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物裡學

一場本是淹水的煩心事,在社會學家的思索中,竟可以一篇篇的堆疊出所謂的物裡學。近來幾個事件,像是升等遭認定與博論高度重疊、得獎感言發表的自我膨脹,都讓作者顯得頗具爭議性。然而不影響他對於生活事物的觀察、和信手拈來大家理論的能力。
每一段爬梳的生活事件,其實就在身邊,但很多人常常沒能了解來龍去脈,也對於各樣的現象難以產生理論與經驗交織的觀察紀錄。順利的鏈結發展的脈絡,帶入哲學、社會學乃至人類學的視角,這是作者厲害的地方,即便有諸多專業內容,卻不難讀拗口。
此外,文字還相應的搭配照片,每一篇文字大約是2頁,搭配1-2頁的照片選,讓讀者除了文字以外,還能看看相關的照片,這種編排的方式在閱讀體驗上是挺舒服的,不會太密集,但又不至於鬆散到令人無法集中心神,可見作者整理的功夫再比泛論性的散文再高明些。
一共10個主題,從影像、聲音談到更日常的飲食、裝扮、居所然後再往外到行旅、秩序、解放、象徵、閱讀,組合了將近50篇的散文,讀起來其實挺暢快的,有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有了脈絡之後,就顯得更立體、更與人產生關連。儘管這些脈絡很外國的。全球化的社會,外國的事物也早早進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包含詮釋和理解。交織著作者自己經驗的描繪,帶著一點時代感,隨時透漏年紀的物品,年輕一點的讀者,恐怕會有種逛博物館的感覺,心生這哪個年代的事物之感。
另一個看點是太多的事物起源都有著撲朔迷離的過去。每個人都爭相想要當那個發明者,但實際上商品化成了大家熟知的事物,又是另一回事。不得不說資本主義的手如影隨形的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不普及化、大眾化,就可能遭人遺忘。新鮮的事物推陳出新得比什麼都快,只有發明的神話,依舊在人間流傳。
最不日常的大概就是抗議物件,取材自日常物品的抗議物件。舊物件的新挪用以及因應行動所生的物件,脫離了日常,但成為反抗的日常。社運的戰車上,高功率的發出各種聲音,乃至於雨傘革命摘取的雨傘避雨防曬的意象,這些日常撐開的是生活,是在不可為中找到新的意義。
另一個把品牌作為日常的MUJI素樸的設計讓許多文青趨之若鶩,設計品牌把設計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在視覺上不走譁眾取寵的路線,從簡單的風格,賣出了新的品味。最厲害的行銷大概就是把行銷的工作分配給他的消費者,讓文青風自己吹起來,撐著居高不下的價格。
讀起來最有感的應該是閱讀的章節,那些對書架、書籍、意外、分類,關於書、雜誌、雜誌書,都是喜歡看的人共有的經驗。而絕版品的價值,有時反應在價格上,有時則是在讀者心裡。總會有那麼一本你想要的,但卻已經洛陽紙貴,甚或無從入手的經典。至於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看了書之後才知道封面有過這麼些種特殊的風情。
推薦給喜歡日常書寫的朋友,夾著些理論,但不難讀的風格,而且一篇一篇不必然相關的內容,讀起來沒壓力,也為自己增添一些不在專業範圍內的文藝氣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就是碎念一般的讀書心得。同時具備教育、法律專業,支持討論,歡迎留言。立場上支持臺獨、多元成家、廢死以及每個人都應該用不影響別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喜歡喝酒、看書、運動,對電影、繪畫及音樂沒有研究。其他的想法、電影、活動之類的另外發表在臉書粉專「專業的粉絲專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