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3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43以觀照功夫燃燒妄想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農曆四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們今天要請教哪一方面?可以按照戒臘高低來請問。自己想想看,是關於修行方面,還是關於常住方面的問題,我可以為你們解釋,提供給你們參考。
學員問:
院長!阿彌陀佛。弟子在修學過程中,內心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行門功課念佛要定數的問題,既然念佛要定數,那一定要有時間計數,可是因為經典的研讀也很重要,所以我若有空就想要看書。但是若利用時間看書,就會沒有時間念佛;若多點時間念佛,就沒有時間看書,自己內心經常會感到矛盾。
院長開示:
你對念佛這個法門,你的看法如何?
學員答:
一切經典都是在對治我們的心,既然是治心,那念佛法門是最好的治心方法。可是我想要讀書,一方面還要準備考試,這樣就少了行門的計數念佛,所以心裡感到很矛盾。
院長開示:
你在課堂上聽課,對你念佛有什麼影響?
學員答
聽課,是幫助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若遇到一些因緣境界的時候,可以去思惟佛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並可以用佛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佛法就如同拐杖,可以幫助我們渡過危崖一樣。
院長開示:
你既然能這樣的運用佛法,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是充滿法喜的,心裡怎麼還會感到矛盾呢?
學員答:
就是聽課、看書那一段時間沒有在念佛,這樣讀書與念佛的心互為衝突,心的起伏很大,所以內心老是覺得矛盾。
院長開示:
既然你知道要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上,應該是要充滿法喜的;譬如說這個時間你在上課,心裡就沒有在念佛,雖然心裡沒有在念佛,但這段時間你的心完全專注在教理上,諦受法益,這時你的內心不會生起分別或妄想心。
因為這中間沒有妄想、分別,這樣在讀書或上課,其實也就如同在念佛啊!你若能將這個道理想通,這樣你的心就會比較寬闊,心寬闊就不會有罣礙了。
那我們來談計「數」的問題,假如你每天定一萬聲佛號,今天又要上課又要念一萬聲佛號,那我們就要設法精進,譬如說晚課做完,或早齋用完,或是環境保養的時間,你若負責香燈,在擦大殿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時間來計算,在三十分鐘內,我可以念多少聲佛號?就是利用這種時間來補充行門功課,這就是福慧雙修。
一方面我責任內的工作可以順利完成,另一方面我也同時在念阿彌陀佛,受持行門的功課,這樣念佛越念心越清淨,地板也越擦越亮啊!像這樣用功你的心哪裡會有阻礙?所以我們不要說手在工作,而心與口的念佛都停下來,只要設法精進,心裡念佛其實是不會影響工作的。
學員答
弟子的意思,是講晚自修時間,因為想看書,可是心裡又罣礙著念佛。
院長開示:
我們自己可以分配時間,譬如預定十點養息,那就先看晚課做到幾點;為了充分理解和複習上課的課程內容,預估大約要閱讀多久的時間,最後要留三十分鐘念佛,然後就休息。
你可以自己善於運用時間,不要把晚自修時間全部用在看書,可以自己分配一下看書的時間,剩下三十分鐘就轉為行門受持念佛,這樣看書與念佛都有做到,心裡就沒有罣礙,頭腦又清楚,這就是修持的方法。
你可以調整看看,不過主要是以精進念佛為主。這樣一方面讀書,一方面念佛最能符合「解行並重」。
我們修學佛法,不要偏廢「解門」,只重「行門」。你若偏重行門,就要有那個功夫,若只是表面上專念佛號,這也算是一種執著。假如有人叫你去作香燈,你說:我在念佛,還叫我作香燈,這樣我就沒有時間念佛了。或是說我在念佛,又派我去大寮:我在念佛,又派我做什麼事的,你只要起這一念心那都是「執著」。
要知道,我們念佛應該是要越念心越寬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成佛,對麼!佛是遍滿虛空的,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們念佛就是要成佛,念這句佛號的當下,心是遍滿整個虛空界的,不是說我的心只是在念這句阿彌陀佛而已。
所以才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在《阿彌陀經》裏已經講得很清楚,又說「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又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就因為淨土,諸樂無苦,故名極樂。「諸樂」,就是指非常寬闊的緣,一切都圓滿具足的,都具有諸樂無有痛苦,所以才說是「諸樂」。
比如一個人很富有,一切都不用煩惱,整天都沒有事情做,你說這樣的人是否算是真的快樂?他完全都沒事情做,整天都悠哉悠哉的,想要用什麼就有什麼,想要到什麼地方,馬上有司機幫他開車,這樣是快樂嗎?又如世間人說:我現在賺很多錢很快樂。這種人是不是真正的快樂呢?我說這是「勞碌」而不是快樂。
所以,我們對世間的事情,要能清楚分辨才好。遇到不清楚的,該請教的,還是要請教,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能看清自己,要能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要老是將佛法拿來對治別人,因為對治別人就是懈怠,就是退步。為什麼叫做「退步」?
就像我現在說:「這個執事,沒有人負責;那個執事,也沒有人負責,大家光是在嘴上講講,樣樣都講得很好,樣樣都很圓滿,卻沒有人真的把事情做好。」
當我們心裡生起這樣的心念時,念頭就會愈想愈糟糕,越沒有好的因緣,到最後看到未完成的事情,就想那是別人的事,我不想管了,就這樣這裡不管,那裡也不管。
如果轉個念頭,想說既然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他不管,那我來管好了。這樣比起來,你覺得怎樣是對?怎樣是不對呢?如果以事的道理來說,會是一個角度,但就理來說,又是另一個角度的看法。所以,講到最後是什麼?還是「執著」,就看你自在不自在。
比如大殿的地板,有一個月沒有人打掃,也沒有人去擦。假若沒有因緣,他不管也不做,那你也沒有辦法。這樣要怎麼辦?叫他離開嗎?還是讓他繼續這樣留下來?一切隨緣嗎?我們不叫他離開,隨緣就讓他這樣子下去,你說這樣對嗎?到底是怎樣才對呢?
總之,住在道場,你要是不懂得對治自己的心,看到境界就會起心動念,分別妄想執著一大堆,這就是你的懈怠,是你的退步。現在講這些事,我只是舉一個方便的比喻而已。你們誰還有問題?可以將你們最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討論。是持戒方面?或是結夏安居方面?
為什麼我們要結夏安居?
為什麼要精進?
為什麼佛陀在僧團裏要制羯磨法?
為什麼結夏期間有事外出要作七日法?
那在結夏這三個月當中,我們要怎麼樣來調整自己?
修持上要有善巧嗎?應該要怎麼操作?
明天是正式結夏的開始,要發表自己在結夏期間,有什麼計劃,要如何精進用功?
譬如你說:我在結夏這三個月期間一定不請假,我一定要怎麼樣呢?我一定每天拜佛,而且計劃每天要拜多少拜,念佛一天要念幾萬聲佛號,我一定要從哪一個法門深入等等。你們要有這樣的決心,好好的用功啊!
學員問:
請問院長,念佛要怎麼念才能念得入心?是從自性念出來的嗎?是否因為我念佛的數目沒有達到那個量,所以總覺得念的佛號沒有紮實感?恭請院長,慈悲開示。
院長開示:
你現在一天念多少佛號?
學員答:
我這幾天差不多念二千聲而已,但在這之前,下午比較空閒,可騰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念佛,這樣念佛有達到一萬聲或兩萬聲。這樣持續下來,感覺念佛的力量有比較強,佛號念得也比較紮實,但總感覺只有嘴巴在念,內心還是很著急。像我這樣要如何下功夫?能在有限的時間裡,作比較有效果的功夫?阿彌陀佛!
院長開示:
這種是要自己對治自己,看自己能不能把力量使出來。若要達到使出全部力量的功夫,一開始還是要藉由數量來精進修持。我相信你們現在建築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有關臨時性的工作就不必限制,譬如說準嶸公司的曾居士請「四大天王」來,臨時性有必要配合幫忙,那就要馬上集眾幫忙,像這種情形是不在限制範圍內的。
平常最好一星期出坡一天,這一天大家就全部「出坡」。「出坡」的工作,需要指定一個人來負責帶動,若有特別重要的事情需要配合,或是需要處理時,就要趁集眾的時候趕快完成,若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那我們的環境各區域要怎麼整理?雨季的時候要如何防備?若是平常執事,就在早上用完齋時,
各自負責完成,這樣就很單純了,你們剩餘的時間就可以好好用功。
學員問:
院長!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要如何將事與理做得圓融,尤其在工作的時候,不會障礙自己的修行,而且不會去執著?還有在應該隨緣的時候,要如何做到隨緣自在?若一切隨緣,如果有問題不講,那是不是仍要擔負因果?我們沒有那個智慧,那要怎麼辦?
院長開示:
那就要探討自己的智慧,對不對?你有智慧,就會有定力。如果事情是屬於我們的責任範圍內,該講的時候,就一定要講;若講完之後,對方不服從、不納受、不改過,那這個因果就不歸我們了。
比如我們擔任一個部門的工作,發現自己的能力並不適合領導,不能帶動大眾出坡工作,不能達成常住交辦的工作時,我們可以向常住表明說:我可以去其他部門發心,但要我領眾,我的能力尚且不足,目前還沒有辦法承擔。
我們可以事先表明,自己的能力無法承擔這個責任,千萬不要把責任接下來,才發現沒有具足的因緣來帶動。這是因為因緣沒有具足,並不是在執著什麼。說實在的,講到不執著,我們一切都隨順因緣,若我能承擔,我有能力可以領導,我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圓滿,那就要儘量圓滿。
領導的事情,只要大方向不受影響,他人要合作不合作,我們都不要議論他什麼,自己能承擔的就承擔下來,能做的就要努力去做,不要想說我自己一個人要做那麼多事,太辛苦了。因為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假若在工作的時候,沒有其他人來幫忙你,工作又沒有辦法獨自完成,那我們就要向常住執事人員報告,看執事人員或方丈和尚,要怎麼安排這一份工作,對不對?
就算常住沒有其他人了,我們還是要這樣做,我們要把事情真相反應給執事人員知道,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處理順序。我們不可以說常住沒有其他人就不反應了,想說反正講與不講都是一樣,我們絕對不能這樣想。
我們對常住一定要盡心,常住要我們承擔任何執事責任,我們若無法承擔,事情就不能圓滿,就算沒有那個因緣,我們還是要盡力去承擔負責,除非常住執事人員說,你就一個人做多少算多少,那這樣我們就沒有那個責任了。
學員問:
我們在同一個道場,要如何使大眾都能同心一致,達成共識?
院長開示:
能夠用這種心去想是很好,但是仍要隨緣啦!這是沒有辦法的,佛在世時就沒有辦法了。即使是再來人,或是菩薩來應化的,也只能儘量度化有緣人。因為眾生的習氣很重,煩惱有八萬四千那麼多,所以我們只能盡一份力量,一切都是因緣,只能從因緣中來探討而已,不要把它想得那麼嚴重。
所以只要沒事就多念佛,講來講去,就是儘量不要找事來讓自己起煩惱。有事就儘量完成,事情完成後,就精進的修行、好好的充實。遇到有因緣的人,就儘量度他們來信佛、念佛、明白佛法道理,而不是只度他們來參加法會,或來做其它瑣碎麻煩的事情。
學員問:
院長!弟子感覺修學佛法,要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不要讓貪、瞋、癡、慢、疑生起,我覺得很不容易。那要怎麼觀照用功呢?
院長開示:
你要是能自觀自心,去除掉自己所有的習氣,那就差不多成佛了。所以如果犯錯了,我們就要趕快懺悔,要明白自己的錯誤、過失在哪裏?知道修正改過後,心才能夠清淨。我們會犯錯,是宿生習氣對境,產生的瞋恚心所導致,所以要趕快懺悔。
你說觀照這一念心的起心動念,那你的心動念的當下,就要趕快觀照啊!觀照那個讓你起心動念的是什麼?我們要用這種觀照的功夫,把這個念頭燃燒掉,燃燒掉你自己的妄想。
念佛,你若採用印光大師教導三三四的方法,右邊念三聲,左邊念三聲,這中間念四聲。這樣子用功念佛,還會有妄心跑出來嗎?你可以調調看啊!這方法可以試看看,或是用念珠、計數器都可以,我們就念十聲佛號撥一粒念珠,或按一次計數器,不要念一聲撥一粒,或念一聲按一次的方式念佛。
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落於流水帳的念佛。或有時念一聲佛號按兩下也有。用三三四的念佛方法,念佛的當下這一念,就是在憶念阿彌陀佛。
我現在念三聲、三聲、四聲,句句佛號都加入數字。真正念佛,就是為了要讓心達到清清淨淨。為什麼念佛號時,又要加數字呢?這就是在收攝我們這一念心,只要能收攝專注一心就可以了,並不是一定要執著於數字。所以,我們最初念佛時,要用方法調心,不一定要完全靠念珠計數這個方式。
因為靠計數這個方式容易放鬆。我們手拿念珠,口在念佛,心也是要精進。把念佛的數量定下去,一天三萬聲作為目標!三萬聲定下去後,那你就要努力拚了,這樣信徒來請教時,自己也自然會知道要控制時間。
比如居士來請教,我跟他們開示就坐大半天,這也都是我的習氣。若是自己的時間能夠節制,有時越沒有時間給他們,他們的信心反而越具足。何況我在這開示當中,也會養成一種習氣,信徒請問我就一直講,雖然是在為他們開示,我感覺講的內容也很圓融,他們聽了也真的很契機,但其實他們並不見得有真實的受益。
所以,有時就教他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或許他們還比較能得利。怎麼說比較能得利呢?因為他們會說,師父教我們要念佛,這樣大概比較有效,我們就認真念佛好了。這樣對他們反而得利。你若跟他們講這個,又講那個,最後將開示的內容總合起來,問他們說這樣懂了嗎?
他們都會說:我們懂了!
但等一下還是繼續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的?有時講太多,反而增加他們的雜亂心和分別心,這樣更不好。
學員問:
院長!弟子平常都念「阿彌陀佛」四字佛號,不曾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這樣可以嗎?
院長開示:
你就念六字聖號,因六字講的「橫超」,就如一支竹管子,有一隻蟲在竹管子裡面,牠想要爬出來,若要從豎的直接爬出來,必須要經過竹管子,要一節又一節的咬破才能出來,這樣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若是「橫超」的話,這隻蟲從竹管子的側邊咬破一個洞,就可以出來了。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這六字洪名可以橫超三界,不用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多麼殊勝啊!
學員問:
院長!眾生問題這麼多,我們自己要如何做?
院長開示:
我們就老實的護持常住,最主要是常住要有一個共修。講到共修,大眾都希望自己自修的時間能多一點,就如我當初開創淨律寺時,那時比丘有五十多位來結夏,他們有的建議早晚課的時間要短一點,自己自修的時間能長一點。總之,他們都是希望有多一點自己自修的時間。
唉!現在真的是末法時代,現在的人根性比較愛好自由,不太甘願接受各種規矩的約束,不甘願接受這種共同約束,彼此制衡的生活,每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意見是否能被採納?
例如佛門的事情,都是大家來發心的,有的人認為你既然要我來發心,那你若不信任我,那我就不做了。當然有的人的程度與你還是有差別的,你看這樣做是對的,但他卻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當他的意見不能被採納時,他就不太願意來了。
今天我們學佛,大家都說要斷生死。就因為大家都要斷生死,佛法常說:「心內求佛,不是心外求佛。」心內求佛,就要看功夫;心外求佛,大家今天拉這個人來信佛,明天拉那個人來信佛、學佛,看似很慈悲,但若沒有負起教導的責任,這樣對嗎?這樣就是以為你在度眾生?
《華嚴經》說:「未成佛先結萬人緣」,但不要未成佛先結惡緣。我們學佛千萬不要與人結惡緣,可是你偏偏就會在無形之中,與人結下惡緣,你說你沒有顛倒。其實這樣就是顛倒,就是沒有那個心,沒有用真心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沒有功夫。
講到功夫,明明他不對,我若是執理不放,就變成我執。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探討探討這個道理。假若你現在還不能好好修行,我看你們幾位真的斷食一個月試試看,看看大家還有力氣計較嗎?還計較什麼呢?
你們自己要好好去探討,不要說半個月來請開示,聽我講一講就算了事,你們聽我講了這麼多,自己還是不能安頓下來,這是為什麼呢?過去的人,是為了什麼?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生存,所以他們都那麼認真,那麼「任職」,即使刻薄的對待他,他就是能忍耐,因為他就是以生存為目標。
尤其在日據時代,社會經濟不好,人民普遍困苦,大家不容易找到工作,沒辦法討生活,連你要去做粗工,想要賺得一些生活費都很困難,你要求他早上四點就要來工作,或早上五點要來工作,他都會準時或提早到,來配合你的工程,所以在那個時候才會叫做粗工。總之,你要求他幾點來工作,他就幾點來報到。那時候的勞工,上班都沒有固定的時間,不像現在的人都按照時間上下班的。
例如上午八點上班,到下午五點一定要下班,中午十二點還要休息,到下午兩點才再開始工作,那時候的工人是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好的福利,你們想想,為什麼那時候的人那麼呆?
並不是他們呆,而是環境所造成的,因那時候的人沒地方賺錢;賺不到錢,全家人就無法生活,所以他們在那種困難的環境中,滿心清淨,就只想要找一份工作謀生而已,所以他們不會去計較,也由不得他們選擇或計較的。
現在的人講一通電話,奇怪「碰」的一聲就掛斷了,習氣萬千、火冒三丈,搞得彼此溝通不良,沒有辦法只好走人了。大家要好好地探討,佛陀一生的奮鬥史,六年參訪,六年苦行,成佛以後再行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曾為盲人穿針、為病人洗衣等種種示現,但佛陀並沒有說,你們要學我,依照我六年苦行就會有成就,因為佛陀不提倡苦行,不會要你苦到,一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的,這種苦行到最後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佛陀主張中道,叫我們不能像他這樣修苦行。那要怎樣修中道?你們要好好的去探討!探討!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