著張湯,公孫弘,衛青等人一一崛起,他老人家還是對這些新進大官不假辭色。 即使公孫弘的年紀更大。 但他也明白,時代改變了。 汲黯因此留下了「後來居上」這句名言--不是稱讚。 他的意思是,漢武帝用人就像堆木柴,越後面來的放在越上面。 但「多能鄙事」的人就會知道,新木柴潮濕,不易點燃。 真正好用的,還是乾燥過的老木。 所以後來人又說:「乾老木卡好。」就是這個道理了。 汲黯做為一個忠言逆耳王,真正跟他一山不容二虎的對象,司馬遷反而不在汲鄭列傳提。 自然就是忠言順耳冠軍,東方朔先生。 兩人關鍵的死亡交叉,就是匈奴渾邪王的來降。 此後,東方朔賞賜愈增,汲黯卻因小事被廢。 最終,汲黯被派至淮陽為太守,卒於任內。 不過司馬遷給汲黯的死對頭,仍是安排張湯。 汲黯前往楚地之前,曾和大行李息談過,張湯雖然很聰明,但是曲迎媚上,不是正道,必然敗亡。 後來張湯果然GG,而淮陽在汲黯治理下一片大好。 漢武帝得知汲黯早有預言後,索性讓汲黯在淮陽擔任「無爵侯」。 雖無爵位,但待遇禮制與諸侯相同。 不過老爺子你還是別回來啦。 汲黯過世後,漢武帝對他的親屬甚是禮遇。 衛地出身的人在朝廷當官,一定也會說自己不可以擔任比當年汲黯更高的官職。 這個漢武帝時代的無冕之王,實是當之無愧…… 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這個人一無勢力,二被漢武帝討厭,真的光憑他高潔的人格,還能在竇太后死後壓倒群臣?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孫弘跟張湯都跟汲黯對著幹沒錯,但是大將軍衛青是挺汲黯的。 大將軍青既益尊,姊為皇后,然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重益貴,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將軍聞,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過於平生。 衛青可是這時期「軍政法三巨頭」裡最早崛起,後台最硬,大牌最久的。 很有趣的是,這三巨頭雖與汲黯分庭抗禮,但實際上三個人的出身都算低微。 張湯稍微好一點,是中級官吏之子。 公孫弘布衣,衛青根本賤民。 說到底,衛青的出身跟奴隸沒兩樣,當過兵,上場打仗沒什麼問題。 但大將軍不是負責打仗而已啊。 國家事,朝廷事,與其說衛青需要一個智囊,不如說他需要一個幫手。 一個讓他衛家能在漢武帝面前屹立不搖的幫手。 張湯跟公孫弘,都是表面和善背後弄鬼的心機種。 衛青也是通人情世故的,當然不會與這兩人親近。 話說回來,張湯跟公孫弘為什麼不拉攏汲黯,讓衛青平白得益呢? 汲黯是黃老。 公孫弘是儒家。 張湯則是刑名法官。 三個人本身就相當於漢武帝時期學術界的三大宗師。 相比之下,原本身段就柔軟又沒包袱的衛青,往黃老宗師身邊一站,那可是穩穩的。 以漢初姓名學來說,衛家也必然是戰國時代衛國人。 司馬遷的春秋筆法,很容易讓人以為,衛青在霍去病崛起之後就失勢。 但事實上,衛青比霍去病多活了十一年。 而且並未從大司馬大將軍的位子上退下來。 一直待到元封年間。 最後要說的是,司馬遷的人物列傳,基本到這裡結束了。 雖然他活得可能比漢武帝更久,但他的記人很巧妙的斷在元封年間。 那是漢武帝決定封禪的一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