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新課綱|素養導向,國語文教什麼?

更新於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By陳姿含

說到新課綱上路後最夯的教育詞彙「素養」,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現在古文都不學、國學常識也不教,教素養,不教能力!

數不清聽過多少人這麼說。坊間廣告傳單上幾乎都印著「素養」兩個字,口號滿天飛,但素養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在大家心裡,素養跟能力會是相對的?繼上次閱讀《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對教育目標和方法的思考,這次要更深入討論國語文教學「素養」到底是什麼。



素養是以學習者為主體

關於「素養」一詞,參見教育部定義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素養更強調教學如何應用於生活,也就是所謂「帶著走的能力」。目標在培養學生自發、互動、共好的能力,又提出這三面向:

  • 自主行動:個人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者應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進行系統思考以解決問題,並具備創造力與行動力。
  • 溝通互動:學習者能廣泛且妥善運用各種工具,包括物質工具(如人造物、科技及資訊等)和社會文化工具(如語言、文字及符號等),與他人及環境能有良好且有效的互動,並具備藝術涵養與生活美感。
  • 社會參與:學習者處在彼此緊密連結的地球村,需要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以參與行動與他人或群體建立適切的合作模式與人際關係。

如果從以上歸納共通的精神就是:以「學習者」為主體,多方地探索與學習,重點不在灌輸內容本身,而是引導學習者建立自己系統性的思維能力,可以自己找到工具與方法去解決知識與生活面的各種問題。

以國文教學而言,把課文中所有字句、國學常識與補充資料鉅細靡遺講解一次,還不算是已達到素養教學。但如果教會了學生解讀文本的方法,讓他學習到的知識可以遷移到往後的閱讀上,不只是學了這一課而已,就是素養。這裡就有個悖論,前者的作法由於老師要講解的資訊非常大量,會感覺好像聽到很多內容、老師也很認真,怎麼就不符合素養呢?素養強調的,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避免學習者被動地陷入單向收聽,而無法學習遷移。

既然最終目的是與未來社會接軌,生活化和新創思維都是所需的,更關鍵的是如何培養「系統性思維」的能力。過去教學時老師就已經會為學生搭建鷹架(指學生在學習一項新的概念或技能時,透過提供足夠的支援來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準備),而素養導向要搭建的教學鷹架,是更進一步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方法」。



國語文教育,怎麼教素養?

要特別澄清,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很多人對現今素養的印象是「不教能力」,那是因為過去對能力的定義偏重記憶型內容,覺得這些如果都不學,這學科不就沒內容了?

事實上,剛才提到印象中國文課的注釋、國學常識、時代背景以及讀懂所有字句等,並沒有不教,只是不再視為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新課綱趨勢下,素養教學依然會需要這些背景知識,只是退到輔助的位置——學生了解這些資訊是為了更進一步組織思考,看見更深的東西。因此需不需要全背誦下來、哪些資訊應該在什麼時候出現,最有助於學生理解知識,就需要進一步規劃,不是為記憶而記憶,像大考中心多年前就已表示過度強調課文默寫背離大考趨勢囉。這是時代趨勢,目前教學對「能力」的定義轉變了,而素養也絕對沒有比較「簡單」,要建立更深層的思維運作習慣,談何容易?

即便教學時補充的資訊量看起來降低,教的東西卻沒有變少,只是轉移了。但如果能因此引導往更深層的能力邁進,學科地位反而能被突顯(已經數不清聽過多少學生說「國文就是靠翻譯跟背多分」,國文老師眼神死),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的位置也更重要──教師是搭建學習鷹架的人,好的鷹架可以帶出重要的能力。

回到「能力」這個討論,素養導向定義的國語文能力究竟是什麼?大考中心曾給出這樣的回應:

就國語文教學而言,教材只是學習的媒介之一,而能從教材習得運用國語文知識的能力以及涵育文學、文化的素養,才是國語文教育的核心。

以新課綱看中的國文寫作測驗來說,有「知性的統整判斷」和「情意的感受抒發」,明確提出目標

  1. 語文運用能力:注重人文與自然、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2. 情境化命題:貼近生活經驗,切合社會脈動
  3. 系統理解與創造抒發:強調分析推論、感知發想與多元思考

細看這些內容其實都沒有違背國文科過去的教學範疇,只是這裡把最終要通向的目標說得更清楚了,文本分析/解讀是訓練思維,感性寫作偏重同理而非審美,知性則強調邏輯思辨、說出觀點,都是希望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擁有清醒的判斷,驅動系統化思考的能力。

國語文教學,應該面向世界。放眼望去各國趨勢皆已不再強調記誦很多,而是擁有活用知識的能力,我們的人才培育方向自然也需要與時代接軌。世界的邏輯由語言組成,清楚語言的規則,便能掌握世界的規則。



素養的教學現場觀察

雖然趨勢明確,在學校推行時仍然有許多限制。比如素養強調情境,但特色課程並不只是開出有趣的課,而要系統性規劃,但師培系統過去並沒有關於特色課程的整合訓練,加之長期填鴨之下許多學生的學習胃口已被養壞,平時又課業繁重,難以再分出心力去應對特色課程或彈性學習。舉例來說,大學端教授相當重視的小論文寫作,我過去在高中處理選課業務時,就觀察到這類「看起來很硬」的課程很少人想點選,輕鬆的課則大爆滿,這樣的回饋自然會反向影響教師開課品質。

平時教寫作或思考的引導時,也依然會遇到求速成的學生家長,之前就被問過可不可以多補充背了就能拿A的名言佳句,或是教可以套用所有題型的萬用結構(如果有的話我也很想知道),這樣的觀念已不合時宜。

「更新」這件事之於學校其實需要很長的歷程。新課綱推行時亂成一團,但為了達到漸進式的改變,其實已延緩兩年才上路,即便如此仍有朋友抱怨他的學校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作。另外,諸如校訂必修等都需要再三討論,又或強調合作協同,甚至跨科的設計,但每位老師對「目標」的想法都不一致,不容易凝聚共識。

這些都是現場實際存在的限制,而這些年也看到有創新思維的老師一直都在這條路上努力著,比如科內教師自動組織、動員一起設計課程,主動參加跨校的共備等,改變一直都在發生,但師生、家長甚至社會共識的凝聚確實還有一段路要走。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需要很多心力投入,以及釋放更多空間讓學生「長出自己的模樣」,或許最需要的是,我們對教與學的想像能夠更開放。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2021/08/03
這篇讓人突然想到,台灣的研究所新生的自卑,許多人在過去,因應素養的匱乏,沒有累積出自主省思與學習的系統,上了研究所突然被教授採要求,往往不知所措,碰了一鼻子灰,才慢慢從血淚中找到自我,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斷層,確實需要補齊。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8/05
哈哈我記得我大學就在基礎寫作課被電爆!好像是讀一篇文本,老師叫我們解讀結尾作者在表達什麼,我就用高中那套類似「宇宙間有一種真理」起來似是而非的道理想呼攏過去,然後就被釘在牆上ˊ~ˋ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2023/12/15
今年我在教「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題學測考古題時,使用了 ChatGPT 作為課堂中的主要工具。當許多人正在思考AI對教育現場有什麼衝擊、會不會導致學生能力倒退時,其實可以反過來運用它,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大考作文中「好的表現」。
Thumbnail
2023/12/15
今年我在教「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題學測考古題時,使用了 ChatGPT 作為課堂中的主要工具。當許多人正在思考AI對教育現場有什麼衝擊、會不會導致學生能力倒退時,其實可以反過來運用它,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大考作文中「好的表現」。
Thumbnail
2023/05/26
最近台灣歧視言論頻傳,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言論月、經濟系學會候選人的政見,皆有對不同族群的偏見。非單一事件意味著並非特例,開始有人反省高中端出了什麼問題——畢竟,我們不是才實行號稱多元的新課綱嗎?難道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其實理解他人情境等情意連結,在新課綱前就是令人感到頭痛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3/05/26
最近台灣歧視言論頻傳,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言論月、經濟系學會候選人的政見,皆有對不同族群的偏見。非單一事件意味著並非特例,開始有人反省高中端出了什麼問題——畢竟,我們不是才實行號稱多元的新課綱嗎?難道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其實理解他人情境等情意連結,在新課綱前就是令人感到頭痛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3/05/21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2023/05/21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情提要:這就是個腦洞的產物 但這是很認真的腦洞!內容包括:但到底素養是什麼? 素養導向命題又是什麼? 如果拿素養的標準來看托福雅思的題目,結果會是如何? 這樣比到底合理嗎? 又為什麼沒有人這麼比呢? 歡迎大家與我一起探討這個腦洞!
Thumbnail
前情提要:這就是個腦洞的產物 但這是很認真的腦洞!內容包括:但到底素養是什麼? 素養導向命題又是什麼? 如果拿素養的標準來看托福雅思的題目,結果會是如何? 這樣比到底合理嗎? 又為什麼沒有人這麼比呢? 歡迎大家與我一起探討這個腦洞!
Thumbnail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要上「國文課」? 它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想學什麼?
Thumbnail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要上「國文課」? 它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想學什麼?
Thumbnail
今年九月開學是111學年度的開始,在108課綱之下長大的第一屆高中生如今儼然是小大一了,正是盡情揮灑青春的時刻;身為一位現代社會的公民,對於培育國家人才的教育政策,你知道多少呢?不論你是否在教育圈努力著,亦或是在社會中打滾著,相信你一定在報章媒體中看過「素養教育」這個名詞,這正是108課綱發展的主軸
Thumbnail
今年九月開學是111學年度的開始,在108課綱之下長大的第一屆高中生如今儼然是小大一了,正是盡情揮灑青春的時刻;身為一位現代社會的公民,對於培育國家人才的教育政策,你知道多少呢?不論你是否在教育圈努力著,亦或是在社會中打滾著,相信你一定在報章媒體中看過「素養教育」這個名詞,這正是108課綱發展的主軸
Thumbnail
今年是108新課綱實施後的第一屆大考,剛好是個適合檢視新課綱與考招改變,對學生與教學現場有什麼影響的時機點。學測數A頂標竟然只有10級分,國文考題破萬字。這些都與「素養」有關係嗎?為什麼一遇到「素養」,每一科都彷彿變成長文閱讀測驗?這對素養導向的誤會,得從新課綱與 PISA 閱讀素養說起......
Thumbnail
今年是108新課綱實施後的第一屆大考,剛好是個適合檢視新課綱與考招改變,對學生與教學現場有什麼影響的時機點。學測數A頂標竟然只有10級分,國文考題破萬字。這些都與「素養」有關係嗎?為什麼一遇到「素養」,每一科都彷彿變成長文閱讀測驗?這對素養導向的誤會,得從新課綱與 PISA 閱讀素養說起......
Thumbnail
不少近年出版的教學、教養類新書也紛紛在書名上掛上「素養」二字,彷彿有此二字的加持,便是暢銷的保證。遺憾的是,有些作者或教材設計者對「素養」或「核心素養」的認識,僅止於最基礎、最表象的「生活情境導入」,而沒有掌握到對學生學習上更為重要、影響更為深遠的教學設計精髓。
Thumbnail
不少近年出版的教學、教養類新書也紛紛在書名上掛上「素養」二字,彷彿有此二字的加持,便是暢銷的保證。遺憾的是,有些作者或教材設計者對「素養」或「核心素養」的認識,僅止於最基礎、最表象的「生活情境導入」,而沒有掌握到對學生學習上更為重要、影響更為深遠的教學設計精髓。
Thumbnail
看到有如法國大考的哲學性題目時,往往會羨慕這樣的考法更著重思維訓練的深度。這時候,不如回歸到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思索,本篇綜合閱讀《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後,對照台灣教育得到的啟發。
Thumbnail
看到有如法國大考的哲學性題目時,往往會羨慕這樣的考法更著重思維訓練的深度。這時候,不如回歸到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思索,本篇綜合閱讀《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後,對照台灣教育得到的啟發。
Thumbnail
聽到新課綱最夯的教育詞彙「素養」,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為什麼在大家心裡,素養跟能力會是相反的?它並非不教,而是對「能力」的定義與過去不同,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思維......
Thumbnail
聽到新課綱最夯的教育詞彙「素養」,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為什麼在大家心裡,素養跟能力會是相反的?它並非不教,而是對「能力」的定義與過去不同,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思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